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四十壹回,妙玉請寶釵黛玉喝"梯己茶"。『又見妙玉另拿出兩只杯來。壹個旁邊有壹耳,杯上鐫著"(分瓜)瓟斝"三個隸字,後有壹行小真字是"晉王愷珍玩",又有"宋元豐五年四月眉山蘇軾見於秘府"壹行小字。妙玉便斟了壹斝,遞與寶釵。那壹只形似缽而小,也有三個垂珠篆字,鐫著"點犀喬"。妙玉斟了壹□與黛玉。仍將前番自己常日吃茶的那只綠玉鬥來斟與寶玉。寶玉笑道:"常言'世法平等',他兩個就用那樣古玩奇珍,我就是個俗器了。"妙玉道:"這是俗器?不是我說狂話,只怕妳家裏未必找的出這麽壹個俗器來呢。"』
關於(分瓜)瓟斝:"瓟"應為"瓝"之誤,下文自明。參見第十九集。
①"(分瓜)瓝斝"(bān bójiǎ),(分瓜),瑞瓜。瓝,小瓜。斝,酒具。
②"晉王愷珍玩",《世說新語·汰侈》記載:晉王愷有壹頭名為"八百裏駁(bó)"的牛,與千裏馬齊名,相當名貴,王濟與王愷比射,以此牛為賭註,王濟壹射破的,"叱左右速探牛心來,須臾炙至,壹臠便去。"因此後人以"八百裏"代指牛。
"八百裏",又指此牛奔跑之快速,而牛"跑"曰"犇",同"奔"。所以"(分瓜)瓝",應念"奔駁",即"本波"也,宋恭帝趙顯出家後,號"本波講師"。"本波"者,"奔波山"也,宋恭帝出家的薩迦寺,建在西藏薩迦縣奔波山上。
所以,"(分瓜)瓝斝","本波家"或"本波出家"之意也,宋恭帝在此壹待就是三十五年。
③"宋元豐五年四月眉山蘇軾見於秘府",宋神宗時,蘇軾曾在《約公擇飲,是日大風》壹詩中寫道:"要當啖公八百裏,豪氣壹洗儒生酸。"詩中之"八百裏",即指"八百裏駁"。
《約公擇飲,是日大風》之"公擇",即李公擇,名常,蘇軾老友。詩中有句雲:"先生生長匡廬山,山中讀書三十年"、"誰信家書藏九千"等等,說的都是李公擇在廬山時的事跡。
宋元豐三年,蘇軾謫居黃州今湖北黃岡。時,李公擇任淮南西路提刑,與黃州毗鄰,二人曾作詩相和。元豐四年十二月,"蘇軾聞李公擇出按行,抵光州,相約會於歧亭。"即今湖北麻城古鎮歧亭。蘇軾曾三次前往歧亭等待。"李公擇至,留住數日,蘇軾作《歧亭》(之三)以誌之。"而其詩《約公擇飲,是日大風》,也應作於此時。元豐五年三月末或四月,著名畫家米芾從長沙往廬山,順道拜訪蘇軾,住於東坡雪堂,與蘇軾觀畫家吳道子畫釋迦佛。參閱饒學剛之"東坡黃州生活創作系年"。
另據《宋史·米芾傳》記載:元豐五年,米芾"謁東坡於黃岡,承其余論,始專學晉人。"並改書齋號為"寶晉齋"。
至此,我們可以得出壹個結論,蘇軾《約公擇飲,是日大風》壹詩,應作於元豐四年或五年,而米芾在元豐五年四月曾見到過這首詩。
所謂"宋元豐五年四月眉山蘇軾見於秘府",意思為:《約公擇飲,是日大風》乃"眉山蘇軾"所作,"宋元豐五年四月"曾被米芾見到過。"秘府","米芾"是也。也就是說,"要當啖公八百裏"壹句,出自蘇軾,米芾曾見過。
作者繞了這麽個大彎子,只是為了解釋"(分瓜)瓝"之出處。那麽,"(分瓜)瓝斝"之"瓝",來源於與之同音的"八百裏駁"之"駁"無疑。
蘇軾原來就是這麽見到的"(分瓜)瓝斝"。作者可謂苦口婆心,他不厭其煩地引導讀者,並且明確告訴我們,這是在"點出其中蹊蹺",即"點犀喬"也。
而妙玉之"妳家裏未必找的出這麽壹個俗器來"的"狂話",非狂也,實乃有感而發;"眾人都是壹色官窯脫胎填白蓋碗。"以宋朝之富庶而言,並非虛擬妄議。
『妙玉忙命:"將那成窯的茶杯別收了,擱在外頭去罷。"寶玉會意,知為劉姥姥吃了,他嫌臟不要了。』
寶玉會意什麽?後面是提醒,但也是掩飾。那茶杯不只劉姥姥喝過,賈母也喝過。"劉姥姥"與"賈母"代表誰?金朝和蒙元也,豈可與仇敵***用壹杯!"成窯",明朝成化年間的官窯,自然也沒看在宋恭帝的眼裏;同時,將之送與劉姥姥,也暗示宋朝先為金朝所欺淩,後為元朝所取代。
關於妙玉的結局,許多人都認為不可解。
靖本「洪批:妙玉偏辟處此所謂過潔世同嫌也他日瓜州渡口勸懲不哀哉屈從紅顏固能不枯骨各示□。」
此批乍看甚不可解,其實只要"瓜州"、"紅顏"、"枯骨"等字眼就足夠了。"瓜州",今甘肅安西縣也。"安西"壹名始於清康熙末年,而以前壹直稱瓜州。瓜州因"瓜"著稱於世,《漢書·地理誌》載:"古瓜州地生美瓜,狐入瓜中食之,首尾不出。""西逾蔥嶺,成西域各國貴庶之愛物;東入長安,作為稀有貢品奉獻帝王之家。"古詩雲:
"瓜州四月八,布谷啼恰恰;回看紫陌上,無處不點瓜。"
"(分瓜)瓝斝"之"分瓜",瑞瓜;"瓝",小瓜。此處疊用"瓜"字,當非偶然。"斝",也可以理解為"駕",指皇帝;皇帝駕臨多瓜的地方。
《佛祖歷代通載》記載:"至治三年(1323年)四月賜瀛國公合尊死於河西詔僧儒金書藏經。"宋恭帝被賜死於河西,河西即黃河之西的河西走廊,正是瓜州所在地。洪批中的"瓜州",是甘肅安西之"瓜州"無疑。這正是:"可憐金玉質,終陷淖泥中。"又道是:"到頭來,依舊是風塵骯臟違心願。好壹似,無瑕白玉遭泥陷;又何須,王孫公子嘆無緣。"
"王孫公子"何指?妙玉也,妙玉又何須感嘆與寶玉之"玉"無緣!
所以,妙玉脫胎於宋恭帝趙顯。邢岫煙對她的評語,最為貼切:"僧不僧,俗不俗,女不女,男不男。"
"妙玉","瞄玉"也;也是"妙喻"也,美妙的比喻;更是"妙玉",宋朝之傳國"妙玉"(傳國玉璽)也。
『"這是五年前我在玄墓蟠香寺住著,收的梅花上的雪,***得了那壹鬼臉青的花甕壹甕。"』
"玄墓蟠香寺","玄墓",江南玄墓山,點出了南宋都城所在地。但宋朝到清朝才四個朝代,為何是五年前?
宋太祖趙匡胤,原是後周之節度使。周世宗於959年病死,其子柴宗訓繼位,時年僅7歲,由符太後臨朝聽政。後趙匡胤於陳橋驛發動兵變,建立宋朝,廢黜柴宗訓,降封他為鄭王。不久,柴宗訓被遷往房州(今河北省北房縣)居住。史稱柴宗訓為恭帝。
此恭帝似曾相識吧?作者認為趙匡胤與明朝朱棣壹樣,屬於篡位。而從周恭帝算起,到清朝,正好"五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