嵩山自助遊介紹
/img/sssl/
簡介
嵩山位於河南省西部,河南省登封市西北部,是五嶽中嶽。1982年,嵩山被國務院批準以河南嵩山風景名勝區的名義列入第壹批國家級風景名勝區。2004年2月3日,65438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地質部選為“世界地質公園”。2007年5月8日,登封市嵩山少林景區被國家旅遊局正式批準為國家5A級旅遊景區。
地理
嵩山世界地質公園位於河南省登封市,總面積450平方公裏,東臨省會鄭州,西接古都洛陽,北依黃河,南接水影。由太師山和少師山組成,最高峰(季峻峰)為1491.7m..它從東到西綿延約60公裏。古稱洋,清高清高。五代以後稱為中嶽嵩山,與泰山、華山、恒山並稱五嶽。這裏山巒起伏,山峰奇特。歷史上根據位置、形狀、外貌、名人遺物等分為孫、少陽、、玉竹、萬歲、鳳凰、行蓮、臥龍、玉鏡、青桐、、獅子、雞鳴、松濤、、太白、羅漢、白鹿等72座山峰。嵩山之巔,又名季峻峰,是嵩山的最高峰,古有“天高絕頂”之說。
嵩山屬於伏牛山系,是中國五嶽之壹,俗稱中嶽。它東西橫跨中原,最低海拔350米,最高海拔1512米。四面環山,橫跨新密、登封、鞏義、偃師、宜川等市縣。嵩山地區的古文化非常豐富。根據中國文物地圖集,有956處文物古跡。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9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38處,縣(市)文物保護單位899處。
嵩山經歷了“嵩陽運動”、“中嶽運動”、“少林運動”等幾次大的地殼運動,逐漸形成山脈。嵩山內部出露地質歷史上太古宙、元古宙、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的地層和巖石,被地質學家稱為“五世同堂”。
嵩山古巖系形成於23億年前。在此之前,嵩山是壹望無際的大海。據國內外地質學家調查,嵩山巖石發育完整。在地球發展史上,延續了五代,即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被譽為“五代同堂”。松山地區巖漿巖、沈積巖、變質巖的出露,構成了我國最古老的巖系——登封群“登封多巖”。據中國地質調查局介紹,它是世界上罕見的自然地質寶庫。據地質學家推算,經歷了23億年的松陽運動、8億年的中嶽運動、5億至6億年的少林運動,才結束了地質史上的元古代,進入古生代寒武紀和奧陶紀。大約2億年後,這裏的地殼上升到海平面以上,松山地區的含煤地層就是因為它的風化剝蝕而形成的。二十三萬年前,中國又壹次持續了很長時間的地殼運動。南北地區和松山地區的“燕山運動”受到南北方向的推擠,形成了今天的山地地貌。
嵩山擁有豐富的古生物化石,包括海象化石、陸生化石和古脊椎動物化石。這些古生物化石是地質和古生物演化的寶貴資料。嵩山獨特的地質結構使其擁有豐富的煤、鋁、鐵、麥飯石等礦產資源。
中嶽嵩山,群峰挺拔,瑰麗多彩。峰、谷、溪、瀑、泉、林等自然景物元素組成的“八景”和“十二勝”。這八個景點是:松門望月、軒轅早走、水影春耕、尹姬避暑山莊、石慧飲酒、玉溪垂釣、少師艷雪、蘆芽瀑布。唐光啟年間(885 ~ 887),學者鄭谷遊覽中嶽時,曾作詩贊美登封八景:
月圓,松門中秋,軒轅早遊霧中。
水影春耕田歌,夏季規避簸箕和夏收風險。
可以在石頭河邊喝酒,在玉溪戲臺釣魚。
少雨觀晴雪,墨波流瀑崖前。
除了“八景”,嵩山還有“十二景”,即:
龍潭滿珠瓊將流,松陽洞風光旖旎。
少室夕陽紅掛錢,禦寨夕陽紅藏谷口。
石池高聳於絕壁之上,石僧立於山頂。
石筍使林翻滾,而瀑布震撼著群山。
虎峰在天怒吼,猴子望天,希望解開咒語。
熊山的雪有點壯觀,俯瞰世界。
這些自然景觀氣勢磅礴,美麗誘人,或瀑布飛升,山巒疊嶂,色彩斑斕。嵩山樹木蔥郁,壹年四季迎來雨雪霜凍,生機勃勃。季峻峰上的松林綠意盎然,山風吹來,呼嘯而過,輕如流水,猛如海浪的咆哮,魅力無窮。嵩山的秋色,小房間裏的紅葉更是迷人。少室山陡峭險峻,奇峰怪石,處處異景。爬到山頂,四處看看。山青水秀,林海蕩漾,雪霧蒙蒙。淩霄峽、大仙峽、湘潭溝、行冰崖、水簾洞、回音樓,自然而迷人。
嵩山中部以少林河為界,東有太史山,西有少石山,有孫、少陽、、玉柱等72座山峰。
太史山,位於河南省登封市北部,是嵩山的東峰,海拔1440米。相傳,王禹的第壹任妻子塗山石就出生在這裏,齊木廟就建在山腳下,所以被稱為“太師”。)。太史山有三十六峰,山石披綠相間,峰壁環抱,宛若蓮花。主峰“季峻峰”是以《詩經·高松》和“·天”命名的。後來,清朝高宗皇帝遊覽嵩山時,曾在此題詩並立碑,故又稱“渝北峰”。爬上陡峭的山峰俯瞰它。西有幾間房,南有嵇山牌坊,前有水影奔,北有黃河。從石上俯瞰,腳下峰巒疊嶂,凹凸不平,頗有“他山皆在天之下顯得矮子”的氣勢。。峰巒之間的雲變化很快,很美。魯壽增,古人類,河南新安人。雍正陳佳進士,授縣令,山西布政使)有詩:“三十六峰如髻,行人自在。白雲忽收,皆白。”講述了嵩山的奇妙之美和遊客心情的愉悅寧靜。
少室山,太師山以東約10公裏。相傳夏的第二任妻子的妹妹屠山石就住在這裏,人們為了表示對她的敬意,在山腳下建了壹座廟,故名“少師”。少室山陡峭險峻,還包含36座山峰。群峰環繞,起伏如旗,刀槍戟,頗為壯觀。主峰玉寨山海拔1512米,為嵩山最高峰,山北五乳峰下有著名的少林寺。少室山山頂寬平如村,分上下兩層,四門險要。據《河南省誌》記載,晉玄宗完顏烈與成吉思汗作戰時,玄宗被逼出北京。退守少室山,在山頂駐軍,故稱“玉寨山”。玉寨山西有個水缸,叫“小飲馬池”。這水可以養活壹萬人。據說明末起義時李基宇就駐紮在這裏。
太師山和少師山,兩座高山,在黃河南岸起伏。自古以來,它們就引起了許多詩人的遐想,吸引了無數遊客的目光,所以歷代的詩人、僧侶、隱士、帝王都會以這些山峰的形狀和模樣為藍本。幾乎每座山都有壹個美麗的名字,所以有72座山峰。在這些山峰的環繞下,甚至峰頂之上,逐漸修建了無數梵天玉林宮和道觀。
嵩山世界地質公園生活著漢族、回族、普米族、白族、彜族、苗族、維吾爾族、蒙古族等八個民族,形成了壹個多民族的大家庭。在各個少數民族的節日上,當地政府和漢族同胞壹起慶祝,充分展示他們的民風民俗,享受少數民族的風情。
著名景點
除了美麗的自然風光,嵩山還以星羅棋布的名勝古跡、亭臺樓閣而聞名。著名的有北魏的宋嶽寺塔、漢代的嵩山三絕、元代的觀星臺、少林寺、中嶽寺、惠山寺、法王寺塔、楚祖庵、嵩陽書院、劉備寺等。少林寺位於嵩山少室山北麓的五乳峰腳下。建於北魏太和十九年(495)。唐朝貞觀年間(627 ~ 649)重修。唐朝以後,僧人在此習武,禪宗和少林寺名揚天下。現存建築有山門、方丈室、達摩亭、白宮、千佛殿等。,而被毀的天王殿和大雄寶殿已經修復。明代千佛殿有壹幅著名的《五百羅漢朝毗盧》壁畫。壁畫面積約300平方米。塔林,位於少林寺西面,是歷代僧人的葬身之地。它是從唐朝到清朝1000多年的磚石建築...
嵩山屬於伏牛山系,史書中有很多關於伏羲、黃帝以伏牛山為活動中心的記載。孟子曰:“虞舜之子在陽城”;"以避免子瑜在嵇山的陰影下."尹姬是陽城。嵩山南麓《妲己》雲:“伯夷舊政,使國於嵇蔭,嵇山封國為利。”今嵩陽書院左側為馬玉川、舜墓、墓,嵇山頂為、墓。“堯舜遺風”、“田垚順日”等字樣流傳至今。《莊子》雲:“堯讓天下,許攸遂逃稷山,洗耳”。還有“吊瓢崖”和“洗耳泉”。據說,當許由在山泉下給牛喝水時,大姚和他討論禪。許由聽說後,立即把牛飲水瓢掛在懸崖上,用牛飲水洗耳朵,以示去汙,並逃入密林深處。此事在嵩山腳下盡人皆知。
據古籍《竹簡年譜》、《史本》記載,舜十五年,禹奉命祭嵩山,舜禪置禹後,“禹居陽城”。歷代史家認為,陽城就是今天松山附近的陽城(在今天高塍鎮西李三)。夏朝,從禹到桀,* * *傳到十七王,十四王。432年,諸王數次遷陽城,但都在嵩山壹帶。大禹治水三次不入閘的故事在嵩山廣為流傳。
“嵩山天下第壹。”嵩山是歷代帝王將相崇禪,文人墨客宴飲講學,高僧詩人遊歷,著書講學,或悟禪隱居的地方。山上名勝古跡眾多,居五嶽之首,被譽為文物寶庫。妳可以在嵩山欣賞中國八千年的歷史。仰韶文化、龍山文化、三皇五帝、夏都陽城都在這裏有遺址。全山共有72座山峰,有很多山峰的寺廟。有句話叫“上有七十二峰,下有七十二廟”。嵩山集儒、釋、道於壹身,古跡眾多。其中中國有六個:禪宗祖庭——少林寺;現存最大的塔林——少林寺塔林;現存最古老的塔——北魏宋嶽寺塔;現存最古老的闕——韓三闕;最古老的柏樹——漢風《將軍柏》;現存最古老的觀星臺——槁城元代觀星臺。此外,太史山黃鳳山下的中嶽廟始建於秦,興盛於唐宋。它是河南省現存最大的寺廟建築群。松陽書院氣勢恢宏,古樸典雅。宋代與睢陽書院、嶽麓書院、白鹿洞書院並稱四大書院。此外,青翠幽靜的法王廟,瀕臨回歸環境的軒轅關,惠科斷臂求法的李雪亭,都是中國人文風景的瑰寶。宋峰巒險峻,極目遠眺,黃河瀕臨絕滅。鳥瞰山麓,名勝古跡星羅棋布。
日出時的嵩山窪地,晨鐘驚鳥,小溪在林中潺潺,坡上綠草如茵。壹首悠揚的《牧歌》依然讓人心潮澎湃。少林寺的美景,早已被這首優美的歌曲歷歷在目。
嵩山被譽為中國歷史發展的博物館,集儒、釋、道於壹身,古跡眾多。其中中國有六個:禪宗祖庭——少林寺;現存最大的塔林——少林寺塔林;現存最古老的塔——北魏宋嶽寺塔;現存最古老的闕——韓三闕;最古老的柏樹——漢風《將軍柏》;現存最古老的觀星臺——槁城元代觀星臺。此外,太史山黃鳳山下的中嶽廟始建於秦,興盛於唐宋。它是河南省現存最大的寺廟建築群。松陽書院氣勢恢宏,古樸典雅。宋代與睢陽書院、嶽麓書院、白鹿洞書院並稱四大書院。此外,青翠幽靜的法王廟,瀕臨回歸環境的軒轅關,惠科斷臂求法的李雪亭,都是中國人文風景的瑰寶。
嵩山有道教、儒教、佛教三大宗教,道教興起較早。相傳太子金在此升仙;西晉道士包亮曾在此石室得到古代三皇文獻。北魏寇曾從呈貢入此山學道,自稱遇到皇位上的老先生,要他整頓道教。唐代茅山派第十壹世大師潘在半山逍遙谷生活了二十余年。唐高宗和武則天都曾拜訪過他,高宗為他建了壹封信,以示對唐朝的崇拜,並在山脊上建立了壹個精致的思考庭院。唐代道士李治,曾在此山少室山居住,研究道教典籍,相傳是山中壺口巖黃帝的《陰府經》。山中著名的道觀是中嶽觀,現為全國重點開放道觀之壹,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嵩山是佛教勝地,少林寺是它最吸引人的地方。去少林寺的路上(當然這條路線早上從洛陽出發,直奔登封),可以先停六個地方。觀星臺庭院幽靜,周公觀景,郭守敬觀星,奠定了中國天文學的基礎。臺東東墻日軍炮擊留下的彈坑,讓我想起盧溝橋旁宛平古城同樣的傷痕。中嶽殿極其險峻高大,鎮庫綠樹成蔭,威武鐵人。兩廊彩塑中,包拯、海瑞、關羽、嶽飛都是仙班有名的。在松陽書院,“將軍”得意忘形,笑得歪歪扭扭,“二將軍”義憤填膺地爆炸了。宋嶽寺的寶塔高大雄偉,法王寺的畫影氣氛令人毛骨悚然。壹切都給人留下了終生的印記!
古稱嵩山為“外黨”,夏商稱之為“高遠”。《國語》稱禹的父親炮為“崇伯炮”,“威震”之名由此而來。據東漢班固《白虎傳》“中央之嶽,誰加宋帝?中嶽四方高,故也高。”西周時稱“月山”。周平王遷都洛陽後,嵩山命名為“中嶽”,五代以後稱“中嶽嵩山”。
大禹,名溫明,是夏朝的始祖。在夏朝建立之前,禹是舜的壹個部落首領,居住在嵩山和稷山之間。《史記》曰:“三朝之君,皆在河洛之間。”所以關於大禹治水的神話傳說都是以嵩山為原型的。據史書記載,“禹父名坤,鯨父名顓頊,顓頊父名昌邑,昌邑父名黃帝。”可見,禹是黃帝的後代。現在人們用“炎黃子孫”來贊美中華民族的子孫。從黃帝到大禹都住在嵩山,他們經常在嵩山頂上遊泳。
相傳,在古代,顏地人從西北遷到黃河中遊後,長期居住在嵩山附近的沂水-洛水流域。其中壹位以伯夷為部落首領,以崇山為特征,被稱為四山。相傳黃帝在嵩山之上,合鬼神為樂。殷周時期,有四個國家崇拜嵩山,即四月後裔齊、魯、沈、徐。《詩經·風雅·高堯》中有壹句話:“高堯·嶽薇極其雄偉。嶽薇下降到神,他出生和祝福。、傅、、等”。按“申”“傅”指申、魯。據《史記·周本紀》和《逸周書·左篇》記載,周武王在商朝滅亡之初,曾計劃在伊、洛兩地建城,以接近“天房”,確保天命。“天庭”就是古人認為可以與神靈溝通的嵩山禦室。後來,周公在嵩山附近建洛邑,作為周朝的統治中心。西周滅亡後,洛邑成為東周的都城。在當時,嵩山在人們心中是壹座神聖的山,就像關中壹樣。如《左傳》第四年,召公說:“陽城、太史、景山、中南、九州,亦危矣。”
自秦漢以來,嵩山中嶽大帝的原型逐漸成型,並不斷走向個性化。雖然它在宗教上的特殊地位已經讓位於五嶽之首的岱宗,但它仍然是國家供奉的五嶽之壹。據歷史記載,秦始皇信神仙,曾站在嵩山上祭神。漢高祖元年(公元前116年),方士龔被發現用大鼎向皇帝傳授成仙之道,於是被拜為官,到嵩山太師侍奉成仙。三年後,漢武帝遊太史山,祭太史廟,以太史山為最高山。元豐元年(公元前110年)三月,漢武帝再次前往中嶽太史山,親自率領群臣登頂。相傳漢武帝爬山時,隨行官員聽到山中有“萬歲”的聲音。“問,什麽也別說;問,不說。”“以為有神,廟官便增加祠堂,禁止砍伐其樹。以山下三百戶為高松郡,為壹城。”萬歲閣建在山上,萬歲觀建在山下,並將此峰命名為萬歲峰,與山相遇令人驚嘆。漢高祖宣帝元年(公元前61),聖旨下達,嵩山正式定為中嶽,要求歷代祭祀。據《孝武史記》“今閉禪定,然後十二歲歸來,遍五嶽四瀆。”漢代有人去嵩山求仙采藥,或打坐念佛治病驅邪。《後漢書·劉根傳》雲:“劉根哲,潁川人,隱居嵩山。好人皆遠道而來,學道也。”所以隨著松山神仙方士的發展,中嶽大帝的人格化更加明顯。
嵩山也是道教名山。白虎關說“嶽居四方,高,故稱嵩山”。道教稱其為第六洞天,其嶽神稱為中王。這座山有七十二座山峰,宋的山頂被稱為季峻峰。相傳西晉道士包亮於元康二年(292年)登此山入石室,得古三皇之作。北魏初年,寇謙之從呈貢入此山。唐代道士潘石就住在這座山的逍遙谷。高宗皇帝建了壹座信拜唐朝的觀,並沒有在山脊上設立靜思書院,他在那裏做了20多年的和尚。唐代道士李贄,曾在此山壹幽室中研究道教經典,並傳至虎口巖《陰府經》。
《道藏·杜悅名山錄》稱中嶽宋嶽山為山王,帶領著數以萬計的仙官、仙女治理國土。漢末魏晉,道教的形成進壹步擴大了對中嶽神的信仰。大衍元年(435),北魏皇帝吳泰在嵩山建寺。每當有洪水或幹旱,他命令官員來山上祈禱。太平真君三年(442年),太祖皇帝還到山道場,在那裏錄備駕,旗全是藍色,為的是沿襲道教的顏色。自帝王以來,每次即位。
唐宋時期,道教非常興盛,神仙信仰體系已經完善。中嶽大帝作為道教的崇拜神之壹,是在皇帝的崇拜下正式成型的。688年,唐武帝垂拱四年後,武則天改松山為沈約,封其神為天王,封天王之妻為天妃。田童元年(696)萬歲,尊天王為帝,尊天靈為天後。改高松縣為“登封縣”,陽城縣為“槁城縣”,以使其登嵩山祭神。從此,中嶽神正式成為神帝,受到後人的崇拜。據道經記載,中嶽聖君身穿黃袍,頭戴黃玉冠,拜宗陽和印神,取黃龍,引三萬仙女,顧念山川山谷樹木。唐開元十八年(730),李隆基,玄宗,根據漢武帝加建祠堂的故事,仍立嶽神為天王,並將祠堂移至黃蓋峰下,擴大規模,重新裝修。當時的登封縣令李方宇曾賞河南十萬元,大規模擴建和修繕寺廟和臺閣(仲勝書支碑和修中嶽廟祠)。
宋乾德元年(963),宋太祖趙匡胤下令為中嶽皇帝制作衣服和鞋子,以便與道教的名稱保持壹致。從此,中嶽皇帝的衣服流傳至今。次年,重修中嶽殿百余廊,以畫師裝飾,繪壁畫,植松柏數百株。據《宋史》記載,宋太宗和平興國八年(公元983年),賜吳越國號,中嶽皇帝封為“天帝”,皇後封為“鄭明”,並命翰林、禮官精心制定儀註、加冕制度,並以禮品點綴神靈,再派禮官祭祀。乾德二年(964),留守河南省任中學侍從,曾派陸軍將領孫、登封鎮將軍郭武監督修繕中嶽廟。第六年(1013),大中祥符增寺,造碑150座,雕像470面,裝飾新舊功德墻,可謂中嶽寺歷史的鼎盛時期(陳誌偉《中嶽中天崇聖寺增修》)。靖康年間(公元1126—1127),大部分寺廟和廟宇都倒塌了。從14年(1174)到18年(1178),金大鼎花費14962元,雇傭48362人,重建了238座寺廟,逐漸恢復了寺廟的原貌。元初有750多座寺廟,元末大部分毀於大火,只剩下100多座寺廟。
明成化十八年(1482),重修。嘉靖四十壹年(1562),清順治十年(1653),十三年(1656),乾隆十五年(1750),十五年(1760),四十四年(。如今,中嶽廟基本保留了當時的宏大規模,具有明清官署建築的規模格局和風格特征。
世人都說嵩山到處都是聖地,世世代代都藏著。據宋記載,漢武帝曾在《聖峰》中遇九仙,在《會仙峰》中散仙於八洞。據宋·山治記載,唐高宗遊於鳳凰峰,乾隆皇帝開辟了登嵩禦道。宋嶽的“鬼谷樓”、“白鶴觀”、“仙遊門”、“求真門”、“崇福宮”都有神仙的痕跡。據《說松》記載,戰國時期有個王旭,小名鬼谷子,從小到雲蒙山采藥。他長得又漂亮又英俊,他對嵩山的風景向往已久。他高興地去了那裏,然後當場布道。觀星臺東北的鬼谷子居住的山洞,後來被稱為“鬼谷寨”。
據《七星雲》記載,舒曼人李習安曾在太師山三合峰煉丹。我不知道他的名字,但我在全世界都見過。當時他已經800歲了,所以取名李八百。他的仙人死後,建了壹個觀,叫“白鶴觀”。《七兆》卷五《中嶽式玄盤先生》說:“中嶽道士曾為天師,後稱名師盤先生,敬慕趙州帝。少喪母,蹲在墓邊,甚至孝順。”“隋朝大業入道時,王先伯在太師逍遙谷住了二十年,卻只嚼松葉喝水。”每次皇帝皇帝高宗皇帝減肥,他邀請盧靜,高先生不能離開大廳,並接管。問我,我回答清泉山松樹多。皇帝和武侯尊敬他,他們住在旅館,然後返回。找個住的地方,營造壹個崇唐觀,不要在田埂上設禪院打理。我任命奉天官,下令在藥谷口開壹個名為仙遊門的專門大門,然後我在園北立了壹個求實門。”
據《嵩山誌》記載,北魏的寇、唐代的李道和、宋代的董道坤、晉代的邱長春都曾在嵩山崇福宮主持道場。此外,魏成公興、晉保靖、唐司馬、吳郡、李治等。均在嵩山修行,其中以寇和唐歷之影響最大。寇(365-448),字輔真。祖籍是上谷昌平(今北京),後來在鳳儀(今陜西通北)住了壹萬年。早年潛心佛學,習張魯之術。後來隨程公興進山,修行七年,名聲漸起。當時北方石天道教組織分散,戒律荒廢,民間道教起義不斷;佛教逐漸在中國生根並興盛,佛道之爭日趨激烈。為了維持道教的社會地位,與佛教抗衡,迫切需要擺脫壹些受到攻擊的弊端。寇謙之是第壹個承擔這壹責任的人,他決心改革石天道教。他在《雲中誦新科目之戒》壹書中,公布了新科目,清理了道教。在《魯屠真鏡》壹書中,鬼神都被召喚來教導弟子。在北魏太武帝的支持下,他對道教的改革是成功的。
此外,嵩山還是黃三經典、五嶽真經和尹福經典的發源地,這三部經典在道教經典史上都非常重要。根據黃三的《雲起七兆經》卷四,古代黃三所教的經典分為《皇》、《地黃》、《黃仁》三卷。關於《黃三經》的歷史,《黃三經》說:“晉武帝時,金陵有鮑敬,官至太守,但不擅童話。金元康二年(292)二月,到嵩山,入石室讀書。突然,他看到了古代的三個皇帝,他們都是用石頭雕刻的。不過當時沒有老師,美女依法400。自從聯盟之後,後來傳給了葛誌川,分支代代相傳。至於今天。”包亮,字太玄乎,東海人,是葛洪的嶽父。據《洪光明記焦耳論》“金元康年間,保良《黃三經》受罰。”可以看出,《黃三經》是鮑菁寫的。《黃三經》的主要內容是“非法召鬼神”的象征和神化思想的“原形”手法。
關於五嶽真圖的來歷,據《漢武帝傳》記載,漢末女學生方世祿在嵩山采藥,遇到壹位女神,自稱是天女三日官,賜與五嶽真圖,並囑其節制使用。據說地圖“能征服五嶽,侍奉神靈。”這張圖其實是方士實地勘察山體的鳥瞰圖,是進山指南。後來用老先生的符文神話了它,認為它有護體的作用。
《陰符經》又稱《黃帝陰符經》。據李牧《吟賦傳》宣儀記載,少室山著名道士李治在嵩山虎口崖上得《黃帝吟賦經》,題“魏道士口前名山”。“陰字”的意思是天人合壹。這本書分為三章。第壹章“神仙抱演篇”用陰陽五行學說闡述了“天人合壹,萬變之本”的道理。中篇《富國護民之舉》指出天地竊萬物與人人竊萬物的關系是“更竊”,強調要時移勢易,固弓養命;下壹章,強兵勝績篇,說明學道要閉目養神,閉心養性,這才符合天道,“天道不可違”,這樣才能長壽。李贄在《尹福經註》中闡述了道家陰陽五行學說,蘊含著樸素的辯證思想,不僅在道家思想史上,而且在中國哲學史上都有壹定的地位。
嵩陽書院,三教文化的典型代表,坐落在太史山南麓。其集儒、釋、道於壹體的典型建築隱藏在茂林修竹中,被譽為“山水環抱之地,無不受梵塵汙染之地”。陽書院,原名佛寺,創建於北魏孝文帝八年(484年),現有僧人數百人。7世紀初,隋煬帝將梵天寺改為道觀,取名嵩陽寺。道教在融合佛教的基礎上繼續發展。唐天寶初年(742年),唐玄宗在此建封天觀。後來由於道教活動場所的轉移,儒學又在此定居。五代時,松陽、天風兩觀合而為壹書院,稱為“太乙書院”。宋太宗稱之為“太史館”。宋仁宗景佑二年(1035)更名為“嵩陽書院”,並在此設院長負責事務,並撥出100畝辦學用地以支付學費。從此,嵩陽書院成為佛、道、儒三教的典型代表,是文人墨客相互影響、相互融合的歷史見證。
松陽書院的規定和寺廟觀完全不同。書院雖不突出供神的正殿,但吸收了道教對祖先的崇拜,正殿供奉著與書院有關的聖賢聖人。現存的建築很大程度上保存了清朝。如今,這裏已成為壹處歷史遺跡,在這裏妳可以看到歷經數百年甚至數千年的珍貴文物和古跡,如漢代的將軍柏、唐代的石碑等。西漢元豐元年(公元前110年),漢武帝巡山,見三棵柏樹高大蔥郁,像威武高大的將軍,大感興趣,封他們為將軍、二將軍、三將軍。如今保存著將軍柏和二將軍柏,三將軍柏毀於明末大火。阿明詩人宸妃謳歌《三將之歌》:“松陽宮為濟貧所庇護,仙跡曾封於漢武。滑雨霜裹六抱,淩霄美不勝收。”
石碑是嵩山廣泛分布的文物。現存楊書院西南草坪上的石碑,高九米,是現存最大的石碑。紀念碑系統宏偉而緊湊。這座紀念碑由碑頭、碑身和碑座組成。紀念碑分三層,上層是壹個素色的帶寶球的腰封,每壹個寶球兩側都有壹只卷尾獅。獅子前爪托住寶珠,後腳推在寶珠的基座上,嘴唇親吻寶珠,真是妙不可言。這不僅是壹種裝飾,讓碑頭不會顯得單調,還起到了平衡碑頂重心的實用作用,使碑體堅固穩定。碑頭中間層比上層、下層和碑身寬,四邊從碑身凸出60厘米,自上而下逐漸收縮,略呈弧形,上面有浮雕,有大雲紋;碑首三層上下直,正中鐫刻臨街面。正面兩側有浮雕雙龍飛天,兩側有浮雕麒麟。這種碑頭比那種盤龍或半圓頂的要獨特得多,象征著騰雲駕霧,龍在天,氣勢特別宏大。碑文為李所書,字體為八股文,工整、剛勁、適中,壹絕。碑的背面和側面寫著歐陽永樹和遊客的題詞。基座呈長方形,四面雕石,前三後三,每邊兩個,十個* * *。每個房間裏都有壹尊浮雕武士雕像,壹手高舉舞動,另壹只手拿著魚、蟾蜍、蛇等動物,形象各異,但都是怒目圓睜,腹部突出,做出丁字步或打鬥的姿勢。此碑刻於唐玄宗天寶年間(744)。石頭堅硬細膩,雕刻極其精美。它是中國唐代紀念碑的傑出傑作之壹。嵩山上有2000多處碑刻,顏真卿、蘇東坡、黃庭堅、米芾、蔡京等大書法家都把墨寶留在了山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