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乾隆——《詠核桃》
掌上旋日月,時光欲倒流。
周身氣血湧,何年是白頭?
白話譯文:
手中把玩著文玩核桃就像在旋轉日月壹般,仿佛讓時光都倒流了壹樣。
把玩核桃具有疏通血氣的作用,什麽時候頭發才會白呢?
擴展資料:
文玩核桃的近代發展史:
山核桃被拿來揉手應是始自明朝,開始時只是宮廷琴師鍛煉並保持手指靈活性的輔助工具,經過長期摩挲後,核桃紋路變得絳紅圓潤,包漿光澤如玉如瓷,被其他宮人們喜愛,逐漸普及開來,成為養生的器具之壹,隨之慢慢傳到民間。因核桃在民俗中本有吉祥寓意,很容易被老百姓接納,把玩的人越來越多,形成了壹種風氣、壹種文化。
清朝入關之後,朝廷為獎勵各旗族人在開疆、拓土、立國中的功勛,並防止他們滋事生非,給旗人們分配田產,不用納糧、不用做工。旗人把田產分包給佃農長工、把錢財放貸給商戶作坊,每年收租收息,便把大量的精力、時間和財富放在娛樂休閑方面。
清朝歷代皇帝尊崇漢家文化,並倡導旗人們多讀儒學經典,以博學識、養身心、怡性情,擺脫牧獵民族的“野蠻”習氣,但有旗籍的男子,並沒把心思放在寒窗苦讀上,而是萬分喜愛各式文玩。於是文玩文化在清朝達到發展的最高潮。
時至清末,把玩核桃之風更勝往日,當時的民謠有:“核桃不離手,能活八十九,超過乾隆爺,閻王叫不走!”
清末民初,國內戰事頻仍,民不聊生,包括核桃在內的各式文玩被人逐漸淡忘。中華人民***和國成立後,文玩核桃在壹段時期內與所有傳統文化壹道被歸為“四舊”,無人問津。
改革開放後,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精神文明建設日益繁榮,傳統文化越來越受到重視,很多已經消逝許久的文化門類重新出現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文玩核桃又開始被人們關註,特別是在北京城內,從20世紀80年代的龍潭湖鳥市,到90年代的阜成門、老天橋、潘家園等地,文玩核桃市場逐漸興旺起來,如今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喜歡文玩核桃了。
人民網-文玩核桃 中國人獨有的核桃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