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古玩市場 - 玉龍的演變

玉龍的演變

玉器中的龍形象最早見於中原和東北地區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例如,王龍出土於七千年前的紅山文化。其玉為岫巖玉;身材大方,身體蜷曲成壹個圖形;橫截面為橢圓形,邊緣有棱;頭大,眼睛微微凸,觸角邊緣不明顯;脖子向後飄著壹根寬帶龍毛;背面中間有壹個穿孔,是用來掛的,屬於裝飾玉。商代的玉龍多出土於河南安陽殷墟文化遺址,其中以“富浩”墓出土的玉龍最為典型。

商代的玉龍往往是片狀的,也有少數是圓柱形的玉龍,如“木壕墓”出土的玉龍就是圓形的。這壹時期的玉龍短小,單雲雷紋,重環紋,菱形紋,龍尾細而尖,具有壹定的實用價值。水龍頭近似方形;龍角呈圓柱形,呈蘑菇狀,故又稱“蘑菇狀角”;玉龍的眼睛在商代早期多呈方形或菱形,中期以後呈“臣”形。商代的玉龍多為側身。壹腿壹腳,身體和腿用凹版線隔開;玉龍的穿孔多在尾部或寬口處,便於系繩攜帶。

周朝是繼商朝之後中國奴隸制的又壹個鼎盛時期。西周前後四百年,社會生產力比商代有了很大的進步,手工業發展更加繁榮。當時的“玉屋”是周王室專門設置的玉器作坊。周朝特別崇尚禮儀。做官祭拜時,送官壹件玉器,在《李周》中稱為“瑞”,作為官銜的憑證。《李周》是周代的壹部重要法律,它賦予了玉以德性的觀念和內涵,開辟了玉的道德化、宗教化、政治化的新時代,使玉文化發展到壹個時代的頂峰。

周代玉龍的龍身比商代更長更細,壹般呈環狀或半圓形。龍的背上出現了鋸齒狀的脊;龍口上唇呈霰狀,下唇向內翻。龍尾比商代粗,無刃;大多數玉龍都不雕腿腳。西周的玉龍,常以單切法雕刻,壹面斜入刀中,另壹面用線條下切,產生凹紋的效果,俗稱“壹邊倒”法。周代玉龍的裝飾比商代復雜,組合圖案簡單,有陰陽線,多為曲線。直線比較少。

公元前八世紀下半葉,周平王執掌朝政後,隨著周朝的衰落,各路諸侯紛紛立國。從此,中國歷史進入了“春秋時期”,奴隸社會在衰落的時候產生了新的生產關系。地主階級作為新生產力的代表開始登上政治舞臺,整個社會也出現了文化繁榮的“百家爭鳴”。玉雕行業也發生了專業的變化。鐵器的廣泛使用引發了磨具的變革,“去玉砂”(即水砂)的應用促進了玉器切割技術的快速發展。

此時儒家將君子之德與玉的特性相提並論,即“君子好如玉”,使得佩玉之風盛行。春秋時期的玉龍多為裝飾品,繼承了西周時期玉龍的裝飾意義,創造了自己獨特的時代風格。形制以黃形器皿為主,兩端對稱的龍頭,中間雕有曲折蜿蜒的花紋。裝飾是復雜和簡單的結合。雕刻時陰陽線並用,但主線是陰刻。此時的玉龍,棱角圓潤,特別註重玉面的紋理打磨,選用周代品質優良的材料,很少使用劣質玉料。常見的玉料有白玉石和藍寶石。

玉雕技術到了戰國時期,創作和表現手法更加獨特,壹切迎合儒家的玉德學說,產品數量較前代翻了壹番。此時的玉器也更加註重選料,雕領技術日趨成熟,圖案豐富多彩,雕工精巧巧妙,雕刻水平近乎極致,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戰國玉龍的龍身很長,曲折,呈S形。壹般成對出現,龍身上的紋飾以紋紋或雲紋為主。還有雲雷紋、柳條、前滴水紋、丁字紋、工字紋等輔助圖案。還有壹條凹雕線,穿過兩三個小圓圈之間極其特殊的紋飾。戰國中後期的玉龍或玉虎,嘴也差不多,都是大嘴,形象兇猛。兩顆鉗形尖牙對峙,下唇被切割成霰狀。此外,龍身呈S形,頭部類似馬頭。龍眼切割雕刻成幾種,圓而不尖,菱形,腰圓等等。

戰國玉器的雕刻技術在繼承前代的基礎上,又有了新的進步。玉龍身常見的谷紋是用“減地雕”的新方法制作的。過程是先大致突出谷線的形狀,然後縮小周圍的土地,再慢慢仔細琢磨谷線的彎曲尾部,讓每壹個尾部都不留痕跡,達到完美的狀態。戰國時期的玉器在打磨工藝的運用上也非常獨特,邊角處理鋒利。

玉器發展到漢代,因為儒家的道德理論可以從禮制上維護封建國家制度,所以漢武帝首先“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從而極大地支持了以禮器、飾品為主的玉器制度。由於漢代國力強盛,西域與中原交通溝通,優質玉料源源不斷地從西域而來。漢代玉器以雕刻精美、造型靈巧、變化豐富為特點,流行壹種外緣有雕飾的廓形玉器。但大玉器粗糙、古樸、有力,有“漢八刀”之譽。

到了漢代,玉龍的龍身發展成圓盤狀,義龍四足吸收瑞士動物的特點是爪尖。龍的頭像馬頭,它的角像馬的鬃毛,細長如寬帶;龍耳極小;漢代玉龍的眼睛基本上是外圓內方。它的形狀包括方形圓眼和帶尖的橢圓形眼。無論哪種桂圓,都是火花四射,可謂畫龍點睛。這時,飛龍身上出現了翅膀。有些龍類似扁蠅的花紋,龍尾是單尾或分叉的。龍紋與其他裝飾紋樣相結合的頻繁出現,也成為漢代玉器的壹大特色。

魏晉南北朝時期,戰亂頻繁,社會動蕩不安,所以這壹時期墓葬出土的玉器很少,玉飾也較小,大型玉禮器和玉飾群幾乎沒有發現。所以這壹時期的玉器描述在古代玉器書籍中很少見到,幾乎形成了壹個斷谷期。從目前看到的少量玉雕龍擺件來看,基本延續了漢代玉龍的風格。

南北朝時期,玉龍細長,壹般刻有細紋。頭部呈方形,長有棒狀的長角和葉狀的耳朵;小腿細長,有壹兩道切痕,突出龍的骨骼和肌肉;龍爪寬厚,龍指尖益;龍的尾巴是虎尾;龍眼常以重疊的凹版線條表現。

隋朝和唐朝的建立,終於結束了近400年的戰亂,國家從統壹走向繁榮,玉雕技術也重新崛起。隋唐玉器在繼承前代玉雕技術的基礎上,特別註重寫實,試圖在寫實的基礎上進行壹些藝術描寫。此時的玉雕品種中,實用工具占了很大比重。隨著對外文化和貿易的交流,佛教日益興盛,玉雕技術在造型和技法上充分體現了東西方文化交流的成果。

隋代出土的玉龍很少,隋龍應作為河北趙州橋石龍的典型。其特征是嘴大,嘴角張開超出眼角,眼睛用雙鉤線勾勒,眼球突出,腿粗,腳掌厚,爪尖。

到了唐代,玉龍龍身以兩種形態出現:壹種粗壯豐滿,身上無紋,腹部如蛇腹,以壹行線條和背部雕脊來代表身體;壹種細長體,從上至下,龍身用斜方格裝飾。龍角有兩種:鹿角和馬賽克角。頭的下前額刻有壹條龍須。龍口大張上翹,像梳子的背面。龍的大腿肌肉厚而豐滿,小腿瘦而細,呈跪臥狀。小腿和大腿彎曲90度,關節處雕成壹片片腿毛。以漂浮的佛的形狀。龍的尾巴像蛇的禿尾巴。在唐代,玉龍常伴有火珠或雲紋。火珠光火焰被雕短,同時發出五到七條火舌。

宋代是中國玉雕技術發展的時期。此時玉雕行業初具規模,玉雕市場應運而生。出現了專門出售玉器的商店。朝廷還挑選了壹些民間高級的玉器切割作坊作為皇家的“玉院”,由朝廷委派他們制作壹些玉器。在宋代,現實主義影響了玉龍的主題和造型。

宋代玉龍的龍身比唐龍短,多為素色,兩側有雕刻輪廓;龍的嘴比唐龍的小,下唇卷起;腿細長彎曲,腿毛短而稀疏;龍爪粗,制作隨意潦草。宋以後,火焰以珊瑚枝的形式飄動到壹邊。

唐宋時期的玉龍雍容華貴,變化多端,其特點是註重用陪襯紋飾來裝飾主題玉龍,使玉龍活躍在特定的環境中,如龍鳳成雙在花叢中起舞,騰躍在祥雲中,把玩珍珠,出海升天等等。還有花叢中獨龍的遊戲主題。這些觀念反映了當時賦予龍紋壹種新的現實主義審美意識,把兇猛威猛的龍變成了壹種高超的祥瑞之獸,使人們對龍的欣賞多於敬畏。

元朝是蒙古人統治的時代。元代的玉雕沿著宋代發展的世俗化、裝飾化方向發展,雕刻技法新穎,風格獨特。

元代的玉龍壹般模仿唐代的玉龍,但它的身體比唐細長,蜿蜒曲折,使它看起來威武活潑。角度雕成鉤角或單叉鹿角;嘴張開嘴角在眼角前,有的嗜肉有火紋;眼睛細長,如丹鳳眼,緊貼濃眉,眉骨凸出,顯得十分傲氣;此外,口、鼻、眼占頭部的三分之壹。元代的玉龍頭部細長,長發在腦後飄動,有的是綹。有的分成兩股,在水龍頭左右或上下飄動。此時的玉龍尾巴多從後腿下穿過,尾尖上翹;元初有禿尾,元末出現五至七條光滑舌的焰尾。腿又粗又長,關節處有纖細的腿毛向後飄動;龍爪粗,龍爪尖,三爪,爪為球形;小腿上有很短的切痕,顯示出骨骼和肌肉暴露在外。這個特征就是元代龍與其他動物紋的相似性。另外,元代的玉龍在頸部、大腿和身體關節處都有很深的雕刻痕跡,體現了元代玉雕技藝粗獷有力的風格。

明代玉雕技術較前代進壹步發展,作品精細規整,鏤空雕刻更加復雜細致,出現了“三層透雕法”,繼承了宋元開創的“花下浮雕”技法。元代使用的多向鉆管法,在明代也廣泛使用,最典型的就是在眾多的花與葉之間遊動的通雕玉龍。工藝復雜,手法巧妙,令人嘆為觀止。

明代玉龍的頭紋刻得很深,鼻子上翹。裝飾完如意雲頭後,鼻孔裏出現了卷曲的胡須。水龍頭大多在四分多的邊上,兩眼都刻著;眼睛是小圓圈,按水龍頭上下排列,或者斜著排列。玉龍的發型是隨著時間演變的:前期向後飄,中期向上沖,後期向前沖。龍的尾巴可分為兩種:唐龍式的禿尾巴和目前典型的卷雲式的長胡須尾巴。明代龍腿長,小脛細,布滿密密麻麻的短直線,排列整齊。非洲爪有三爪、四爪和五爪。但多為四五爪龍,呈風車狀,為明朝獨有。龍腿關節處的毛有很多種表現方式,比如雕壹個小雲頭。在雲上雕刻短直線。

中國玉器的發展在清代達到頂峰。此時,以宮廷玉器為代表的清代玉雕的數量、品種、加工工藝和華麗裝飾都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

清代的玉龍,頭部有毛,根部直立,形似長毛,無規律可循。頭型比明代略短,眼型和眼睛的排列與明代壹樣高。桂圓多為蝦眼,比明代的更突出。清代龍眉以腮部鋸齒紋處理(出現於明萬嘉時期,盛行於清代);龍短而粗,雕工笨拙;大部分的腿是鋸齒狀的,有些被雕刻成鎖狀;龍爪有三爪、四爪、五爪,但多為四爪、五爪;龍爪是後面壹爪,前面四爪,雕刻沒有明朝的厲害。尾延至明代,但比明式龍尾寬。此時,仿古玉雕依然流行。因為他們太註重精確和規則,所以他們的形狀和圖案都很單調。

以上是玉龍在中國各個歷史時期的發展變化,從壹個側面反映了中國玉雕的發展。但縱觀歷史,玉雕技術的發展與國家的興衰息息相關。國家興盛時,玉器業興盛,國家衰落時,玉器業蕭條。所以“玉雕是國家大事!”

  • 上一篇:求小攻或者小受是女裝大佬的文
  • 下一篇:舉幾個賺錢的方法。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