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古玩市場 - 請教壹個壺的問題

請教壹個壺的問題

北宋青秞提梁倒註提壺

彬縣出土,高18.3,腹徑14.3CM。伏鳳式提梁,以花蒂象征壺蓋。蓋、壺銜接處堆塑哺乳母子獅,母獅張口為流。球形壺腹刻飾纏枝牡丹。底部中心有梅花形註水孔,造型奇巧,註水時將壺倒置,壺嘴不漏;水註滿後,壺嘴出水,而壺底不漏。造型結構、采用原理非常的巧妙。 是耀州窯瓷器出類拔萃的珍品。

據《彬縣文化》,也名倒流壺,即宋代青瓷倒灌壺。1973年春,城關公社東街大隊第三生產隊飼養員晁日照在縣城東城墻腳為飼養室取土時出土,在家中存放了8年。1981年經送北京文物專家鑒定,該器屬宋代耀州窯出產的青瓷器,是全國迄今出土唯壹的壹件青瓷倒灌壺。原件現被陜西省歷史博物館收藏,該館己研發了大量復制品供應市場。已成為耀州窯的標誌。該器高19.4cm、腹徑15cm、重550克。蓋與器渾然壹體,蓋鈕呈柿蒂形,腹飾纏枝牡丹紋。流呈子母獅

形,圈足。底中間有壹孔,將水從此孔註入,提壺倒水,水便從壺咀流出,壺底卻滴水不漏。壺鋬呈鳳凰形,首朝壺咀,爪抓壺鈕,尾拱起下附於壺腹部,此器設計別致,工藝精良,實為宋代耀州窯之精品,成為耀州窯博物館標誌性文物矗立於博物館門前。

據《新民晚報》錢漢東著文,現年83歲的耿寶昌先生是國內瓷器界首屈壹指的鑒賞大師。我的壹篇《耀州窯,耀我九州》談到了耀州窯青釉刻花倒裝壺,引起了耿老的興趣。耿老告訴我,耀州窯青釉刻花倒裝壺當年就是他和馮先銘等先生鑒定的。這件國寶被譽為“華夏第壹壺”,現已放大約30倍仿制成耀州窯博物館的標誌雕塑。我在陜西歷史博物館見過原物,精妙無比。

耿老回憶了當年鑒定的情景。他說:“陜西省博物館派人來北京,請我們對它進行鑒定。根據它的釉質、造型風格及紋飾特點,我們確認它是北宋時期耀州窯燒制的。這件宋代刻花青瓷倒裝壺是迄今發現的絕品,上有宋代日用瓷中罕見的鳳凰紋飾,看來是件貢品。壺高15.8厘米,直徑13.9厘米,鳳梁獅嘴,雕刻精美,充分表現了宋代耀州窯青瓷的藝術風格,這件稀世奇珍怎會輕易地流落民間,埋藏地下,迄今還是個謎。”

在耀州窯考察時,我聽博物館同誌講:1968年,銅川市西100公裏處的陜西彬縣,壹位農民在城關鎮的城墻根取土時意外挖出這件瓷壺。農民家有位高姓親戚於1982年回鄉探親,在桌上看到了這件古色古香的瓷壺,認為是件文物,這位農民就讓高帶回西安交給省博物館。這件國寶不僅造型獨特,藝術價值更是無與倫比,更吸引人的是,壺內有著巧奪天工的設計。壺蓋與壺身相連,作為實用器物,怎麽向壺中灌水呢?原來壺底的中央有壹個梅花形小孔,水從孔中灌入,壺內可盛水910毫升,再把壺放正,水就不會從梅花形的註水孔漏出來,當把壺嘴往下傾,水可從壺嘴裏流出來,故名倒裝壺。這件八九百年前的“高科技產品”,使今人稱奇不已。

耿老眼光厲害是出名的,這得益於他年輕時下過的功夫。耿老與上海也是有緣分的,他在1942年來到上海這個號稱收藏“半壁江山”的古玩界做事。上世紀四十年代初,上海紗廠、五金、銀行業等蓬勃發展起來,古玩界也相當活躍,每天壹船船瓷器從全國各地運到上海這個大碼頭,生意異常火紅。越窯、建窯、吉州窯、唐三彩及明清官窯等古陶瓷多得很,從他手裏進出過的名瓷珍奇多得數不清。解放後他應聘到故宮博物院工作,長期從事研究中國歷代古陶瓷。他受聘為北京大學考古學系碩導、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系博導等,擔任了中國古陶瓷學會名譽會長。他撰寫的《明清瓷器鑒定》壹書,為國內重要的古陶瓷研究鑒定論著。他還將自己珍藏的瓷器、銅器等文物捐獻給故宮博物院。

http://www.ant99.cc/product.asp?id=3360zhe這裏賣

  • 上一篇:觀察動物的構成400字左右。
  • 下一篇:請問這個手鐲是翡翠A嗎?500塊錢貴嗎?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