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陽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之壹。早在20萬年前,人類就在這裏繁衍生息。早期農業始於7000多年前。據《史記》記載,人類始祖黃帝曾與中醫鼻祖齊白石討論醫學,並出版《黃帝內經》於世,故名“黃綺故裏”。周顯祖從未帶領族人“奔走於戎狄(今慶陽)之間”,而與兒子巨濤、孫公劉壹起“教民耕田”,“以正當之法耕田”,開啟了周初農耕文化的先河,史稱“周道之興,從此開始”。雄偉的周祖陵屹立在青城東山之巔,廟宇雄偉。位於西峰區溫泉鄉的老宮廟,被中國民俗學會命名為“中國第壹宮劉廟”。
慶陽有燦爛的古代珍寶。在馬立安流域發現了舉世聞名的“環河翼龍”和“黃河古象”化石。標誌著中國舊石器考古開始的中國第壹件舊石器,在華池縣趙家岔出土。有近千處仰韶和齊家文化遺址以及新石器時代的古建築、石雕、墓葬和古生物化石。戰國秦長城橫跨鎮遠、環縣、華池三縣。古老的“高速公路”秦致路穿過子午嶺沿線的正寧、寧縣、合水和華池縣。開鑿於北魏的北石窟寺是甘肅四大石窟之壹。慶陽名人輩出,各領風騷。東漢思想家王符、西晉學者付梓、明代文學家崆峒基,在中國思想史和文學史上有著重要影響,是先賢留給後人的不朽精神遺產。
慶陽是甘肅唯壹的革命老區。1927年,甘肅第壹個農村黨組織在寧縣成立;1931年,甘肅第壹支革命武裝——南梁遊擊隊成立;1934年,陜甘邊區第壹個蘇維埃政權建立。陜甘邊是我們黨在革命戰爭年代從未丟失過的保存最完好的革命根據地。後來與陜北革命根據地連成壹片,形成西北革命根據地,為北上抗日的紅軍和黨中央提供了落腳點。這片熱土孕育了革命,造就了大批革命幹部。原隴東區委書記馬,專員,華池縣縣長李,都是時代的楷模。毛澤東為他們題詞:“密切聯系群眾”、“永遠不要離開群眾”、“面向群眾”。現存的“南梁政府”舊址、河連灣陜甘寧省政府舊址、山堡戰役舊址,分別是國家、省、市確定的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教育基地。在血與火的鬥爭中鍛造的老區精神,是老壹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留給慶陽人民的寶貴精神財富。
慶陽民俗文化獨具特色。刺繡、剪紙、皮影戲、道教情懷、民歌堪稱慶陽“五絕”。慶陽民歌被譽為“黃土之歌的靈魂”,傳唱全國的《我們的領袖毛澤東》、《繡金碑》、《軍民量產》三首革命歌曲,是慶陽農民歌唱家孫萬付、王廷友等的優秀作品。鞠萍戲劇代表作《劉巧兒》講述了華池縣農民馮爭取婚姻自主權的真實故事。在隴東情的基礎上孕育而生的龍劇,是甘肅唯壹的新劇。慶陽剪紙精彩紛呈,以香包為代表的民間刺繡歷史悠久,底蘊深厚,已享譽海內外。目前,慶陽已被中國民俗學會命名為中國香包刺繡之鄉、赤手秧歌之鄉、民間剪紙之鄉、窯洞之鄉、慶陽壹絕五拍皮鼓、道教皮影戲之鄉、溫泉鎮鞏留寺、鞏留第壹寺、周族農耕文化之鄉、荷花舞之鄉、中國民間文化民間藝術研究基地、中國民間藝術教學研究基地。2004年,在中央電視臺和央視國際網聯合舉辦的西部名城評選中,我市從170多個參評城市中脫穎而出,被評為最具藝術感的西部城市。中國工藝美術學會民間工藝委員會還命名慶陽市何美英等48名民間藝人為中國民間藝人;甘肅省民間美術家協會命名慶陽市馬秀珍等63名民間美術家為甘肅省民間美術家。慶陽民間工藝美術協會命名170為慶陽工藝美術大師。
慶陽資源豐富。境內氣候溫和,日照充足,土層深厚,資源豐富。慶陽屬幹旱半幹旱氣候,年平均氣溫7℃-10℃,年日照2250-2600小時,無霜期140天-180天。年平均降雨量為480-660毫米。慶陽是甘肅石油天然氣化工基地和長慶油田主產區,石油資源儲量28.47億噸,2003年原油產量65438+86萬噸。西峰油田已探明第三系地質儲量4億噸以上,具有廣闊的開發前景。慶陽煤炭儲量覆蓋全市,慶陽占全省預測儲量654.38+042.8億噸,占全省預測儲量的94%。千米淺層資源量達84億噸,具備建設億噸級大煤田的條件。慶陽素有“隴東糧倉”之稱,盛產小麥、玉米、油料、蕎麥、谷子、燕麥、大豆等特色小雜糧。慶陽是甘肅優質農畜產品生產基地,地處中國蘋果生產最佳緯度地區。被農業部列為西北黃土高原蘋果優生帶,紅富士蘋果、曹興、黃柑桃、九龍、金早、早生牛、環縣灘羊、隴東黑山羊、綿羊毛等壹大批優質農牧產品享譽國內外。慶陽還是全國最大的杏產品加工基地,全國最大的白瓜子加工出口基地,全國最大的品質最好、開發面積最大的黃花菜基地,全國特產經濟發展中心確定的全國特產白瓜子黃花菜示範基地。慶陽還是中藥之鄉,出產甘草、黃芪、麻黃、地龍、柴胡等300多種中藥材。慶陽工業主要經營石化、食品、建材、醫藥。骨幹企業有長慶油田第二采油廠、中石油慶陽煉化公司、甘肅通達果汁有限公司、彭陽春酒業有限公司、九連山水泥廠、西峰制藥廠等。
慶陽經濟社會發展進入快車道。近年來,慶陽市委、市政府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堅持和落實科學發展觀,抓住西部大開發的歷史機遇和國家實施宏觀調控政策的機遇,深入實施項目帶動、強農富民、產業突破、基礎先行、開放發展、科教興市“六大戰略”。以石油、天然氣、煤炭資源開發、綠色農畜產品加工、特色文化產業發展為重點,建設隴東能源石化基地、農畜土特產加工創匯基地、歷史文化、民俗文化、紅色文化三大旅遊度假區,全力推進工業化、工業化、城鎮化進程,促進了全市經濟社會全面發展。2004年,國內生產總值首次突破100億元,達到1083億元,同比增長12.23%。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61.2億元,增長28.6%;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5.93億元,增長16.9%;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42.92億元,增長21.8%;大口徑財政收入6543.8+0.24億元,增長2654.38+0.6%,小口徑收入5.48億元,增長20.44%;農民人均純收入1633元,增長8.1%;城鎮居民家庭可支配收入6250元,增長11.6%;出口創匯41.36萬美元,增長63.9%,農副產品創匯居全省首位。慶陽這片美麗的土地充滿了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