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清以後,琉璃廠的琉璃生產漸漸沈寂,但這裏仍然是遊商小販的集中地。康熙後期,朝廷為了皇宮的安全,把內城的燈會移入此間,於是百貨雜陳,遊人紛至,每到逢年過節,廠甸遊園成了京城繁華的象征。乾隆三十八年,四庫全書開館修纂,當時參與編纂的翰林學士們大都寄寓城南,當時"林塘意外幽,捫蘿石蹬寒"的琉璃廠也成為文人雅士的遊賞之地,精明的書商們也奔輳其間。於是,書市應運而生,並進而發展成為壹個集圖書、古玩、文具、書畫於壹街的文化中心。戴璐《藤陰雜記》載:程晉芳移居,以詩寄袁枚,其中有"勢家歇馬評珍玩,冷客攤錢問故?quot;之句,袁枚笑曰:"此必為琉璃廠也。"可見當時琉璃廠的名聲已經很大了。從此,無論是進京趕考的士子,還是寓居都門的官員都把琉璃廠當成清賞雅玩的理想去處?quot;卻憶海王村畔路,書攤廟市是前遊",回味的正是琉璃廠的幽幽書香,點點雅趣。那時的琉璃廠書肆、古玩店鱗次櫛比、滿眼生輝:松筠閣、二酉堂、文光樓、萃文齋、槐蔭山房、博古齋……儼然成為京城的文化中心。據不完全統計,到光緒初年,琉璃廠中的書肆有220余家,古玩、字畫店50余戶,真可謂"玉軸牙簽,千門聯絡;圖書充棟,寶玩填街。"當時的琉璃廠還吸引了壹大批文人墨客,這裏有孫承澤的孫公園、孔尚任的岸堂、李漁的芥子園、朱彜尊的古藤書屋、紀曉嵐的閱微草堂,王士禎、翁方綱、錢大昕、羅聘、孫星衍等顯宦名士也在這裏流連忘返。
民國以後,在琉璃廠路北開辟了"海王村公園",園內東、南、西三面為古玩、書畫、金石、照像、琴室,北面為樓房,每到廠甸會期,這裏商販會集,萬頭攢動,成為廠甸的熱鬧中心。1927年,和平門開辟,拆除了琉璃廠橋,增辟的南新華街,琉璃廠便分為東西兩部分。東琉璃廠以經營古玩為主,西琉璃廠以舊書業為主,這個基本格局壹直延續到今天
琉璃廠最著名的行業自然是書肆。來熏閣、邃雅齋等百年老店南北搜尋,訪幽探勝,經營的宋版元槧,燦然盈架;舊刻精鈔,琳瑯滿目。不僅迷住了黃丕烈、繆荃孫這樣的藏書大家,也培養出孫殿起這樣由書商出身的目錄學者。在那百宋千元、精刻殘帙的沈浮流轉之間,留下了許許多多令人擊節的書林佳話。民國以後,大批新式書局又把這裏當作事業的起點。位於虎坊路口西北角的京華印書局,其前身是由康有為、梁啟超的強學會改組而成的直隸官書局。1897年創建於上海的商務印書館也把在北京的分店設在了琉璃廠西街。此外,中華書局、開明書局、掃葉山房、富晉書社都紛紛在此開張營業。它們大量出版中外名著,為民國初年的思想啟蒙運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1952年成立的中國書店,是新中國第壹家國營古舊書店。在1958年的公私合營後,全北京的111家私營書店並入中國書店,使之成為北京古舊書業的繼承者和主體代表。
古玩業是琉璃廠的又壹支柱行業,它的經營範圍包括金石碑帖、字畫文物,以及玉石瓷器、珠寶木器等眾多古董。過去,北京的各行各業均設有櫃臺,唯有書鋪和古玩店沒有櫃臺。在幽雅的客堂內,窗明幾凈、暗香浮動,賓主在品茗閑談之中,把玩器物,暢談古今,在怡情笑談之間,做成了壹樁樁買賣。這種獨特的經營方式不僅培養出店家與客人之間特殊的友誼,而且使古玩字畫店成為文人墨客鑒賞文物、交流心得的場所。就在古玩商送往迎來的應酬中,許多傳世國寶驚鴻乍現,轉瞬即逝,這其中就有晉人顧愷之的《洛神賦》、晉人陸機的《平復帖》、隋代展子虔的《遊春圖》。到新中國成立時,琉璃廠的古玩店尚有120家之多。1960年,在公私合營的基礎上成立的北京文物商店主要任務已變成保護文物。它先後征集收購的西周銅班簋、玉版十三行、《瀟湘竹石圖》都是堪稱國定的文物。
榮寶齋堪稱是琉璃廠古玩店的壹個代表,它的前身松竹齋創立於清康熙十壹年(1671),壹直以經營文房四寶、南紙字畫為主,距今已有300多年歷史。1933年,魯迅和鄭振鐸***同編輯了《北平箋譜》,委托榮寶齋印制。榮寶齋不負重托,完成了這套工藝水準很高的版刻箋譜,在中國版刻史上留下了燦爛的篇章。以此為契機,榮寶齋又創造性地運用傳統的雕版印刷技藝復制中國畫,創造了獨特的木版水印畫,最大限度地保持了中國畫的生動氣韻和水墨情趣,為中國傳統藝術的傳播做出了貢獻。此外,榮寶齋的百年英名,也使它成為中國字畫經營的重鎮,許多著名書畫家在此留下的墨跡,為榮寶齋的聲望和地位賦予了可靠的保證。
琉璃廠還見證了京劇藝術的興盛過程,從這裏走出壹批批梨園子弟,許多都成為中國京劇史上彪炳史冊的人物:程長庚、譚鑫培、楊小樓、陳德霖、余叔巖、梅蘭芳、尚小雲、荀慧生、裘盛戎……這壹個個京劇舞臺上的巨星,都與琉璃廠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而喜連成、富連成、斌慶社這些著名的京劇科班也都在琉璃廠四周安營紮寨。正乙祠戲樓、安徽會館、湖廣會館這些京劇大師經常獻藝的舞臺,更是琉璃廠文化景觀的組成部分。由於清朝規定不得在內城建造戲園、會館,地處南方各省進京必經之路的南城自然成為梨園子弟的首選之地。正是這個歷史背景,成就了琉璃廠與京劇藝術的緣份。今天,當人們漫步於星羅棋布在琉璃廠四周的京劇名宿的故居遺址,觀賞著正乙祠、湖廣會館古色古香的建築時,絲竹隱約,鑼鼓依稀,那字正腔圓、韻味醇厚的京劇弦律仿佛仍在歷史的長河中淺唱低吟……
提起琉璃廠,就不能不提到廠甸。農歷正月初壹到十五的廠甸廟會是老北京民俗文化、市井文化和宗教文化的薈萃之地。每到廠甸廟會,來自四面八方的男女老少雲集琉璃廠,盡情享受著這裏濃郁的地方韻味和民族風情。這裏有各種各樣的北京小吃:炒肝、茶湯、面茶、年糕、元宵、豆汁、灌腸、餛飩、糖耳朵、驢打滾、艾窩窩、碗豆黃,以及花樣翻新的糖葫蘆。還有形形色色的雜耍玩藝:空竹、風車、竹刀木槍、絹花紙花、彩燈風箏、布老虎、萬花筒,千變萬化,異彩紛呈,令孩子們眼花繚亂、愛不釋手。大大小小的小吃攤傳出的香味,和著長短、高低的吆喝聲把個年節的氣氛渲染得淋漓盡致。若是到了元宵燈會,這裏還有遍地管弦、如織人潮?quot;十裏香塵迷錦幛,三更煙火走虹橋"的盛世風味,不知妝點了多少人的城南舊夢。
從那壹張張發黃的照片中,我們感受到了琉璃廠昔日的輝煌,也體會到中華傳統文化的厚重與滄桑。時過境遷,今天的琉璃廠已不再是京城的文化中心,那些修飾壹新的雕梁畫棟自然無法承載遊人憑吊懷舊的情愫。而新開張的各色古玩商店,更不能再現當年文人雅士品題清淡的悠閑自在。然而,正是在這種新舊交替的沿革中,人們看到了中華文化的發展和繼承,看到了琉璃廠新的生機與活力。從這個意義上說,今天的琉璃廠,也正是我們古老民族文化在新世紀生存狀態的真實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