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祠建於漢代。三國吳晉時期保存完好,直到近代才被破壞。很像過道邊上的國槐。它經歷了幾千年的風風雨雨,雖然枯枝敗葉,但它古老的魅力依然存在。
後宮實際上是石崇最早的墓地。石崇是誰?石崇的曾祖父叫石公,山東濟北人,後遷居淩渡。石公有個妹妹,是魏王的妃子,生了石。梁武帝末年,由於巫婆用巫術傷害皇帝,引起宮廷大亂,太子、石公的妹妹和他的兒子石都受到了傷害。史有個兒子,孫大帝,幾個月前才出生。他仍然被集體懲罰監禁,直到五歲才被赦免。獄卒李記可憐這個無家可歸的曾孫,就把他送給了石公。石公的母親貞君很無助,很愛他,親手把他養大。後來,玄孫繼承了宣帝的王位,甄君和石弓都死了。漢武帝為了報答他的恩情,把石公的三個兒子都封了:長子石高為樂陵侯,次子石,三子石元為平臺侯。石原的兒子叫樊氏,樊氏的兒子叫西施。他們兩人都繼承爵位,而石崇是西施的兒子。在這段歷史中,石的家譜與《漢書》中班固所記載的是壹致的。
介紹完石崇的祖先,就該介紹石崇了。石崇年輕時意氣風發,鬥誌昂揚。年紀大壹點,學軍事的。光武帝初年,石崇認為自己家族為漢朝立下了汗馬功勞,是帝家的親戚。因此,他立下了建功立業、永垂不朽的宏願。於是,他投身於光武大軍,身先士卒,馳騁沙場,打敗王勛,打敗王召,制服劉彭子,立下了汗馬功勞。被皇帝封為右將軍,青海河北兩州刺史,並加了壹個古將軍的稱號,使他成為了溧陽侯,石碌天壹萬戶侯。東漢時,國家太平,朝廷下詔,把所有被封的諸侯都送到封地。就這樣,石崇到了溧陽縣城谷城(今高淳古城鎮)。到了溧陽後,他“問民疾苦,簡樸相待,重視教育,發展農桑,兼顧漁獵”。石崇的啟蒙對溧陽地區的文明發展有很大的影響和貢獻。
在漢代,長蕩湖是壹個很大的區域。今天的馬當、南渡當、大溪黃山湖、河口三塔當、沙障當都是湖泊和蘆葦。三國時期,周瑜曾在長蕩湖練過水軍。當時長蕩湖湖水被水匪和漁民擾亂,沿湖漁民深受其害,怨聲載道。石崇幾次帶領手下到湖邊打土匪。當時侯廟遺址是壹片壩上高地。石崇的官船、戰船經常停靠在壩上,石崇有時上岸散步觀光。有壹次石崇告訴部下,此地位於長蕩湖南端,山腳下,坐北朝南,居高臨下,視野開闊,是風水寶地。正是因為石崇的壹句話,以後的“後宮”才建在了湖邊的大壩高地上。第二天,我到處撈,怎麽也找不到石崇的屍體,船上只剩下壹塊玉。噩耗傳開,百姓悲痛欲絕,紛紛來到湖邊祭奠哀悼。石崇的弟弟在四川做官。他聞訊後千裏迢迢來到溧陽參加葬禮,並按照哥哥的遺願,將他安葬在長蕩湖旁的高地。在衣冠冢裏,最值錢的陪葬品是石崇生前用過的玉墜。石崇之死在《建康誌》中有詳細記載,可見石崇之死在當時是壹件相當重大的事件。關於石崇之死,石氏族譜與史書記載有出入,說是“不幸患病,在新城,春秋七十有九”。1966年文革初期,資本主義破局,石崇的墓被挖了,但沒有發現骨頭,只有壹塊玉,就是古代大臣們見皇帝時拿的手板。可見石崇墓是衣冠冢,進壹步證明了史書記載的真實可信。
漢高祖得知石崇死訊後,下詔冊封他為刺史,庸強謚號。根據當時朝廷規定的侯爵規格,侯氏寺被命名為侯氏寺。後來由於經年祈雨的功效,宋朝封靈助公,元朝封靈助王,賜廟為禮。因此,侯氏寺被稱為後廟。寺廟占地60畝,四周用黃洞山石砌成圍墻。石家譜中有壹幅溧陽後宮圖,畫得很清楚。侯祠前有壹條小河和壹座石橋。過了石橋,有壹條青石板鋪成的過道,通往後宮入口。過道兩旁有壹對石人、壹對石馬、壹對翁仲,還種有槐樹、櫸樹。漢代廟門兩側,各立壹塊漢表。神龕門上有壹大塊橫匾,上書“漢溧陽莊侯石公祠”。進寺門,有儀門。儀門兩側有廳堂,西側屋有井。水質清澈,壹年四季不會幹涸。過了儀門,爬樓梯,進入正殿,正殿三間,高大雄偉,氣勢非凡。大殿正中有壹尊侯石像,兩側還配有歷代史氏中達官貴人的神像,如唐朝宰相石武子、清朝宰相史義之等。寺內還有許多珍貴的文物,如漢代班固題寫的碑文,明代大學士楊士奇所作的《寺圖送史家守建寧》詩,詩中有“水美樓明,古侯廟獨溧陽”的句子。第三個是“海月堂”,橫匾是宋代大理學者朱所書。海月殿兩側是三侯祠和武侯祠,是皇帝加封的石家八侯的塑像。石崇的冠墓位於海月堂後墻。墓前墓碑上鐫刻著“漢代溧陽侯墓”字樣,四周松林環繞。俯瞰後宮,參差不齊,房屋遮天蔽日,飛檐走壁,氣勢磅礴,固若金湯。古木參天,高墻巍峨。《石氏族譜》記載:“山之巍峨,洮水之清澈,其間建廟,似天所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