盞的拼音是zhǎn,組詞有拋盞、看盞、冰盞兒、把盞、蟻盞等。
1、拋盞,讀音是pāo zhǎn。意思是契丹族的壹種祭祀禮俗。《新五代史·四夷附錄二》:“有屋室碑石,曰‘陵所也’。兀欲入祭,諸部大人惟執器者得入。入而門闔。明日開門,曰‘拋盞’,禮畢。問其禮,皆秘不肯言。”
2、看盞,讀音為kàn zhǎn,是壹個漢語詞語,意思是宋代百官進宮祝壽進酒的壹種儀式。
3、冰盞兒(又名冰碗兒),是以生黃銅制成外面磨光的碟形碗兩只,敲打時夾在手的中指、無名指中,小指拖住下面的碗底,不斷挑動敲擊下面的碗,使碗發出清脆的“嘀嘀、嗒嗒”聲,抑揚頓挫並有節奏。
4、把盞,拼音:bǎ zhǎn,漢語詞語,宴飲禮儀。指宴席上端著酒壺給人斟酒、敬酒。亦作“把盞”。端著酒杯。多用於斟酒敬客。
5、蟻盞,讀音是yǐ zhǎn。意思是小酒杯。清·姚鼐《十壹月十五日雪翁用東坡清虛堂韻作詩垂示輒依奉和並呈諸公》:“月階凍面行蟻盞,雪地立奴垂馬撾。”
茶盞文獻記載:
據考古或文獻資料證明,瓷盞在東晉時已有制作,南北朝時飲茶之風逐漸流行起來。唐及五代時期的茶盞以南方越窯和北方邢窯最富盛名。並且茶盞開始配有盞托。宋代時鬥茶之風大盛,極為崇尚茶具的精美。
茶盞的形狀大致有兩種:壹種是口沿較直;另壹種則是撇口,像喇叭,有的還以描金裝飾,書“壽山福海”的字樣。除建窯外,宋代的官窯、哥窯、定窯,鈞窯、龍泉窯、吉州窯都普遍燒制茶盞。明清以後的茶盞又配以盞蓋,形成了壹盞、壹蓋、壹碟的三合壹茶盞,又稱蓋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