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羊方尊,商朝晚期偏早青銅器。屬於禮器,祭祀用品。是中國現存商代青銅器中最大的方尊,高58.3厘米,重近34.5公斤,1938年出土於湖南寧鄉縣黃村月山鋪轉耳侖的山腰上。現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
藏品簡介
上口最大徑:44.4厘米 高:58.6厘米 重:34.6千克 用途:盛酒器 所處時期:商(約公元前14~前11世紀) 出土時間:1938年 出土地點:湖南省寧鄉市
詳細信息
四羊青銅方尊,在現存商代青銅方尊之中體型最大。造型雄奇,肩部、腹部與足部作為壹體被巧妙地設計成四只卷角羊,各據壹隅,在莊靜中突出動感,匠心獨運。整器花紋精麗,線條光潔剛勁。通體以細密雲雷紋為地,頸部飾由夔龍紋組成的蕉葉紋與帶狀饕餮紋,肩上飾四條高浮雕式盤龍,羊前身飾長冠鳥紋,圈足飾夔龍紋。方尊邊角及各面中心線,均置聳起的扉棱,既用以掩蓋合範痕跡,又可改善器物邊角的單調,增強了造型氣勢,渾然壹體。 此器采用了圓雕與浮雕相結合的裝飾手法,將四羊與器身巧妙地結合為壹體,使原本造型死板的器物,變得十分生動,將器用與動物造型有機地結合成壹體,並擅於把握平面紋飾與立體雕塑之間的處理,達到了技術與藝術的完美結合。出土器物的湖南洞庭湖周圍地區在商代是三苗活動區,在此地發現造型與中原近似的銅尊,表明商文化的影響已遠及長江以南的地區。
編輯本段文物特點
渾然壹體
尊的四肩、腹部及圈足設計成四個大卷角羊,增加了變化,在寧靜中突出威嚴的感覺。方尊的邊角及每壹面的中心線的合範處都是長棱脊,其作用是以此來掩蓋合範時可能產生的對合不正的紋飾,同時也用以改善器物邊角的單調感,增強了造型的氣勢。羊角是事先鑄成後配置在羊頭的陶範內,再合範澆鑄的,因為技藝高明,使全器有渾然壹體的感覺。 四羊方尊
動靜結合
在中國古代的青銅器中,有不少器物以其獨特的造型而引人註目,四羊方尊便是其中壹例。它的造型以動靜結合,寓雄奇於秀美之間,可謂巧奪天工。
編輯本段文物詳介
四羊方尊器身方形,方口,大沿,頸飾口沿外侈,每邊邊長為52.4厘米,其邊長幾乎接近器身58.3厘米的高度。長頸,高圈足。頸部高聳,四邊上裝飾有蕉葉紋、三角夔紋和獸面紋。尊的中部是器的重心所在。尊四角各塑壹羊。肩部四角是四個卷角羊頭,羊頭與羊頸伸出於器外,羊身與羊腿附著於尊腹部及圈足上。尊腹即為羊的前胸,羊腿則附於圈足上,承擔著尊體的重量。羊的前胸及頸背部飾鱗紋,兩側飾有美麗的長冠鳳紋,圈足上是夔紋。方尊肩飾高浮雕蛇身而有爪的龍紋,尊四面正中即兩羊比鄰處,各壹雙角龍首探出器表,從方尊每邊右肩蜿蜒於前居的中間。全體飾有細雷紋。器四角和四面中心線合範處均設計成長棱脊,其作用是以此來掩蓋合範時可能產生的對合不正的紋飾。 四羊方尊
據考古學者分析四羊方尊是用兩次分鑄技術鑄造的,即先將羊角與龍頭單個鑄好,然後將其分別配置在外範內,再進行整體澆鑄。整個器物用塊範法澆鑄,壹氣呵成,鬼斧神工,顯示了高超的鑄造水平。四羊方尊集線雕、浮雕、圓雕於壹器,把平面紋飾與立體雕塑融會貫通、把器皿和動物形狀結合起來,恰到好處,以異常高超的鑄造工藝制成。在商代的青銅方尊中,此器形體的端莊典雅是無與倫比的。此尊造型簡潔、優美雄奇,寓動於靜。被稱為“臻於極致的青銅典範”。 四羊方尊的出土地湖南寧鄉,由於從二十世紀三十年代開始,出土了大批的青銅器,其出土青銅器被稱為"寧鄉青銅器群"。四羊方尊便是"寧鄉青銅器群"的代表,也是寧鄉出土最早的青銅器。 這些青銅器絕大多數與殷墟出土的青銅器特征壹致。四羊方尊從造型與鑄造特征方面考古學者認為是典型的商代青銅器,但出土地湖南當時是“荒蠻服地”如何會出土如此精美的商代青銅器?壹般認為商文化南界到淮河流域。有些專家推測寧鄉壹帶可能是商朝的壹個方國;有人懷疑是後來帶入湖南地域的,但是此類說法均缺乏相關的證據。 “尊”是壹種盛酒器。尊壹般為圓形、鼓腹、大口,也有少數方形尊。四羊方尊便是其中壹例。“尊”,常與“彜”並稱成組的青銅禮器,此類器物主要流行於商周時期,基本造型是侈口、高頸,圓腹或方腹、圈足較高。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是青銅尊的鑄造盛期。以四羊方尊式的方形尊和觚式尊,***同特點是在器表的合範處多飾有凸起的棱脊,且通身雕滿了精密繁縟的雲雷紋、獸面紋、蕉葉紋,整個器物給人以雄渾厚重之感。 羊在古代寓意吉祥。四羊方尊以四羊、四龍相對的造型展示了酒禮器中的至尊氣象。 類似像四羊方尊這樣的商周時期青銅器大多屬於國家文物,市場上不許流通。
編輯本段國之重寶
1938年4月的壹個上午,湖南省寧鄉縣黃材鎮的轉耳侖山上,姜景舒、姜景橋、姜喜橋兄弟三人正在半山腰墾荒栽種紅薯。忽然鋤下“當”的壹聲金屬碰撞聲,引起了他們的註意。壹件碩大的金屬器物出現在姜景舒兄弟眼前。他們不知道這個墨綠色、帶有4只卷角羊頭的東西為何物,猜想肯定是個寶貝。 如獲珍寶的三兄弟,不停地打量著這件寶貝,並用工具敲敲打打,不小心竟將器物的口沿敲掉了手掌心大小的壹塊碎片。姜景舒把它抱回家後,用老式的桿稱稱了重量,大約64市斤,雖然並不清楚這件寶貝到底有何價值,但不凡的外形和如黑漆般的色澤,讓姜景舒以為挖到了“烏金”,倍加珍惜。 姜景舒挖到寶貝的消息很快在鎮上傳開了,由於長沙歷來就是青銅文物出土的寶地,文物販子在鄉村往往布有很多眼線,因此黃材鎮萬利山貨號的老板也在第壹時間得到了消息,他當即開出了四百大洋的價錢要購買這件後來被稱為“四羊方尊”的稀世珍寶。那時的姜景舒還只有17歲,生活在壹個有10多口人的大家庭裏,家裏就靠爺爺做豆腐、父親做短工的微薄收入度日,聽說這件東西能賣個好價錢,也就只能忍痛割愛了,畢竟在當時能夠解決溫飽問題就已經很不容易了。在經過當地保長、甲長和鄉紳的層層盤剝後,四百大洋最後到姜景舒手上就只剩下二百四十八塊了。姜景舒在賣掉寶貝時還下意識地將那片敲下來的碎片留下來做紀念。1976年,他將殘片獻給了國家。 四羊方尊在被黃材鎮的古董商買進後,很快輾轉到了長沙縣靖港鎮某商號,壹些心懷不軌的商人通過文物販賣的渠道秘密放出消息,打算密賣寶物,內定起價二十萬大洋。 當時的長沙因文物盜掘走私現象嚴重,政府部門對出土文物走私現象的查處也十分嚴厲。四羊方尊出土的消息很快被長沙縣政府得知。為防止奸商貪利將國寶賣給外國人,長沙縣政府立即派警員前去查處此事,並將四羊方尊沒收,上交了湖南省政府。寶物充公之後,被放在了時任湖南省主席張治中的辦公室裏,張治中雖然知道這是個寶物,但並不知道它有什麽價值,竟把寶物作為筆筒放在幾案之上達3個月之久。 不久,日寇進逼長沙,四羊方尊被送到了湖南省銀行保管。1938年11月,國民黨湖南省政府和省銀行均遷往沅陵。為了不讓完整的長沙城落入日寇之手,當局決定實行“焦土政策”。11月12日,延續兩天兩夜的大火,燒毀了長沙城近80%的建築,史稱“文夕大火”。這把火不但燒掉了長沙城,也使四羊方尊在戰亂中遺失了。 1938年四羊方尊出土、截獲的消息,曾轟動三湘,其時,周恩來、葉劍英等同誌均在長沙。解放後,向來關心文物的周總理,於1952年親自責成文化部派人追查四羊方尊的下落,經多方查詢,最後得知四羊方尊在隨湖南省銀行內遷沅陵的途中,車隊遭到日機轟炸,運載四羊方尊的車輛不幸中彈,四羊方尊被炸成了20多塊。之後這些碎片就壹直被丟棄在湖南省銀行倉庫的壹只木箱內,十幾年無人問津。 得知這壹信息後,經文化部指示,相關部門迅速通過專家會診、攻關,經過將近壹年的時間終於把破碎的四羊方尊修復了。所幸,修復後的四羊方尊幾乎看不出破損的痕跡。這樣,經過戰火洗禮的四羊方尊才又得以重新面世,並成為了我國國家特級文物。 1952年,湖南省文物管理委員會專家蔡季襄在中國人民銀行湖南省分行的倉庫中,找到這個破碎的寶貝。又過了兩年,修復四羊方尊的重任落在了國內文物修復大家張欣如身上。張欣如上世紀30年代便在河南省開封市的“傾古齋”學習古玩修復,1954年4月,張欣如調至湖南省文管會,當年5月,便接到任務修復四羊方尊。清洗碎片、烙鐵焊接……每天,張欣如都把30多公斤的方尊放在腿上,壹手扶著,壹手作業,絲毫不敢分心。兩個多月後,四羊方尊終於修復成功,再次展現出3000年前的瑰麗身影。美中不足的是,尊的口緣部分始終還缺壹塊殘片。原來,農民姜景舒在賣尊給古董商時,曾有意識留下鋤掉的壹塊碎片作紀念。這事兒於1976年才被湖南省博物館原館長高至喜發現。為此,高至喜遠走寧鄉縣,千方百計尋找到姜景舒兩兄弟。至此,尊口上的雲雷紋殘片才終於完璧歸趙。[2] 1954年,湖南省博物館成立,1956年省文管會將四羊方尊移交省博物館收藏,1959年國慶10周年時,四羊方尊調往中國歷史博物館展出,以後就壹直留藏在該館。四羊方尊作為全國排名第三的十大傳世國寶曾多次出國展覽,並作為中國古文物的精華和古代青銅工藝的傑作編入中小學歷史教科書和各類教材。
德如羔羊——四羊方尊的文化解讀 湖南出土的商周青銅器中,以羊為造型的器物不僅數量較多,而且制作幾近完美,其中最突出的就是著名的四羊方尊。四羊方尊被認為是中國青銅鑄造史上最傑出的作品之壹。這件器物被認為是傳統泥範法鑄制的巔峰之作,由於這件傑作達到的水平令人難以置信,壹度被誤以為采取了新的鑄造工藝。 羊成為青銅重器著力表現的對象,有其獨特的象征意義。 開工天物
首先,羊在祭祀禮儀中的地位僅次於牛,商代國都所在的河南安陽小屯發現大量祭祀坑,最多的就是牛、羊、犬,商王武丁時期的壹條有關商王室對武丁祭祀的材料中提到“蔔用百犬、百羊”,另壹條材料中提到“十五羊”、“五十羊”,可見羊作為祭祀的犧牲用量很大。 羊的個性也使之成為人們喜愛的對象。先秦時期,人們對羊的個性有兩個歸納:善良知禮;外柔內剛。羊“跪乳”的習性,被視為善良知禮,甚至被後世演繹為孝敬父母的典範;外柔內剛也被引申出許多神聖的秉性,傳說的始祖臯陶敬羊,《詩經·召南》中也有“文王之政,廉直,德如羔羊”的說法,中國古代壹種獨角怪獸獬豸也被認為與羊有關,能看出人是否有罪,能分辨是非曲直。因此,後世以獨角獸表示法律與公正。 羊最通俗或民間化的象征意義便是“吉祥”,至少從漢代開始,羊就與吉祥聯系在壹起,漢代瓦當、銅鏡等銘刻中多見“宜侯王 大吉羊(祥)”,吉祥有時直接寫成“吉羊”,在這裏,羊與祥不僅僅是字的通假,而是羊身上被賦予的上述種種秉性使然。 羊是帶角的動物。角是許多民族尤其是原始民族崇拜之物,人類創造的神裏許多帶角,如中國古代戰神蚩尤就是著名的帶角的神與祖先。 甲骨文中的羌字,字形即為人頭上戴羊角,世界各原始民族習見用羊角、牛角、鹿角為飾物,其含義有: 1、最早頭上戴角、身披獸皮是為了狩獵時誘惑野獸的需要; 2、氏族節慶日,參加舞蹈的人頭上戴雙角或有角假面; 3、階級分化後,部落酋長、顯貴才戴羊角,有表示權力與尊榮之意; 4、巫師禮神作法戴羊角帽; 5、氏族崇拜的神也有角。 羊在甲骨文中約有四十余種字形,字形最明顯的***同特征便是突出雙角。 古人有“水之精為玉,土之精為羊”的說法,羊是各種藝術形式著力表現的對象。新石器時代有陶塑的羊,安陽殷墟商代婦好墓、山西曲沃北趙西周晚期到春秋早期晉侯夫人墓出土有玉羊、東漢有百戲吉祥畫像石、東晉瓷器中有羊首壺。清代喜歡用三羊組成工藝品,意寓“三羊(陽)開泰”。 《易》中稱羊者有三卦:〈兌〉為羊、〈夬〉中九四有“牽羊悔亡”、〈歸妹〉上六有“士刲羊,無血。”羊在易學家的研究中被借為“陽”的象征符號。夏歷正月為泰卦,六十四卦中,“泰”屬三陽,“正月泰卦,三陽生於下,冬去春來,陰消陽長,有吉亨之象”;此外,三陽在易卦中是初九、九二、九三爻,同屬“陽”。故歷來以“三陽開泰”為壹年開頭的吉祥語,有萬物更新的象征意義。羊也是“和”文化的象征,古有“鐘律和則玉羊見”的傳說。因羊與陽在古音中同音可通假,加上羊形象可愛,性情柔中有剛,故人們以“羊”作“陽”的代號與具象符號,民間的繪畫作品中,也用羊來表現“三陽開泰”、 九羊啟泰的主題。 四羊方尊遺址
廣州著名的五羊傳說很美麗,值得註意的是故事中把五羊與五谷聯系在壹起,晉裴淵《廣州記》“五羊銜谷萃於楚庭”,也許包含了壹些今天無法窮究的古老文化密碼。 有意思的是,羊在許多文化背景中都充當過特別角色,不同文化中,羊的象征意義有不同也有相似的地方。西方的傳統中,山羊角是“太陽”,牛角是“月亮”,太陽說與中國古代“三羊(陽)開泰”演繹的羊與太陽的聯系有異曲同工之妙。在地中海文明中,頭胎羔羊(或稱為聖約翰的羔羊),被視為春天勝利的象征。猶太教、基督教、伊斯蘭教的各類場合中,小羔羊是祭獻的犧牲,尤其是“神的羔羊”包括羔羊的血,有救世、驅邪的象征意義,原始的基督教教義甚至指基督為羔羊,約翰對耶穌就說過“神的羔羊,除去世人的罪孽”。猶太教中用兩只公山羊作“贖罪祭”,就是人們常說的“替罪羊”。 湖南出土的以四羊方尊為代表的著力表現羊的青銅器,壹方面保留了原始的圖騰崇拜,又有替代羊作為犧牲獻祭給神明的意思,同時還包含了對羊等家畜養殖興旺的期盼,也可能萌芽了後世關於羊的種種觀念。對於當年羊尊的所有者來說,不是壹件不能說話的器物,而是自己及其家國之希望所系。
編輯本段象征意義
首先,羊在祭祀禮儀中的地位僅次於牛,商代國都所在的河南安陽小屯發現大量祭祀坑,最多的就是牛、羊、犬,商王武丁時期的壹條有關商王室對武丁祭祀的材料中提到“蔔用百犬、百羊”,另壹條材料中提到“十五羊”、“五十羊”,可見羊作為祭祀的犧牲用量是很大的。 羊的個性也使之成為人們喜愛的對象。先秦時期,人們對羊的個性有兩個歸納:善良知禮;外柔內剛。羊“跪乳”的習性,被視為善良知禮,甚至被後世演繹為了孝敬父母的典範;外柔內剛也被引申出許多神聖的秉性,傳說的始祖臯陶敬羊,《詩經·召南》中也有“文王之政,廉直,德如羔羊”的說法,中國古代壹種獨角怪獸獬豸也被認為與羊有關,能看出人是否有罪,能分辨是非曲直。因此,後世以獨角獸表示法律與公正。 四羊方尊
羊最通俗或民間化的象征意義便是“吉祥”,至少從漢代開始,羊就與吉祥聯系在壹起,漢代瓦當、銅鏡等銘刻中多見“宜侯王 大吉羊(祥)”,吉祥有時直接寫成“吉羊”,在這裏,羊與祥不僅僅是字的通假,而是羊身上被賦予的上述種種秉性使然。 羊是帶角的動物。角是許多民族尤其是原始民族崇拜之物,人類創造的神裏許多帶角,如中國古代戰神蚩尤就著名的帶角的神與祖先。 甲骨文中的羌字,字形即為人頭上戴羊角,世界各原始民族習見用羊角、牛角、鹿角為飾物,其含義有: 1、最早頭上戴角、身披獸皮是為了狩獵時誘惑野獸的需要; 2、氏族節慶日,參加舞蹈的人頭上戴雙角或有角假面; 3、階級分化後,部落酋長、顯貴才戴羊角,有表示權力與尊榮之意; 4、巫師禮神作法戴羊角帽; 5、氏族崇拜的神也有角。 羊在甲骨文中約有四十余種字形,字形最明顯的***同特征便是突出雙角。 古人有“水之精為玉,土之精為羊”的說法,羊是各種藝術形式著力表現的對象。新石器時代有陶塑的羊,安陽殷墟商代婦好墓、山西曲沃北趙西周晚期到春秋早期晉侯夫人墓出土有玉羊、東漢有百戲吉祥畫像石、東晉瓷器中有羊首壺。清代喜歡用三羊組成工藝品,意寓“三羊(陽)開泰”。 《易》中稱羊者有三卦:〈兌〉為羊、〈夬〉中九四有“牽羊悔亡”、〈歸妹〉上六有“士刲羊,無血。”羊在易學家的研究中被借為“陽”的象征符號。夏歷正月為泰卦,六十四卦中,“泰”屬三陽,“正月泰卦,三陽生於下,冬去春來,陰消陽長,有吉亨之象”;此外,三陽在易卦中是初九、九二、九三爻,同屬“陽”。故歷來以“三陽開泰”為壹年開頭的吉祥語,有萬物更新的象征意義。羊也是“和”文化的象征,古有“鐘律和則玉羊見”的傳說。因羊與陽在古音中同音可通假,加上羊形象可愛,性情柔中有剛,故人們以“羊”作“陽”的代號與具象符號,民間的繪畫作品中,也用羊來表現“三陽開泰”、 九羊啟泰的主題。 四羊方尊
廣州著名的五羊傳說很美麗,值得註意的是故事中把五羊與五谷聯系在壹起,晉裴淵《廣州記》 “五羊銜谷萃於楚庭”,也許包含了壹些我們今天無法窮究的古老文化密碼。 有意思的是,羊在許多文化背景中都充當過特別角色,不同文化中,羊的象征意義有不同也有相似的地方。西方的傳統中,山羊角是“太陽”,牛角是“月亮”,太陽說與中國古代“三羊(陽)開泰”演繹的羊與太陽的聯系有異曲同工之妙。在地中海文明中,頭胎羔羊(或稱為聖約翰的羔羊),被視為春天勝利的象征。猶太教、基督教、伊斯蘭教的各類場合中,小羔羊是祭獻的犧牲,尤其是“神的羔羊”包括羔羊的血,有救世、驅邪的象征意義,原始的基督教教義甚至指基督為羔羊,約翰對耶穌就說過“神的羔羊,除去世人的罪孽”。猶太教中用兩只公山羊作“贖罪祭”,就是人們常說的“替罪羊”。 湖南出土的以四羊方尊為代表的著力表現羊的青銅器,壹方面保留了原始的圖騰崇拜,又有替代羊作為犧牲獻祭給神明的意思,同時還包含了對羊等家畜養殖興旺的期盼,也可能萌芽了後世關於羊的種種觀念。對於當年羊尊的所有者來說,他不是壹件不能說話的器物,而是自己及其家國之希望所系。 銅尊盛行於商代和西周時期,是壹種飲酒用具。這件四羊方尊是我國現存商代青銅方尊中最大的壹件,重達34公斤,加上它獨壹無二的造型,理當進入文物精品之寶庫。 四羊方尊,商朝晚期偏早青銅器。屬於禮器,祭祀用品。是中國現存商代青銅器中最大的方尊,高58.3厘米,重近34.5公斤,1938年出土於湖南寧鄉縣黃村月山鋪轉耳侖的山腰上。現藏於北京中國國家博物館。 四羊方尊器身方形,方口,大沿,頸飾口沿外侈,每邊邊長為52.4厘米,其邊長幾乎接近器身58.3厘米的高度。長頸,高圈足。頸部高聳,四邊上裝飾有蕉葉紋、三角夔紋和獸面紋。尊的中部是器的重心所在。尊四角各塑壹羊。肩部四角是四個卷角羊頭,羊頭與羊頸伸出於器外,羊身與羊腿附著於尊腹部及圈足上。尊腹即為羊的前胸,羊腿則附於圈足上,承擔著尊體的重量。羊的前胸及頸背部飾鱗紋,兩側飾有美麗的長冠鳳紋,圈足上是夔紋。方尊肩飾高浮雕蛇身而有爪的龍紋,尊四面正中即兩羊比鄰處,各壹雙角龍首探出器表,從方尊每邊右肩蜿蜒於前居的中間。全體飾有細雷紋。器四角和四面中心線合範處均設計成長棱脊,其作用是以此來掩蓋合範時可能產生的對合不正的紋飾。 據考古學者分析四羊方尊是用兩次分鑄技術鑄造的,即先將羊角與龍頭單個鑄好,然後將其分別配置在外範內,再進行整體澆鑄。整個器物用塊範法澆鑄,壹氣呵成,鬼斧神工,顯示了高超的鑄造水平。四羊方尊集線雕、浮雕、圓雕於壹器,把平面紋飾與立體雕塑融會貫通、把器皿和動物形狀結合起來,恰到好處,以異常高超的鑄造工藝制成。在商代的青銅方尊中,此器形體的端莊典雅是無與倫比的。此尊造型簡潔、優美雄奇,寓動於靜。被稱為“臻於極致的青銅典範”。 酗亞方尊容酒器。商代晚期鑄品。清宮舊物,現藏故宮博物院。原器通高45.5厘米,寬38厘米。大敞口,寬折肩,高圈足。肩四隅有四立體有角象首,肩中部有四雙角分叉龍首。頸飾蕉葉紋,肩及圈足飾鳥紋。腹部與圈足有曲折角型大獸面紋,圈足曲折角雕成龍形。器四隅及每壁中心線皆設有棱脊,上端侈出器口,形象莊嚴龍虎尊商器。原器壹九五七年出土於安徽阜南縣。器高五十點五厘米,口徑四十四點九厘米,重約二十公斤,是壹件具有喇叭形口沿,寬折肩、深腹、圈足,體形較高大的盛酒器。龍虎尊的肩部飾以三條蜿蜒向前的龍,龍頭突出肩外。腹部紋飾為壹個虎頭兩個虎身,虎口之下有壹人形,人頭銜於虎口之中。虎身下方以扉棱為界,飾兩夔龍相對組成的獸面。圈足上部有弦紋,並開有十字形鏤孔。龍虎尊紋飾的主題是"虎口銜人"。關於這壹主題,有人認為:在這裏,"人"應是那些奴隸,"虎口銜人"反映奴隸社會的殘酷、恐怖。對於這種傳統的解釋,另外壹些考古學家則提出質疑,他們認為這應該是在表現壹種巫術主題。青銅器在當時是十分重要的禮器,這樣的紋飾應是巫師作法的情景紀實。張開的虎口在古代是分割生死兩界的象征,虎口下的人很可能就是巫師,巫師在祭祀中通過老虎的幫助而表現出壹種能夠通天地、感鬼神的能力。"虎口銜人"這壹圖案的含義究竟是什麽,我們還不能做出精確的解釋,但在當時壹定是和某種神話和宗教信仰相聯系的,在祭祀活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此尊是商代青銅器中與四羊方尊齊名的珍品。
編輯本段商代後期
尊為古代盛酒器。銅尊,最早見於商代。鸮,俗稱貓頭鷹。在古代,鸮是人們最喜愛和崇拜的神鳥。鸮的形象是古代藝術品經常采用的原形。商代的王器、石器、陶器、青銅器中,都有精美的鸮形。此鸮尊即是商代鳥獸形青銅器中的精品。 鸮尊壹九七六年出土於河南安陽殷墟婦好墓,原器為壹對兩只,鑄於商代後期。原器通高四十五點九厘米,外形從整體上看,為壹昂首挺胸的貓頭鷹。通體飾以紋飾,富麗精細。喙、胸部紋飾為蟬紋;鸮頸兩側為夔紋;翅兩邊各飾以蛇紋;尾上部有 四羊方尊
壹展翅欲飛的鸮鳥,整個尊是平面的立體的完美結合。尊口內側有銘文“婦好”二字。“婦好”應是商王武丁之妻。據殷墟甲骨文記載,婦好是壹位能幹、有魄力的女子。生前,她曾參與國家大事,主持祭祀,還帶兵征伐過羌、土方等國家,頗具傳奇色彩。原物現存於中國國家博物館。 鉞作為壹種兵器,由青銅鈹頭、長柄構成,鈹頭尖鋒直刃、扁莖,穿透力很強,很可能是由扁莖短劍發展而來。它出現於春秋時期,在戰國時期大量使用。至於斧鉞,由於其殺傷力不如戈矛,在春秋時期實戰中的地位已大大降低,已多用於儀仗、裝飾之需,以作為軍權的象征。 鉞是商周時代重要的禮器之壹,也是壹種兵器。據考證,這種器物是由石斧等工具演變而來的,在青銅器中更強調華麗、美觀的特質,成為象征權力、象征威嚴的禮儀用物,此處所選兩件鉞是商代後期作品,格外強調器物威嚴恐怖的特性,同商代藝術風格完全壹致。 爵飲酒器,青銅爵最早出現於夏代晚期,盛行於商代晚期。爵的基本形制是前有流,即傾酒的流槽;流與杯口之際有兩註,後有尖銳狀尾、中為杯,壹側有柄,下有三足。夏商時期
編輯本段青銅禮器
四羊方尊
青銅禮器是奴隸主貴族用於祭祀、宴饗、朝聘、征伐及喪葬等禮儀活動的用器,用以代表使用者的身份等級和權力,是立國傳家的寶器。青銅禮器種類繁多,數量巨大,工藝精美,其存在是中國古代青銅器的顯著特點。青銅禮器可分為四大類: 食器 有鼎、鬲、甗、簋、簠、盨、敦、豆等。其中盛肉的鼎是最重要的禮器。安陽殷墟出土的司母戊鼎,重達875千克,是已發現的最重的青銅器。西周中晚期形成列鼎制度,即用形狀花紋相同而大小依次遞減的奇數的成組鼎來代表貴族的身份。據《春秋公羊傳》何休註,天子用9鼎,諸侯用7鼎、卿大夫用5鼎、士用3鼎或1鼎。在考古發現中,奇數的列鼎往往與偶數的盛黍稷的簋配合使用,即9鼎與8簋相配、7鼎與6簋相配等。 酒器 包括飲酒器爵、觶、觥及盛酒器尊、卣、壺、斝、罍、觚等。商代貴族飲酒成風,西周初曾嚴厲禁酒,西周中期以後青銅飲酒器大為減少。 水器。有盤、匜等。主要用於行禮時盥手以表示虔敬。 樂器 有鐃、鐘(包括甬鐘、鈕鐘與镈)、鼓等。湖北隨州戰國曾侯乙墓出土的多達65件的青銅編鐘,音域寬廣、音色優美,代表了中國古代青銅冶鑄技術及音樂的高度水平。 特點 中國的青銅時代從公元前二千年左右形成,經夏、商、西周和春秋時代。大約經歷了十五個世紀。 高峰:在商的晚期和西周早期,青銅冶鑄業作為生產力發展的標誌而達到高峰。戰國晚期,冶鐵業出現,高水平的青銅冶鑄業完成了歷史所賦予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