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範文程——範文程(1597年—1666年),字憲鬥,號輝嶽,遼東沈陽(今沈陽)人。北宋名相範仲淹十七世孫。曾事清太祖、清太宗、清世祖、清聖祖四代帝王,是清初壹代重臣,清朝開國時的規制大多出自其手,更被視為文臣之首。
2.鰲拜——(?—1669年,滿語:Oboi),清初權臣,出身瓜爾佳氏,蘇完部族長索爾果之孫,後金開國五大臣之壹費英東之侄,生年不可考,滿洲鑲黃旗人,清朝三代元勛,康熙帝早年輔政大臣之壹。以戰功封公爵。鰲拜前半生軍功赫赫,號稱“滿洲第壹勇士”,晚年則操握權柄、結黨營私。康熙在黃錫袞、王弘祚等大臣的支持下,主政於朝,後定下計策,在武英殿擒拿鰲拜。鰲拜被生擒之後,老死於囚牢中,他是位影響清初政局的壹個重要人物。
3.李光地——(1642年-1718年),字晉卿,號厚庵,別號榕村,福建泉州人,清朝康熙年間大臣、理學名臣。康熙九年(1670年)進士,歷任翰林編修、吏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等職。曾協助平定“三藩之亂”、“統壹臺灣”。著有《歷像要義》、《四書解》、《性理精義》、《朱子全書》等書。
4.愛新覺羅·多爾袞——清太祖努爾哈赤第十四子,阿巴亥第二子。明萬歷四十年(1612年)出生於赫圖阿拉(今遼寧省新賓縣老城)。清初傑出的政治家和軍事家。
5.吳三桂——吳三桂(1612年6月8日—1678年10月2日),字長伯,壹字月所,明朝遼東人,祖籍江南高郵(今江蘇省高郵市),錦州總兵吳襄之子,祖大壽外甥。明末清初著名的政治、軍事人物。明崇禎時為遼東總兵,封平西伯,鎮守山海關。崇禎皇帝登基,開武科取士,吳三桂奪得武科舉人。不久,吳三桂又以父蔭為都督指揮。
6.和珅——(1750年5月28日—1799年2月22日),鈕祜祿氏,原名善保,字致齋,自號嘉樂堂、十笏園、綠野亭主人,滿洲正紅旗,清朝中期權臣、商人。和珅初為官時,精明強幹,通過李侍堯案鞏固自己的地位。乾隆帝對其寵信有加,並將幼女十公主嫁給和珅長子豐紳殷德,使和珅不僅大權在握,而且成為皇親國戚。隨著權力的成長,他的私欲也日益膨脹,利用職務之便,結黨營私,聚斂錢財,打擊政敵。
7.年羹堯——(1679年—1726年),字亮工,號雙峰,中國清朝名將。原籍鳳陽府懷遠縣(今安徽省懷遠縣),後改隸漢軍鑲黃旗,清代康熙、雍正年間人,進士出身,官至四川總督、川陜總督、撫遠大將軍,還被加封太保、壹等公,高官顯爵集於壹身。他運籌帷幄,馳騁疆場,曾配合各軍平定西藏亂事,率清軍平息青海羅蔔藏丹津,立下赫赫戰功。
公元1724年(雍正二年)入京時,得到雍正帝特殊寵遇。但翌年十二月,風雲驟變,他被雍正帝削官奪爵,列大罪九十二條,於公元1726年(雍正四年)賜自盡。
8.曾國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初名子城,字伯涵,號滌生,宗聖曾子七十世孫。中國近代政治家、戰略家、理學家、文學家,湘軍的創立者和統帥。曾國藩的崛起,對清王朝的政治、軍事、文化、經濟等方面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在曾國藩的倡議下,建造了中國第壹艘輪船,建立了第壹所兵工學堂,印刷翻譯了第壹批西方書籍,安排了第壹批赴美留學生。可以說曾國藩是中國近代化建設的開拓者。
9.李鴻章——1823年2月15日-1901年11月7日),晚清名臣,洋務運動的主要領導人之壹,安徽省合肥人,世人多稱“李中堂”,因行二,故民間又稱“李二先生”。本名章銅,字漸甫或子黻[fú],號少荃(泉),晚年自號儀叟,別號省心。
李鴻章是淮軍、北洋水師的創始人和統帥、洋務運動的領袖、晚清重臣,建立了中國第壹支西式海軍北洋水師。官至東宮三師、文華殿大學士、北洋通商大臣、直隸總督,爵位壹等肅毅伯。其壹生中參與壹系列重大歷史事件,包括鎮壓太平天國運動、鎮壓撚軍起義、洋務運動、甲午戰爭等,代表清政府簽訂了《越南條約》《馬關條約》《中法簡明條約》《辛醜條約》等壹系列不平等條約。
擴展資料
清朝(1636年—1912年)是中國歷史最後壹個大壹統封建王朝,***傳十帝 ,享國二百七十六年。
1616年,建州女真部首領努爾哈赤建立後金。1636年,皇太極改國號為大清。 1644年大順攻占明朝國都北京,駐守山海關的明將吳三桂降清,攝政王多爾袞率領清軍入關,同年順治帝遷都北京,從此清朝取代明朝成為全國統治者。軍事上在隨後的二十余年間平定大順、大西、南明等政權。後又平定三藩之亂、統壹鄭氏臺灣,逐步掌控全國。
康雍乾三朝走向鼎盛,在此期間,中國社會的各個方面在原有的體系框架下達到極致,改革最多,國力最強,社會穩定,經濟快速發展,人口增長迅速,疆域遼闊。統壹多民族國家得到鞏固,清朝統治者將新疆和西藏納入版圖,並在西南推行改土歸流政策。
最終確定了中國近代的版圖,積極維護國家領土主權的完整。但是封建專制也推向了最高峰。 中後期由於政治僵化 、文化專制 ?、閉關鎖國 、思想禁錮、科技停滯等因素逐步落後於西方。?
鴉片戰爭後多遭列強入侵,主權和領土嚴重喪失。也開始了近代化的探索,開啟了洋務運動和戊戌變法。甲午戰爭和八國聯軍侵華戰爭使得民族危機進壹步加深,清朝後期徹底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清朝統治瓦解,1912年2月12日,北洋軍閥袁世凱逼清末帝溥儀遜位,隆裕太後接受優待條件,清帝頒布了退位詔書,清朝從此結束。
清朝滅亡後復辟勢力壹直存在,例如張勛復辟和偽滿洲國,二戰末期蘇聯紅軍出兵東北,偽滿洲國徹底滅亡。
1616年(明萬歷四十四年),努爾哈赤建國稱汗,國號大金,史稱後金。1636年(明崇禎九年,清崇德元年),皇太極稱帝,改國號為大清 ,史稱清朝;亦稱為大清國、清國。 近代以後在與西方交往中,還短暫的以中華大清國來簽訂不平定條約,此後大清國和中國兩詞混用,逐步使中國這壹稱呼替代了大清國。 ?辛亥革命後以及民國期間對其稱呼多為前清。
1760年,平定準噶爾汗國的清朝疆域達到極盛,東北與俄羅斯帝國分界額爾古納河、格爾必齊河與外興安嶺,這條疆線直到鄂霍次克海與庫頁島;正北與沙俄分界薩彥嶺、沙畢納依嶺、恰克圖與額爾古納河;西北與哈薩克汗國等西北藩屬國分界薩彥嶺、齋桑泊、阿拉湖、伊塞克湖、巴爾喀什湖至帕米爾高原。
西南與印度莫臥兒帝國、尼泊爾、不丹等國分界喜馬拉雅山至野人山;正南大致上與現今中華人民***和國與東南亞國家的分界相近,但清朝尚獲得緬甸北部的南坎、江心坡等地;東與日本、琉球分界日本海與東海,與朝鮮王朝沿圖們江、鴨綠江分界;清朝還領有臺灣、澎湖、海南及南海的南海諸島(時稱千裏石塘、萬裏長沙、曾母暗沙),極盛時期總面積可達1316萬平方公裏,至晚清1908年縮水至1135萬平方公裏。
參考資料:
清朝 (中國歷史朝代)-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