東四大街遠在元代就是十分繁華的商業街,當時稱十字街。明永樂年間,在東四大街路口修建了東、西、南、北四座牌樓,即"東四牌樓",東四地名因此而命名。"東四牌樓"均為四柱三樓式,東側牌樓上書"履仁",西側牌樓上書"行義",南北的牌樓上書"大市街"。這四座牌樓雖在1954被拆除,但東四地名壹直沿用至今。
以東四命名的街道除南、北、西大街外,還有東四頭條至十四條胡同。其中三條至八條胡同形成於元代,街巷嚴格遵循大街24步、小巷12步的規格。街區內排列整齊的胡同,布局規整的四合院,顯現了完整的"魚骨"式的胡同模式。
東四壹帶在元代是全城三大商業中心之壹,直到明清時代仍然十分繁華。這裏與朝陽門、東直門、崇文門相鄰近,是糧食、木材和外地商品進京的必經之路。在朝陽門附近還有許多貨棧、倉庫,更加推動了金融和商業的發展。
昔時,這裏有許多資金雄厚的錢莊和名聲大震的店鋪,如:富冠京師的"四大恒"錢莊,恒信公、華盛東綢布店,永安堂藥店和以"大八件"著名的合芳樓,制黃白蜂糕的美蓉齋和瑞芳齋餑餑鋪等。
元代滅之後,明代於永樂年間改建北京城,後又將南北大運河終點碼頭積水潭廢棄,改在東便門外的大通橋為終點碼頭。這是東四地區繼鼓樓、鐘樓之後,成為北京最繁華商業街的首要條件。
元代時,朝廷在通州建有13座糧倉,當做儲糧之用。
據《日下舊聞考》記載,明代將管理漕糧的總督倉場公署設在裱褙胡同。通州和北京都設糧倉。北京城的糧倉大多建在朝陽門內左右和東直門等處。
到了清乾隆年間,原通州的官倉只留兩座外,其余多移至北京。北京有糧倉十三座,朝陽門內南側有祿米倉,北有新太倉、舊太倉、南新倉、富新倉、海運倉等。
此外,雖然定東便門外的大通橋附近為漕運卸糧之地,但是由於糧多船多,大通橋壹處不夠使用。因此,必須有壹部分漕糧在通州卸。而後改用大車、騾馬馱運至北京進朝陽門入倉。
不管是在東便門外大通橋卸下的糧食,還是在通州卸下的糧食,都要改裝車、馬,運進朝陽門。眾多的馬夫,搬運糧食的夫役和管理糧倉的人員,就都聚在東四牌樓,喝水、吃飯、休息。
東四地區成為繁華商業區的第二個條件是,明代,東四牌樓以南有官妓院,有演奏樂器的娛樂之所。現在的內務部街,在明代時,叫"勾欄胡同"。現在的演樂胡同,是明代樂隊演習奏樂的地方,現在的本司胡同,是明代管理官妓院、管轄戲曲、音樂活動的"教坊司"所在地。
此外,燈市口的繁華興盛,對東四也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在明代,正月觀燈是當時極盛的壹種風俗。明太祖朱元璋在南京時,每年正月就"放燈十日"以與百姓同樂。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後,就在東四牌樓迄南設燈市。
從正月初八日起,至十八日在此放燈。並賜百官假五日以觀燈。當年,從二郎廟往西,其街很寬闊、整齊。街中列市,珠玉古玩、兒童玩具、日用雜品之貨攤,應有盡有。
而且還有文娛玩耍之地,據《帝京景物略》記載:"童子捶鼓,傍夕向曉,曰太平鼓",有童子"跳白索"以為戲。
等到太陽西落,即滿街張燈,從二郎廟往西觀之,如同星月之街,五光十色,煞是好看。
各色紗燈上都畫著山水風景、各種花卉和歷史故事等圖畫。
更好看的還有冰燈"細剪百彩,澆水成之",千姿百態。
在燈市期間,觀者如雲,遊客若狂,老幼男女,從四面八方擁至燈市。其中有很多官宦、富豪、文人墨客也來此觀燈。但是,燈市缺少賣茶水、飯食的店鋪和貨攤,觀燈者就到東四飲宴休息,東四的商業自然大受裨益。
此外,東四東側的三官廟廟會對東四的繁榮也起到了重大作用。
三官廟始建於明成化年間,供奉天、地、水府三元的神,故稱三官廟。
這座廟規模大,香火旺。每逢開廟之時,香客擁擠不堪,東至朝陽門,西至東四都是人群。
據傳說,明成化以後的皇帝都到三官廟上過香,三官廟廟會的興盛,間接促進了東四地區的經濟繁榮。鑒於以上原因,東四地區成為明代北京最繁華的商業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