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6,438+0年),設黨縣、黨縣。
《漢書·地理》:“碭山滿文石”。《水經註》:“得水,往東黨縣舊鎮之北,李沁黨縣因山得名。”訓詁學家顏師古註:“碭山名、碭山、,其山僻,故以縣名。”明代地理:碭山縣東南有碭山,北有邙山。玉環通誌:“碭山在碭山縣城東南七十裏,故名縣。”
漢高祖五年(前202年),建立梁國,黨歌縣屬梁國。
辛莽九年,黨縣改為界黨縣。漢光武帝改稱當縣。
東漢建立的第四年(79),他把梁國遷到夏邑(在碭城以東3英裏的地方),碭縣屬於梁。三國(魏)改梁國,黨縣屬徐州。
晉武帝太史元(265)復梁國,黨縣並入夏邑縣。
北魏孝昌元年(525),夏邑縣遷至河南夏邑。第二年(526),設黨郡、黨郡。黨郡治在原夏邑市(今毛裏莊),黨郡治在潞城(地址不詳)。北齊(555年)棄當縣、當縣,設安陽縣。
隋開帝十八年(598),安陽縣改為碭山縣。隋大業六年(610),彭城縣、洛陽縣劃歸永城縣,茫蕩山以北地區歸碭山縣管轄。
唐時,碭山郡屬洛陽郡。廣化二年(899),朱權將碭山、傅山、禹城、曹州四地的版圖命名為徽州。碭山縣是後唐時期的單州。
宋,單州人。
金星定元年(1217),碭山縣屬歸德府(今河南省商丘市)。興定五年,永城縣升為永州,轄彜、碭山、莽山三縣,碭山壹帶歸碭山縣管轄。宋理宗少定年間(1228—1233),碭山縣被淹,遷至保安鎮。
元憲宗七年(1257)復郡,舊址屬東平路。元二年(1265),永州降為永城郡,茫蕩山壹帶又屬永城郡。當年碭山縣並入傅山縣,元末三年,遷至大氣山縣,屬濟州、集寧道八年。
明朝洪武八年(1375),碭山縣屬徐州。
清雍正八年(1730),徐州升為府,碭山縣隸屬徐州府。
民國元年(1912),碭山縣屬江蘇徐海島;22年,屬江蘇銅山區行政督察;民國24年,江蘇省行政督察,9區;民國37年,碭山縣隸屬豫皖蘇三師。1月1949,隸屬中原行政區商丘機構;1949 10月,隸屬皖北人民行政公署蘇仙機構。
1953 2月1,碭山縣劃歸江蘇省徐州代辦處管轄;1955 2月17變更為安徽省蘇仙機構管轄;1956屬於蚌埠社。1961年,碭山縣仍屬蘇飛安徽省局(現為蘇仙區行政公署)管轄。2000年4月,隸屬蘇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