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靖康之難為界,北宋、南宋李清照詞形成了兩種不同的風格:前期主要反映閨閣中的生活感受,自然風光,拋卻煩惱,綺麗明快;後期以抒發思鄉、哀思為主,也寄托了強烈的亡國思想,詞風變得蒼涼悲涼。也是李清照寫的。為什麽會有這樣的差別?我們說作家創作作品,尤其是像詩詞這樣的作品,和作者寫作時的心境有很大的關系。那麽,李清照當時是什麽心態呢?妳是在什麽情況下產生那種心態的?我們通過李清照當時的作品和背景來看她詞風轉變的原因。
李清照出生於書香門第,從小無憂無慮,天資聰穎,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優越的生活條件讓她可以全身心投入到文學閱讀和創作中,受父母影響,她甚至愛書。
李清照的父親李,是當時著名的學者。他在文學上也很有成就,有自己獨特的見解。他在濟南壹向有名,他的母親王也不同於壹般無知的婦孺。她是壹個受過良好教育的女人,知識淵博,善於寫文章。有這樣的父母是李清照的福氣,與李清照成為多才多藝的作家也有很大關系。尤其是她的父親李,是著名的《洛陽名園》的作者,曾因文章而為蘇軾所知。李清照被廣泛贊譽為“善用事,善用典故”,其父自然功不可沒。只有從小讀了很多詩書,才會有這樣的博學,也只有讀了很多書,才會有這樣的見識。在父親的精心培養下,李清照的才華逐漸顯露出來。
雖然現在無法確定具體的生活地點,但據考證,李清照少年時代的大部分時間都生活在北宋全國的政治中心汴京,也是壹個經濟交通的中心點,在當時也是壹個非常繁華的地方。自古以來,女人不必關心國家大事,但像李清照這樣的才女,不可能處處留心。當然,在這期間,她能觀察到的,大多是人們溫飽的繁華和市場的車水馬龍。所以像李清照這樣很少接觸到社會底層的閨閣美人,自然不會知道繁華背後的風雨。在她眼裏,整個宋朝都是太平祥和的。
到了元年間(公元1101年),李清照已經十八歲了。在這樣壹個青春的花季,她結婚了。丈夫趙明誠是朝鮮大臣趙挺之的第三子,比李清照大三歲。從小,他就喜歡參觀錢進的石刻,他對於石刻的收藏和研究的愛好可以說是壹種天性。出於什麽原因,或者在什麽情況下,我們很難考證,但可以肯定的是,兩人誌同道合,誌同道合,壹起吟詩,壹起收藏石頭古玩。趙明誠對李清照這樣的才女還是挺滿意的。在李清照三十壹歲遺像的題詞中,稱贊她文字優美,容貌端莊,說她真是壹個可以壹起隱居的伴侶,李清照對丈夫趙明誠也很關心。知道他最喜歡的是碑刻、古玩、字畫的查找和研究,就幫他壹起整理考證,壹起愛撫觀賞,平時節儉節約。後來由於政治原因,他們只能回到趙明誠的家鄉諸城,在那裏生活了十幾年,但他們的婚姻卻是溫馨和諧幸福的。在這樣的家庭條件、社會條件、婚姻條件下,李清照可以想象,沒有什麽好擔心的,她是幸福的。長大嫁入官門,不算轟轟烈烈,但也充滿了情趣和笑點。因此,她早期詩歌的基調以清淡明快為主,表現了少女和少婦的閨閣生活。不時有因丈夫不在而產生的離別之痛,如醉花陰。形容重陽節獨自壹人的落寞景象,說“路不可迷,西風卷簾,人比黃花瘦”,表達了因思念丈夫而產生的傷感情緒。再比如《壹個梅幹》《壹種相思,兩處閑情》,講的是和老公分開的深深相思;《附近的好東西》《是海棠花開後的傷春時節》《夢裏苦不堪言,哭得更厲害》,這不僅僅是傷春,更是對老公的懷念。
在早期詞中,兩首《如夢》是代表:
常常記起亭子旁小溪邊的亭子,直到夕陽西下,陶醉於美景而流連忘返。
總是玩到盡興而歸,卻輸給了朱峰泳池深處的泳池。
怎麽劃壹條船出來,不小心,卻嚇了壹群奧盧。
第壹次讀的時候,我能感受到作者當時的快樂心情,壹幅五彩斑斕的蓮花湖夕陽圖浮現在我的眼前:壹個充滿青春活力的泛舟少女,也是壹個熱愛生活,活潑率真的追夢少女。水面上有盛開的荷花,沙灘上有壹群受驚的白鷗。壹切都是那麽美好祥和,仿佛遠離了塵世的喧囂,只有大自然相伴,姑娘、蓮藕、鷗鷺相互輝映,融為壹體,構成了壹幅生動有趣的水鄉畫卷。多麽舒服,多麽令人向往!李清照運用“歸舟”、“誤入歧途”、“渡舟”、“起航”等動詞,在這幅畫面中渲染出壹種撲朔迷離、動蕩不安的愉悅氣氛,融景、物、人、情於壹體。哪怕是“遲到”,哪怕是“誤打誤撞”,也沒有打擾到女人的優雅。看那驚起的鷗鷺,又是壹陣春意。另外,《黃昏》、《路》、《地方》、《穿越》、《蒼鷺》幹凈活潑,朗朗上口,節奏感十足。整個詞的語言通俗易懂,卻又清新雋永。似乎壹切都完美的契合了整個詞的主題,就像那個劃船的姑娘當時擁有的感情,輕松快樂,沒有柴米油鹽,沒有三姑六婆,沒有民族敵人。這不正是李清照當時生活的寫照嗎?每天除了詩歌,她偶爾也會出去郊遊。當她遇到美麗的風景時,她在情感上無法自拔。如此美好的世界,也曾醉過李清照的心,令她流連忘返,毫無疑問地透露出少女情懷。就好像單純的寫快感的感受,但也是作者生活感受的反映。它是那麽的無憂無慮,那麽的明顯,生怕別人不知道這個世界的快樂,它是那麽的生動,沒有任何的暗示和掩飾,那麽的“張揚”,那麽的“淫蕩”!
像這樣表達對自然風光、旅行、季節變化的留戀和熱愛的作品,在李清照早期的大部分詩詞中,始終像壹根救命稻草壹樣存在,從未消失。當然,她的話也不完全那麽“簡單”,好像真的很無辜。女人是水做的,有文化的女人更是如此,更何況是李清照這樣才華橫溢的女人。她的思想感情像涓涓細流壹樣細膩,深入水的根和石頭的裂縫。自古以來文人多傷,李清照也不例外,她的另壹首詩《壹夢序》就是這樣的代表。
昨夜雨驟風吹,酣睡未耗酒。
問快門人,海棠依舊。
妳知道嗎?妳知道嗎?應該是綠色的,肥瘦相間!
這首詩奠定了李清照的才女地位。《瑤山堂外記》記載:“李易安又有壹夢”雲:‘昨夜雨稀,風忽青忽肥忽紅忽瘦’。壹時間,文士們都拍手叫好。“真是轟動,讓人不禁驚嘆,壹個女人能寫出這麽好的字。下面,我們來細細品味。
壹覺醒來,還是有淡淡的酒氣。依稀記得昨晚雨稀稀落落,夜風急。我的心裏突然感覺到壹種奇怪的味道,好像有什麽東西要離開,於是我問了問“卷簾人”,卷簾人卻是個大大咧咧的人,只說海棠花依舊如故。但是妳知道嗎?妳知道嗎?妳知道嗎?雖然綠葉繁茂,但花朵已經開始雕謝。
這是壹部悼念春天受傷的作品。通篇沒有“傷春”的字面意思,卻處處暗示著傷春。真是曲折委婉,耐人尋味,給人別樣的意境。不同於壹般人的情感湧動,李清照描寫的是花如何雕謝,描寫的是她深深的惆悵。而是從視覺和聽覺的角度,她隱約覺得時間過去了,風景因為“昨夜的驟雨”而改變了,但她不想自己去證明,只是“問快門人”。壹個“試”字,包含千言萬語。而“缺”字說明作者自己其實也心知肚明,只是不願意承認罷了。畢竟主觀感受不能滿足客觀規律,該來的壹定會出現,留不住的終究會離開。妳知不知道“知不知道”的組合把整個詞的感情提升了壹個度?妳知道嗎?妳知道嗎?恐怕是因為葉子茂盛,花開始不全了。這是生活中最小的細節,主人公發現了,無法獨自承受這份悲傷又渴望告訴別人,感嘆流年。
這樣細膩的情感,只有李清照這樣細膩的人才能擁有,在她這樣的環境中長大的人,其實是自憐。同樣是壹個細膩的人,黛玉以葬花來抒懷,李清照以憐花來抒懷四季無情的交替。憐花,紅消香斷;自怨自艾,美人老。
《夢令》所表達的遊歷之樂和對光陰似箭的感受,是李清照早期詩歌抒情的主要內容。語言通俗易懂,自然不加修飾,情感表達不遮掩。它向整個社會敞開心扉,大膽地表達自己的感情和思想,這在李清照早期表達愛情主題的作品中尤為突出。
看早期的詞,沒有很強烈的情感,也沒有很沈重的主題,主要是以少女情懷和少婦思想為主。她此時的憂慮不是為了國家,不是為了時代,而是來自於平凡的生活,來自於對自然事物的感嘆,隱隱約約透露出壹個生活在封建社會的先進女性對傳統觀念和傳統文化的批判和挑釁。
從某種意義上說,人真的是壹種弱小的動物。什麽時候會發生什麽,我們無從知曉,也無法改變即將發生的事情。我們只能看著它發生發展。我們能做的就是調整心態去面對,去接受。
也許上天認為李清照長久以來被賦予了聰明的頭腦,優越的生活環境,幸福的家庭生活,她應該享受的差不多了。是時候收回了,所以災難來得如此突然。
靖康之難,整個宋朝都措手不及,表面的浮華瞬間被打破,軍隊紛紛撤退,李氏百姓倉皇出逃,都城被占,君主被俘,李清照的國家毀於壹旦,備受折磨,命運的劇變導致其詩作內容的變化。在這樣的環境下,誰有閑情去享受那壹灘海鷗呢?與國家的毀滅相比,是多麽的渺小和微不足道啊!由此,李清照的整個詞風不再熱情奔放,而是多了壹分沈重,少了壹分輕盈。這真是肥了,悲了,瘦了,艷了,苦了,清了!
《武陵春》、《清平樂》、《詠玉樂》都體現了作者在後期環境中的悲涼基調和悲涼思想。《臨江仙》中的“試燈無聊,無心踏雪”表現了作者晚年的苦惱。在這樣的環境下,有多少人能始終保持樂觀的心態,積極面對周圍的環境?人老了,漸漸失去年輕人的熱情;人老了,經歷的多了,就不會那麽容易再有激情了。孤獨漂泊的李清照,年齡越來越大,越來越孤獨,於是壹個老人的心態就顯露出來了,那就是沈郁、氤氳。
在李清照後期的詩詞中,不得不提的就是眾所周知的“慢聲”。這個詞被選為中學語文課本的必修課,可見其價值之大。
找來找去,又孤獨又難過。
乍暖還寒的時候,最難停止呼吸。
三杯兩盞酒,怎麽能打得過他,風裏來晚了?
郭艷很難過,但這是壹個老熟人。
黃花堆得滿地都是,枯槁殘損。現在誰能挑他們?
看著窗外,壹個人怎麽會黑?
梧桐更是毛毛雨,黃昏滴水。
這壹次,多麽悲傷的壹句話?
秋天,木葉雕零,滿眼黃黃,是壹個悲傷的季節。壹個人面對這樣的風景,不禁心酸,卻只能借酒消愁。誰知,酒化為悲淚,唯有悲更憂。窗外風在吹,窗外只有壹個人對著遍地的黃花。從天亮到天黑,只有壹個人孤單。
多麽淒涼淒涼的景象。作者的晚年基本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中度過的,身邊沒有親人,只有悲傷、憂愁和悲哀。我們從頭到尾來看這個詞,幾乎都是寫風景的,但壹直有人說它是壹個極好的抒情詞,這就不難讓我們想起王國維的那句話:“壹切風景詞都是感傷的。”在這裏,李清照與景物融為壹體,所有描寫景物的文字,其實都是為了作者抒發感情。無論是飛鵝還是黃花,壹舉壹動都讓人感到滿滿的悲傷,無法釋放。
全詩開頭的十四字韻,壹直為人們所稱道。羅大靖在《和林宇錄》中稱贊說:“女人從七個字開始,就能有創意,真了不起。”“尋找”是壹種行為,只是為了找回過去的美好和壹些溫暖的回憶讓我現在感到孤獨。然而,搜索之後,只有“冷冷清清”的環境,連壹點點色彩都不存在。環顧四周,我們只能用陰郁來形容這房子的景象。怎樣才能不讓人感到“傷心和痛苦”?作者用這十四個字,表達了自己在遭受人生重大創傷後,無法擺脫、無法抹去的深深悲傷。雖然整個14個字裏沒有“悲”字,但卻讓讀者感覺到作者的字裏含著悲,他的聲音裏含著悲。這就是李清照的高明之處。“出奇制勝,不可思議”(梁少仁《兩種秋雨寺隨筆》)。正如許所說,“這真像是把大大小小的珍珠倒進壹盤玉裏。”這樣,整個詞的情感基調就基本出來了。作者是如何豐富這種基調的?讓我們仔細看看。
壹個“光”字有著深刻的含義。真的是淡酒嗎?主角本來想把自己灌醉。人壹旦醉了,就會迷茫,什麽都感覺不到,這樣才能熬過只有壹盞昏黃的燈陪伴的漫長孤獨的夜晚。但因為有了“淡淡的酒”,作者的頭腦還是很清醒的,所以無法抗拒那壹夜的風沖,無法從深深的悲傷中自拔。古代人喝的酒更偏向於我們現在的白酒,所以應該是不淡的,也就兩三杯。對於李清照這樣的女人來說,讓她醉是綽綽有余了,但事實是酒太淡了,如果仔細鉆研,只能是因為主角的哀愁太濃,酒被掩蓋了。雖然他沒有喝醉,但他充滿了悲傷。暮色漸起,惆悵加深,耳目難忍,萬千惆悵只能忍痛任其爆發。
從另壹個角度來說,酒是壹種形象,“淡酒”是用來突出悲傷的深度和分量的。因為作者的整句話表達的是壹種情緒,是悲傷,但他並沒有“明目張膽”地把自己描述成“我好難過,我的悲傷好深”,它必然會以另壹種形式表達出來,那就是用圖像,用各種已知的事物為自己說話。《慢聲細語》反映出來的悲傷是那麽強烈,那麽急於表達。這是李清照把抽象的感情表達成具體的形象的極好方法。那麽,除了“酒”,還有哪些意象用於它呢?我們再來回顧壹下這個經典的委婉語。季節在秋天,眼前的景色是:大雁、黃花、梧桐、細雨等等。渡雁是老熟人,人卻不是原來的人。在這裏相遇,真的是壹種“我們都不快樂——天荒地老,我們相遇”的感覺。我們理解。熟人有什麽關系?”。地上的黃花就像它們現在的樣子,皺巴巴的,憔悴不堪。還有誰有憐憫和愛?梧桐是喚起悲傷和仇恨的東西,雨是悲傷和煩惱的象征。用代表悲傷的壹切來為自己服務是不夠的。然後在文末再加壹句:這壹次,怎麽能少了壹個悲傷的詞?
“多麽悲傷的詞”是整個詞的主題句。“愁”是整個字的字眼。就像上面作者說的,作者整個字就是要表達壹種“憂郁”,但是壹大篇幅的內容都沒有提到這種“憂郁”,現在卻出現在文章的結尾,作者的用意相當深。換句話說,所有的感情到現在已經很難控制了,就像水缸滿了,自然會溢出來。這時候作者的心情已經到了壹個巔峰,壹個滿點,但不是滿點。很傷感地結束了全詩,還帶著壹些無奈,透露出作者深深的孤獨。
這就是“音慢”。壹個老婆婆獨自坐在窗邊,默默地看著窗外的壹切。她的心在流淚,她的眼神變得空洞,她的情感被國破人亡埋沒,她的率真活潑被歲月的流離吞噬,只剩下滿地的黃花和憔悴的身軀。全詩飽含深情,壹股濃濃的哀愁無法散去,貫穿始終,這也是李清照後期詞的主要特點。
到了後期,李清照詞所涵蓋的內容也不是簡單的以自我為中心。這樣的才女壹定和國家有關系。以前她只是受環境限制,不需要操心國家大事,現在不同了,所以現在作品的深度也提高了。李清照的不幸是時代的縮影和體現,是南宋千千千千萬萬人的不幸,是南宋王朝的大不幸。《慢聲細語》反映出的悲哀,既是李清照本人的悲哀,也是人和宋的悲哀。試想壹下,大家都生活在北宋,金國說進攻就進攻。更可悲的是,自以為高人壹等的北宋如此不堪壹擊,普通百姓只能舉家搬遷。面對如此慘烈的局面,誰不會義憤填膺?事實表明,壹旦自己的家園被毀,人們無論多麽分散和弱小,都會變得勇敢和憤慨,愛國主義會在瞬間爆發。李清照也不例外。作為壹個學者,她和魯迅壹樣,以筆為武器,寫出了自己的真情實感,表達了自己的思想。當然,由於作家自身的因素,在什麽方面是另壹種情況。李清照用委婉的方式,用沈重的心情描繪自己的感情。
從少女到老婦,創作上會有壹些差異,這是人之常情。但是,對於李清照來說,為什麽她的詞風變化這麽大?陶淵明隱居之後,寫了許多優秀的山水田園詩。蘇軾被貶黃州,卻在創作中攀上了另壹座高樓;李清照南渡後,詞的境界也有了壹個跨度。從《如夢》到《聲慢》,妳經歷了怎樣的風霜雨露,又經歷了怎樣的磨難,才能發生這樣的轉變?探究李清照前後詞風變化的原因,我認為有以下幾點:
壹是政局動蕩,長期顛沛流離。北宋神宗元豐七年(公元1084年),李清照誕生。當時的北宋,表面上還是呈現出歌舞升平的景象。生活在汴京這個繁華的城市,每個人都在不停地為自己的生活打拼,每天的日日夜夜都平淡無奇,卻也沒什麽好擔心的。但因為靖康之難,普通人平靜的日子壹去不復返,李清照安逸的日子壹去不復返,經常被生計問題困擾。
戰爭爆發後,李清照和所有人壹樣,帶著家人逃亡。戰火不斷蔓延,北宋無能的軍隊節節敗退。北宋的百姓流離失所,居無定所。很快,他們不得不尋找其他地方居住,他們每天都很害怕,總是遭受著奔跑的痛苦。設法偷安的南宋朝廷壹次次露出腐敗的嘴臉,做出妥協,老百姓只能任其魚肉。而且因為丈夫的調職和被誣陷叛國,李清照壹次又壹次地奔波在路上,身心俱疲。
第二,丈夫的去世和社會的冷漠。李清照和丈夫趙明誠誌同道合,喜結連理。他們壹起度過了漫長而美好的時光。每當丈夫出差,李清照總是在家裏默默等待,期待丈夫的歸來,也因此寫出了許多優秀的作品。1129年8月18日,趙明誠在混亂的局勢下接受了湖州太守的任命,於是兩人再次趕往湖州。然而,在前往湖州赴約的途中,趙明誠因暑熱病倒。在那動蕩的局勢下,他因醫療不當,不幸病逝於建康,留下了四十多歲的李清照。這是壹個沈重的打擊。人過中年,卻失去了本以為可以生活在壹起的終身伴侶,更何況是這樣誌同道合的藝術知己。而且,在這樣壹個動蕩的時代,李清照悲痛欲絕,壹下子蒼老了許多。安葬了丈夫之後,她也生了壹場大病。
經過壹系列打擊,李清照身邊已經沒有親人朋友,可恨的金國又要卷土重來了。建康的情況不容樂觀。這時有謠言說李清照通敵,犯了叛國罪。但事實是,趙明誠病重時,壹個叫張飛青的學士拿著玉壺去探望他。現在這樣的東西,卻被誣為他家給晉人的玉壺(《金石記序》)。在那個動蕩的年代,就像雪上加霜,李清照不得不重新開始流浪生活。後來生活中,李清照生病期間,壹個叫張汝舟的人不斷獻殷勤,聲稱要好好照顧她。經過多方考慮,李清照選擇了再婚,但沒過多久,張汝舟的真面目就暴露了。他所做的壹切都只是為了錢,私下裏他做了很多辛苦的工作。李清照氣得直接狀告政府。而這種指責,她也被說成是“離了婚”,不守婦道,受到上流社會的攻擊和誹謗,讓她很難立足。真的是怨天尤人無處訴,苦不堪言。只能自己咽下去。有多慘?
第三,主體心態的差異。在前期,歌詞的主角還是壹個少女或者少婦,站在少女或者少婦的立場上,用少女或者少婦的眼光看待身邊的事物,評價自己所看到的和發生的壹切。“如夢似幻,總記西亭落日”,太過癮了,天色已晚,也因此“不知歸路”,誤入了荷花深處,平時滿是心事,這裏卻滿是歡喜。有多少人能有這樣的心態?是走過大半輩子的中年人嗎?還是壹個經歷了人生許多風風雨雨的垂死老人?只要妳稍微想壹想,不管是這兩種人的哪壹種,妳都應該沒有心思再去亭子劃船了,不會因為壹時興起而錯過回家的路。站在中老年人的立場,出門在外,會為家裏的孩子等雜事操心。他們怎麽會有這麽好的心情?只有年輕的女孩沒有生活和家務的煩惱,因為世界上有父母,柴米油鹽都不用愁,因為沒有孩子,想做什麽就做什麽,無憂無慮。後來呢?“悲淒”、“物是人非息乎萬物”、“風霧蒙蒙,夜深人靜怕出門”,如此深沈的語氣,如此世故的話語,離開了世間的風風雨雨是說不出來的。所以前期和後期在主體心態上是很不壹樣的。如果說前期是初出茅廬的人,那麽後期就是歷經滄桑的人的形象。
第四,寫作內容不同。正是因為題主的心態不同,必然會導致寫作內容的不同,也可以說是關註點的不同。因為前期以少女和少婦為主,所以更多表現的是少女的閨閣生活和少婦對離家在外的丈夫的向往。《醉花吟》講的是愛情,是女青年對遠行未歸的丈夫無盡的思念。因為過度的向往,似乎人憔悴了很多。後期描寫老人孤獨寂寞的作品多了,穿插著國家的毀滅和國家的傷害,寫作題材更廣了,不像前期那麽狹隘了。
第五,寫作情境不同。有壹個小故事,主持人請幾位嘉賓談談對森林的看法,於是人類學家說:“森林是人類的天堂。”生物學家說,“樹林是生命的搖籃。”藝術家說:“樹林是大自然的美容師。”畫家說:“森林是靈感的源泉。”經濟學家說:“森林是綠色銀行。”醫生說:“森林是綠色療養院。”可見,不同的身份對同壹件事會有不同的看法,甚至同壹個人在不同的時間會有不同的態度。壹個人的心態壹旦改變,他的看法也會隨之改變。姑娘和老太婆是兩個完全不同的形象,而且從李清照的詞作來看,兩者的區別比壹般的姑娘和老太婆更甚。兩首詩立意有異,但節奏仍壹脈相承,都明快活潑,表現了作者年輕、奔放、無憂無慮的心態。而《慢聲細語》,顯然是作者表達了壹種強烈的情感,屬於老了,經歷了巨變的老人的壹種低落的心態。如果說李清照前期的詞是壹池清水,池水清澈,水草青青,魚兒徜徉,那麽她後期的詞就是幹涸的荷塘,不再有水草會因為水波的震動而左右搖擺,不再有可愛的魚兒整天搖頭晃腦。
總之,李清照絕對是中國文學史上壹顆璀璨的明珠。她在中國古代男作家雲集的時代嶄露頭角,開辟了壹片屬於自己的領域,被譽為婉約派的“宗主”。她早期詞的風格主要體現在描寫美麗的自然風光、對時間流逝的惋惜和對丈夫的思念。到了後期,又是另壹番風景。這是壹種責任,也是壹個女人對國家大事的關心,這種關心似乎是如此之深。李清照用她敏感的心,細膩的文筆,書寫了自己傳奇的壹生!真的是“我不只是看不起女人,我只是想壓倒男人”(李調元《雨村花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