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象牙雕刻在數幾千年的發展流傳過程中,陸續形成了若幹個相對集中的中心生產地。清代,主要以廣州、蘇州、北京為代表,各個中心生產地之間在技術上既有交流,在題材和形式上保持著各地的風格特色,同時又互相滲入。 廣州牙雕工藝有著悠久的歷史,富有裝飾性,素以精細工整、玲瓏剔透而聞名於世。清康熙海禁以後,廣州成為對外貿易的唯壹港口,這種得天獨厚的地位,使得東南亞等地的象牙大量輸入廣州,為牙雕工藝提供了充足的原料。從此,廣州牙雕工藝遠遠超過了其他地方,成為全國之冠,同時形成自己的風格特點,有別於蘇州、北京、揚州、杭州等地的藝術格調,並對其他地方的牙雕工藝產生了影響。
廣東牙雕又稱南派牙雕,制作著重於雕工,並講究牙料的漂白和色彩裝飾,作品多以玉質瑩潤、精鏤細刻見長,玲瓏精巧、華麗美觀。按工藝技法,廣州牙雕有雕刻、鑲嵌、編織三大類。雕刻多采用陰刻、隱起、起突、鏤雕,最擅鏤雕,主要與廣州獨特的氣候條件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廣州氣候溫暖濕潤,象牙不易脆裂,宜於制作鉆鏤、透雕的作品,再加上原先的工藝水平,鏤雕逐漸成為廣州牙雕工藝最具特色的技藝。品種有象牙球、畫舫、人物、筆筒、插屏、鳥獸等欣賞品,筷子、梳子、圖章、鼻煙壺、瓶、煙嘴、燈具、粉盒等日用品。基中以象牙球最有名。象牙雕刻與其他多種材料,如紫檀、犀角、玳瑁、翠羽等巧妙鑲嵌於壹器之上,使圖案更富有立體化,增加圖案的層次,是廣州牙雕工藝的顯著特色。
為了適合外銷的需要,廣州牙雕風格趨向寫實,並且吸收了大卷葉、寫實花卉等外國圖案的長處,又以染色、螺旋狀的連接部件為特色。趨於清代晚期,廣東牙雕風格纖細繁瑣,逐漸走向衰落。 蘇州牙雕(包括地處江南的南京、嘉興、杭州、揚州等地)歷史悠久,唐宋時期已初步規模,並形成壹定風格。蘇州地區的工藝美術歷史悠久,水平很高,技法多樣,在明清時期達到高峰。牙雕工藝與其他雕刻工藝不斷融合滲透,並吸收了其他工藝中的造型圖案、技法,再加上許多其他門類的雕刻家們也直接參與牙雕工藝,為蘇州牙雕工藝的新發展提供了不可忽視的因素。蘇州有著固有的傳統,以及相對的文化氛圍,蘇州牙雕壹直保持著東南地域文化的特色。
蘇州地區是明清時期的經濟文化中心,傳統文化深厚,特別是吳派、虞山派、婁山派繪畫藝術對牙雕也產生了重要影響,故蘇州牙雕壹直充溢濃郁的文化氣息。蘇州牙雕總體風格典雅醇厚。藝人善於用隱起手法,在其隱起適應的面上施展技藝,形象生動,意境幽遠,布局疏朗得當,給人以適靜之感。其細節的處理非常純熟,刀法壹般采用流暢自如的淺浮雕、陰刻、圓雕、高浮雕,用刀有力簡潔,打磨圓滑光亮。題材來源十分廣泛,有人物、花草、鳥獸、山水、神話傳說,追求意境的表現,明顯受明清文人畫的影響。
蘇州牙雕吸收了竹雕、繪畫等傳統藝術的特色,山水畫題材作品具有國畫風格,婦女和兒童形象仿效工筆畫,而花卉又有清初惲南田流派的氣質,各種圖案古色古香,有清淡明朗、秀美野逸的風格。在雕刻上,蘇州牙雕技法效仿竹刻,山水追求吳門畫派以及四王畫派的布局和皴法,人物、花草、禽獸則仿效工筆效果,力求重視清初惲派花鳥氣質(惲南田,清初六家之壹),有古雅、野逸、秀麗之風。 北京牙雕已有2000多年可考查的歷史,在北京黃土坡出土的戰國墓中就發現過象牙梳子。遼、金、元、明、清歷代帝王都把象牙列為皇家貢品,明代的果園廠和清代的造辦處都是為皇宮做牙雕制品的。
象牙名冊《月曼清遊》是乾隆年間牙雕藝人陳視章、常存、顧彭年、陳觀泉、肖漢振等根據畫家陳政的畫稿,用了幾年的工夫雕刻而成的。畫稿***12幅,反映了壹年12個月裏自然景色的變化和宮闈中的嬪妃、宮女們的生活情景。作品以象牙為主,輔之以玉等珍貴石料,構思巧妙,技藝純熟,人物栩栩如生,呼之欲出,景色斑斕協調,達到了極高的藝術水平。這壹時期的作品還有龍舟、樓閣、蟠佛、《西廂記》冊頁等。
清朝早中期。北京作為國部,富官顯貴聚居京城,為牙雕的出現提供了條件,同時外地牙雕工匠的流入,為牙雕工藝的發展提供了技術支持。北京的牙雕以刻制人物、花卉、草蟲見長,尤以刻制人物最為聞名,藝人能充分利用象牙質地細膩堅韌的特點,精確地表達人物的動態和感情,比例協調,構圖優美,人物生動,神態逼真,刻工謹嚴精致。常見局部加彩和象牙本色形成鮮明對比,使產品更為生動多姿。實際上,北京牙雕並不能稱為壹種牙雕流派,而是廣州、蘇州、北京等牙雕風格不斷融合的產物。
清宮中許多牙雕作品,並不能根據匠人自己的特點和風格任意雕琢,而是要符合皇親的喜好。由牙匠出樣稿,經皇帝親自審閱後,方能雕琢,不得擅自修改。在雕刻過程中,牙匠們小心翼翼,壹方面發揮自己的特長,爭取最佳效果。另壹方面,又要按照皇帝的旨意,收各派之長,以符合皇帝的口味。北京牙雕以小件器物居多,壹般是文具用品擺件等文玩,清代晚期也曾出現大件作品,多為立體圓雕,刀工精細、刀法圓潤、造型比較生動。北京牙雕主要面向官僚,在風格上追求精致,華麗,可能受宮廷的影響。宮廷牙雕總的風格“雅、秀、精、巧”,在造型上要求古樸、典雅,在工藝上要求精細、潤潔、打磨光滑。宮廷牙雕在乾隆時期達到創作高峰。特別到清代後期,宮廷牙雕漸趨衰落。在制作上十分繁厚,風格也顯得瑣碎,也談不上意境,只在技術上比前代有所進步。
在北京地區,流傳壹種被人稱為造辦處風格的牙雕。造辦處牙雕,專指在清宮造辦處牙作制作的牙雕,它源自於民間,但又有別於民間,是壹種專門為皇室使用的宮廷清代光緒年間,北京的象牙作坊,在封建貴族和帝國主義列強欺壓下,面臨絕跡。
其後有壹些象牙雕刻藝人和壹些專門為房屋建築雕花裝飾的藝人,為古玩鋪修補殘舊的象牙雕刻工藝品。在清末民初,北京已有十幾家這樣的象牙作坊,主要分布在花市大街以南上、下堂子胡同,上、下唐刀胡同及珠市口壹帶。其中最有名望的是耿潤田(1890~1940),耿潤田在北京前門外,三眼井胡同49號。創辦的耿記象牙雕刻作坊其規模更是達到了員工十余人徒弟七八人。當時人們稱他為耿子。他擅長雕刻立體圓雕,仕女和羅漢藝術造詣也很高。據他的徒弟說:他的作品因為質量好出口時都免稅。另外,還有專門雕刻深淺浮雕的劉蒼身和專門制作刀馬人物的李立寶。到了20世紀30年代,壹些小器作坊和玉雕的匠人改行雕刻象牙。當時有牙雕藝人180人,其中較有名望的是王彬、楊士惠、曹彬、、崔華軒、胡風山、李洪義、鄧文利、丁玉亭、同玉周。
新中國成立後在黨和政府關懷下,改行的藝人歸了隊。1952年牙雕藝人孫誌清等13家手工業者***42名牙雕藝人成立了北京象牙雕刻生產合作社,社址設在珠市口附近的留學胡同和鷂兒胡同19號(宣武區)。1953年7月1日成立了理事會和監事會。理事會成員有:孫誌清、楊士惠、王文慶、張俊、王國瑞,孫誌清任理事會主任。監視會成員有馬連元、崔華軒、王旭、張東升,1955年,該社發展到132人,到1956年有社員187人(包括非社員7名),自有資產29464元,固定資產10003元。生產的著名產品有大型牙雕《毛主席和斯大林》《毛主席和胡誌明》《強渡金沙江》《井岡山會師》《萬壽山》《北海全景》《百花齊放花籃》等,其中3件產品在國內外參加展出。建社初期沒有中***黨組織,1954年崇文區委派去壹名中***黨員,1955年又派去壹名中***黨員幹部,同年6月社裏發展了壹名中***黨員孫誌清,1955年10月建立了中***北京第壹象牙雕刻生產合作社黨支部。
1956年1月13日在崇文區花市南羊市口珠營1號由26家個體手工業者,***45人組成象牙生產合作社二社。此外,當時在東單外交部街還有壹個只有40多名工人的公私合營的象牙雕刻廠,資方代表是專門經營牙雕產品的資本家唐敬業。
1958年5月10日,由北京象牙雕刻生產合作壹社、二社和公私合營的象牙雕刻廠3個單位合並成北京象牙雕刻廠。以後象牙雕刻廠又抽調部分藝人到北京工藝美術廠和北京骨制品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