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的法蘭西,拿破侖曾嗜鼻煙如命,他每月要耗費七磅鼻煙。我國的古典文學名著《紅樓夢》記載:晴霎感冒,頭昏鼻塞,寶玉命麝月取壹西洋小壺讓其嗅用,連打噴嚏,通了關房,晴霎的病即刻痊愈,這種神藥就是鼻煙。
鼻煙的藥用價值很大,可以、明目、活血、提神、醒腦、能使鼻腔通氣,對鼻炎也有很好的效果,康熙的禦前大臣王士禎在寫就的《香祖筆記》中還提到了鼻煙尤其還有避瘟疫的作用。
那麽中國何時有的鼻煙呢?讓我們先從煙草說起,煙草的發源地為美洲,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古代印地安人為了尋找食物和水源,經常徒步或趕著牛車長途遷徙,生活十分艱苦,他們用煙草的味道來尋找刺激,在吞雲吐霧中似乎解除了疲勞,同時,他們也用煙草治療創傷和疾病;古代印地安人在宗教典禮上燃燒煙草、吸煙,也將煙草作為貴重禮品。墨西哥瑪雅古國的印地安人,在祭祀活動中也經常使用煙草,祈望得到豐收和美滿生活。1492年哥倫布發現美洲新大陸後,美洲的煙草首先流傳到歐洲。十六七世紀,歐洲開始盛行煙草,並以此為饋贈佳品。吸聞鼻煙也在此期間的歐洲大陸流行起來。
16世紀末,歐洲的許多國家開始與中國進行貿易和文化來往,有記載鼻煙是在我國明朝萬歷十年(1582年)由意大利傳教士利瑪賣帶進中國來的。最早流傳到中國的福建、廣東地區。沿海地區好象比內地能更快地接受這種新鮮事物,不久廣州等地便有將鼻煙作為商品交易的,價格很貴,幾乎與白銀等價,再加上當時的上層人物都對鼻煙持否定態度,所以並不盛行這種當初叫“土那乎”的東西,到了崇禎十二年,還“傳諭禁之,犯者論死”。
再看另壹方面,又有葡萄牙、西班牙的海員、商人、傳教士經由菲律賓傳入日本,在日本種植,後來日本的煙葉經由朝鮮流傳到中國東北地區,滿族、蒙族地區很快就興起吸聞鼻煙的習俗,同時,俄國商人也將煙草、鼻煙、鼻煙盒帶入中國的東北和內蒙,其後,崇禎十五年,皇帝又改口“開其禁也”。鼻煙在中國漸漸流行起來。什麽原因,歷史上並無記載,所以有人猜測,起先是搞貿易的人將鼻煙偷偷的饋贈給口岸的官員,進而作為禮物呈獻皇帝,皇上壹吸,這還用問嗎?即使皇上不吸,也攔不住身邊有個大臣、太監什麽的在耳邊吹風。於是就順乎民意,解禁了唄。這樣壹來,京城壹下子滿街都是做煙草買賣的。
到了清代,也就到了中國鼻煙無可爭議的黃金時代,盡管產生鼻煙壺的時期壹直都爭論不休,但鼻煙的流行或者是鼻煙壺的流行,在康熙時期,是國內的業界專家幾乎公認的。康熙就對鼻煙很感興趣,進而對盛裝鼻煙的容器也產生了極大的興趣,那是下壹章節的話了,在這裏不過多講述。
鼻煙和鼻煙壺在中國清朝的迅速興起和傳播,是非常迅速的,這與最高統治者的嗜好和提倡有密切的關系。文獻記載,康熙朝曾三令五申禁止國人吸食點火的葉煙,唯獨不禁聞鼻煙,而且自玄燁始,以後的歷朝皇帝,都是鼻煙嗜好者。
皇帝用煙,主要來自廣州。康熙朝粵海關監督奏折中,多有貢進鼻煙的記錄;雍正朝以後,初步形成定例,每年粵海貢鼻煙兩次,每次二箱(八大瓶),直至清末。此外,南方數省的總督、巡撫,每年端午、萬壽、年節(以後間稱三大節)等,也多有貢進鼻煙者,其數量不定,多者比粵海關之貢還要多。初到中國的歐洲人,以及文武大臣們覲見皇帝時,也往往以鼻煙作見面禮。這許多的鼻煙,皇室自用有余,就經常地分賜給近臣和外官。上有所好,下必效之,吸聞鼻煙的習俗很快傳遍了全國,隨之產生了中國自制的鼻煙和鼻煙壺。自康熙以後的時期,互敬鼻煙成為了人們見面的壹種問候禮節(鼻煙壺當然也是隨身攜帶之物)。
自清末、民國始隨著吸黃煙(也稱葉子煙)。紙煙的盛行,鼻煙減少了。在東北地區蒙古族中,到五十年代中葉,鼻煙已基本絕跡。其它地區仍然還有壹少部分人吸聞鼻煙,堅持不抽那種葉子煙,於是,在有些地區(北京城郊十三陵等地)就有了聽起來誓不兩立的說法,‘聞鼻煙的不抽煙,抽煙的不聞鼻煙’,其實都是個人興趣問題,沒有那麽絕對。
事實仍然沒能抗拒,鼻煙畢竟逐漸的退出了人們的生活,現在在我國的大部分地區,已經很少有人知道鼻煙了,另人欣慰的是,在我國的西藏地區,壹部分藏族同胞還仍然保持著吸聞鼻煙的習慣,但已經很少見到當地自己產的鼻煙了。再後,在網上看見某地在搞壹種中藥戒毒鼻煙,浙江地區有家制藥廠還搞過鼻煙,配上內畫鼻煙壺在藥房銷售,再後來的事情就不清楚了,至少在東北地區的藥房裏,還沒見到過鼻煙銷售。
在上世紀九十年代,作為壹種文化,在琉璃廠附近的茶樓裏,聽說還有鼻煙銷售,前些日子,借與韓國客戶談業務的機會,跑了壹趟北京,琉璃廠裏連賣古玩的商家也不知道哪裏有鼻煙賣了,現在北京,鼻煙已無蹤無影了。在自己的生活中,還沒聽說過身邊還有誰吸聞鼻煙的,僅在壹九九八年左右,我曾在沈陽賓館結識了壹位國家體改報社的記者,知道其有吸鼻煙的習慣,此後再未遇到知音。不過收集鼻煙壺的卻見了幾位。
鼻煙作為藥用也好,作為文化也好,如果妳沒有吸聞過鼻煙,妳永遠也不會體會到它的獨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