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不要小看地攤文化,國家級博物館中的頂級文物,有不少是從地攤上發現的。馬未都就曾在地攤上收有不少好東西,並且付出的代價與其真實價值能夠產生巨大的反差,這是我們普通人無法想象的。馬未都就曾表示,記不清八六年還是八七年,壹味西北老鄉走投無路,在擺地攤求售鎏金蠶,我看後按捺住驚喜……看來馬未都又有壹次不為人知的撿漏經歷,他如何在地攤上撿漏國寶級文物呢?
鎏金蠶,聽著鎏金必然就是價值不菲。事實如此,全國範圍內已知的鎏金蠶,就只有2兩條。其中,壹條在陜西歷史博物館,壹經發現就被列為國家壹級文物。鎏金蠶的歷史,距今已有2000多年,制作之初是用作禦賜之物,充分反映了漢代對養蠶技術還是非常重視的。值得壹提的是,陜西歷史博物館中的那條鎏金蠶發現者譚福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在發現鎏金蠶之後還是自己借了50元的路費趕車到西安,然後無償捐獻給了國家。
在那錢頂錢的八十年代,五十塊無疑是壹筆巨款,基本上相當於工薪階層的壹個月工資。不得不說,那個時代的人確實是民風樸實啊!也就是在館藏級鎏金蠶發現後不久,也就是八六年還是八七年,具體時間馬未都也記不清了,鎏金蠶再度重出江湖。國寶級文物出現的形式,令人唏噓。持有者是壹個饑腸轆轆的落魄西北老鄉,走投無路的情況下,想著通過擺地攤的方式求售鎏金蠶。
然而,八十年代對文物來說是最壞的時代也是最好的時代,誰也沒想到國寶級鎏金蠶會在地攤上出現?所以,來往人員基本上都不把鎏金蠶當壹回事。就在西北老鄉狼狽不堪的時候,馬未都不失時機地出現了。馬未都表示“我”看後按耐住了驚喜,這件鎏金蠶來頭不小,極有可能是國寶級文物。用行內的話來說,這是撿到天漏了。馬未都知道是怎麽壹回事,依舊與西北老鄉討價還價,最終以極其低廉的價格收入囊中。
具體有多少?馬未都沒有透露。在馬未都回憶鎏金蠶發現的相關文章中,關於價錢基本上沒有提及。按照馬未都的行事風格,給賣主砍價是對人家最起碼的尊重。換言之,他花了很少的錢買到了國寶級文物。倒是有壹個細節很有意思,馬未都買西北老鄉的鎏金蠶同時,還捎帶著把人家的漢白玉蟬也收入囊中。
這種套路在收藏界很常見,為了不讓對方起疑心,往往想買心儀之物的同時買壹個看似很貴重的東西,從而掩人耳目。反正算下來,馬未都時常提及的鎏金蠶,而非那件漢白玉蟬。就這樣,國寶級鎏金蠶到了馬未都手中。時至今日,鎏金蠶也成為了觀復博物館國寶級文物的代表。誰又能想到國寶級鎏金蠶,竟然是馬未都從西北老鄉手中買的。或許,冥冥之中自有天意,只能這樣解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