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古玩市場 - 雲岡石窟簡介雲岡石窟歷史詳細資料

雲岡石窟簡介雲岡石窟歷史詳細資料

說起雲岡石窟,我們都知道。我也知道這個地方。不知道妳知不知道,我也很向往。其實吸引我的是文化。真的覺得這個地方真的很好。所以有人問,這個雲岡石窟這麽厲害,有相關歷史嗎?它究竟是如何存在的?雲岡石窟有哪些細節?我來為妳分析和揭示這些問題吧!

雲岡石窟簡介

雲岡石窟位於中國北方山西省大同市以西17公裏處的五洲山南麓。石窟沿山勢開鑿,東西綿延1 km。有45個主要洞穴,252個石窟,超過565,438+0,000個石雕。它是中國最大的古代石窟之壹,與敦煌莫高窟、洛陽龍門石窟、天水麥積山石窟並稱為中國四大石窟藝術瑰寶。

1961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第壹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1 12 14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2007年5月8日被國家旅遊局評為首批國家5A級旅遊景區。

雲岡石窟歷史

北魏時期,雲岡石窟的發掘始於文成帝和平初(460年),持續了60多年,直到明帝鄭光孝宗五年(524年)。此後,東魏、北齊、隋、唐初,平城改為雲中縣恒安鎮。

到了唐代,據曹炎在晉帝通七年(1147)所寫的《關於重建武進西京五洲山大石庫寺的碑文》記載,“貞觀十五年(641)重修”;唐·《古涼傳》(古今第三景)記載,當時有壹位嚴禪師“修恒安小文石窟舊像...並最終在鹹亨四年(673年)做了壹個石室”。初唐以後,平城呈現出壹片蕭條景象,雲岡石窟的修建由於種種因素並不是主要工程。

遼金、遼興宗、道宗時期,遼朝皇室對五洲山石窟寺進行了大規模的修繕,歷時十年。石窟前建有樂瞳、靈巖、鯨拜、振國、護國、天宮、崇福、桐梓、華巖、鬥律十大寺,修復佛像1000余尊。遼寶二年(1122),金兵攻陷大同,“廟被燒被搶,靈巖樓全被掃”(《大金西京重修華巖寺碑》)。晉帝第三年至第六年(1143-1146),方丈慧法師重修“靈巖閣”(今第三窟外閣樓)。“山門天氣自然就過去了。”(金色紀念碑)。

到了元代,五洲山石窟的寺院依然存在。

到了明朝,大同的雲岡又被廢棄了。雲岡的名稱始於明朝嘉靖年間。明末崇禎十七年(1644),李自成叛軍經過大同。國防部進駐張天霖後,清軍入關攻占大同,雲岡寺再次被搗毀化為灰燼。

清代,順治八年(1651)重修雲岡寺。現存的5號和6號洞穴的木檐和廟宇就是在這個時候重建的。1696年,康熙皇帝冬天回遊雲岡寺,題寫“莊嚴法”。雲岡石窟在清朝乾隆年間也進行了修繕。

近代1949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雲岡石窟主要洞窟及其前木結構(5、6、7號窟)保存完好。1952成立了專門的保護機構,石窟文物得到妥善保護並向公眾開放。

開發期

根據石窟的形制、雕刻內容和風格的發展,雲岡石窟的佛教藝術可分為三個階段:早期、中期和晚期。

早期石窟:今第16 ~ 20窟,又稱譚瑤第5窟。據《舒威史勞誌》(卷114)“太平之初,良師去世。曇曜用薩摩亞體系取而代之。當初,曇曜奉命在變法後的第二年從中山赴京。他在路上被發現,在禦馬前穿著黑曜石外套。當時人們認為馬認識好人,皇帝以恩師之禮侍奉他。曇曜白蒂,在首都賽武縣,鑿山石壁,開五個洞穴,雕刻佛像各壹個,高70英尺,第二次60英尺,這是世界上最高的。”本文所述的五大洞窟,即當時的著名僧人曇曜,選擇了鐘靈禹州山,開鑿了雄偉的譚瑤洞,揭開了雲岡石窟發掘的序幕。第16~20窟是譚瑤的五大窟,是皇帝的象征。平面呈馬蹄形,穹頂,外壁雕有千佛。主要雕像是三世佛,身材高大,圓臉,高鼻深目,直肩,表現出強烈,蓬勃和簡單的雕塑風格。其雕刻技藝繼承和發展了漢代的優秀傳統,吸收和融合了古印度犍陀羅和陀陀羅藝術的精華,創造了獨特的藝術風格。

中期石窟:是雲岡石窟的鼎盛時期,主要有1和2窟、5和6窟、7和8窟、9窟和10窟、11窟、12窟、13窟和未完成窟。這壹時期(471-494)是北魏遷都洛之前的孝道時期,是北魏最穩定、最繁榮的時期。雲岡石窟集中了全國各地的優秀人才,以國力為保障,雕刻出了更加繁榮精美的雲岡石窟造像。孝文帝遷都前,皇室經營的大型石窟已全部建成,歷時40余年。中期,窯洞平面多為方形或長方形,部分窯洞雕有中心塔,或有前後房。墻面布局分上下兩層,左右兩段。洞穴最多有平棋沈箱。造像題材的多樣性,凸顯了釋迦牟尼和彌勒的地位,釋迦牟尼和多寶兩尊佛受歡迎並排而坐,產生了護法、妓女、供養者的等級,佛自身的行、緣起、因緣和維摩詰的故事。佛像外形圓潤適中,特別是褒帶形式的佛像頗受歡迎,出現了許多新的題材和造像,以護法形象和各種裝飾為主。中期石窟也是壹個積極改革創新的時期,掀起了佛教石窟中國化的進程。這些因素綜合在壹起,就形成了所謂的恢弘太和風格。主要特點是漢化趨勢發展迅速,中國石窟藝術在這壹時期開始並完成,是雲岡石窟中期。其內容繁雜、雕刻藝術精湛的特點與早期石窟有很大不同,雕刻風格工整華麗,從窟形到雕刻內容和風格都帶有明顯的漢化特征。

石窟晚期:北魏遷都洛陽(494年)後,雲岡石窟的大規模發掘雖已停止,但雕窟造像之風卻在中下層流傳開來。親戚、中下層官員和彜族人民充分利用平城的老技藝,在雲岡挖掘了大量中小型洞穴。這種小洞穴和壁龕的雕刻壹直持續到孝明鄭光五年(524),平城仍然是北方的首都。此時洞穴較少,中小型洞穴自東向西布滿懸崖峭壁。主要分布在20號洞以西,包括4號洞、14號洞、15號洞和11號洞,中小型洞約200個。大多數洞穴以單洞的形式出現,不再分組。造像題材多為上面釋迦牟尼或彌勒佛,下面釋迦牟尼。佛菩薩的身材瘦弱,脖子長,肩膀窄。這種造像是北魏後期“漢化”改革後出現的壹種清新淡雅的“秀骨清象”藝術形象,成為北魏後期佛教造像的顯著特征。這種特征和風格也表現在龍門石窟的北魏窟中,對中國石窟寺藝術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雲岡石窟分窟介紹

第壹、二窟為雙窟,位於雲岡石窟東端。兩層方塔雕於洞中央,後墻如彌勒佛屹立。四壁佛像大多風化剝蝕,南壁洞門兩側雕有維摩、文殊,東壁下部佛像本生故事浮雕保存完好。第二窟中央有方形三層塔柱,每層四面雕有三座亭子,洞內壁雕有五座小塔,是研究北魏建築的影像資料。

第三個石窟是雲岡最大的石窟,其前面有壹堵高約25米的斷壁,被稱為曇曜翻譯塔。石窟分為前室和後室,前室上部中間雕有壹彌勒佛石窟,左右各雕有壹對三層方塔。後室南西側雕有三尊造像,外形渾圓,肌肉豐滿,花冠精細,服裝線條流暢。坐在這尊雕像上的佛的高度約為10米,兩個菩薩的高度各為6.2米。從這三尊雕像的風格和雕刻工藝來看,可能是初唐時期(公元7世紀)雕刻的。

第四窟,洞中央雕有長方形立柱,南北兩側各雕有六尊佛像,東西兩側各雕有三尊佛像。南壁洞門上方有北魏(公元520-525年)鄭光年表銘文,為雲岡石窟最新銘文。

第五窟,位於雲岡石窟中部,與第六窟為壹組雙窟。洞穴分為前室和後室,

後室北壁主像為三佛,中央坐像高17米,為雲岡石窟最大佛像。洞壁上滿是雕刻的壁龕和佛像。牌坊兩側雕有兩尊坐在菩提樹頂上的佛像,浮雕,線條優美飛翔。兩窟前有五座四層樓閣,現存建築為清初順治八年(公元1651)重修。第六窟,窟平面近方形,中央為連接窟頂的兩層方形塔柱,高約15米。塔柱下方是壹個大龕,南面雕有壹尊佛像,西面雕有壹尊佛像,北面雕有壹尊應多寶坐像,東面雕有壹尊彌勒佛像。在寶塔的兩側、洞的東、南、西四壁和敞開的窗戶兩側,雕刻了33幅描繪釋迦牟尼從出生到覺悟的佛教故事的浮雕。這個洞穴是雲岡石窟中最具代表性的壹個,其規模宏偉,雕刻豐富,技術精湛。

第七洞,洞前有三層木檐,洞內分為兩個房間。後室主墻的上層雕刻著坐在獅子座上的菩薩。東、西、南三面墻壁上均有佛龕雕象,南壁拱門上的六位供養菩薩,美輪美奐,栩栩如生。洞頂的浮雕在天空中飛舞,活潑生動,各以蓮花為中心,盤旋起舞,舞姿動人。

第八窟,兩側有鴿子羅田騎孔雀五頭六臂,東側有羅田騎牛三頭八臂,這在雲岡極為罕見。

第九窟分為兩個房間,前門牌坊八角形,房間墻壁上刻有佛龕、樂師、舞妓,栩栩如生,動感十足。

與第9號洞穴同時發掘的第10號洞穴分為兩個房間。前室有飛,姿態優美,比例協調。在敞開的窗戶的上部,石雕的構圖復雜,精美,引人註目。

第十壹窟,有壹方塔直達洞頂,四面雕有佛像。正面,佛像保存完好。洞穴周圍墻壁上的壁龕裏都是雕像和小佛像。

在第12窟中,主壁上端雕刻著壹個藝伎,手持弦樂器和打擊樂器,神態各異,形象生動。他們手中的古典樂器,如長笛和鋼琴,非常珍貴,是研究中國音樂的重要資料。

第13窟,窟中央有彌勒佛像,高12余米。左臂和腿之間雕有壹個執臂人的雕像,這在雲岡石窟中是唯壹的例子。南大門拱門上部的七佛雕像雕刻精美,典雅大方。

第14窟,造像多樣,西墻上部有方形佛柱,東側有部分殘存造像。

在第15窟中,有壹萬多尊雕刻的小佛像,被稱為萬佛洞。

第16窟,第16窟至第20窟,是雲岡石窟最早開放的五個洞窟。

被稱為“譚瑤五大洞穴”十六個洞穴是扁平的橢圓形。主像中間釋迦牟尼像高13.5米,立於蓮花座上,四周墻壁上雕有千佛殿。第17窟,主像為三世佛,中間為彌勒佛坐像,高15.6米。東西墻上有龕,東面有坐像,西面有立像。明窗東側的北魏太和十三年(公元489年)佛龕是後來雕刻的。

第18窟中性像高達15米,右臂外露,身披千佛袍,細膩傳神,感人至深。

第19窟主像為三世像,窟內釋迦牟尼坐像高16.8米,為雲岡石窟第二大像。洞外鑿出兩個耳洞,各雕壹尊8米坐像。

第20窟,窟前,約遼代前崩塌,塑像全敞。雕像是中間的釋迦牟尼坐像,高13.7米。這尊佛像面部豐滿,肩部寬闊,造型雄偉,精神渾厚,是雲岡石窟雕刻藝術的傑作。

雲岡石窟的影響

雲岡石窟造像雄偉壯觀,內容豐富。它是公元5世紀中國石雕藝術之冠,被譽為中國古代雕刻藝術的寶庫。按發掘時間可分為早、中、晚三個時期,不同時期的石窟雕塑風格也各有特點。早期的“譚瑤洞”雄偉壯觀,有著濃郁淳樸的西部氣息。中期,石窟以精美的雕刻和華麗的裝飾而聞名,呈現出北魏復雜瑰麗的藝術風格。後期石窟規模雖小,但人物纖細俊秀,比例適中,是中國北方石窟藝術的典範,也是“骨瘦如柴,像清如畫”的起源。此外,石窟中留下的音樂、舞蹈、雜技雕塑也是當時佛教思想流行的體現,是北魏社會生活的反映。

雲岡石窟生動地記錄了印度和中亞佛教藝術向中國佛教藝術發展的歷史軌跡,反映了中國佛教造像逐漸世俗化和民族化的過程。多種佛教藝術雕塑風格在雲岡石窟中實現了前所未有的融合。

雲岡石窟是石窟藝術“中國化”的開端,雲岡中期石窟中出現的中國宮建築風格雕刻,以及在此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中國式佛龕,在後世的石窟寺建設中被廣泛采用。雲岡晚期石窟的布局和裝飾,表現出濃郁的中國建築和裝飾風格,反映了佛教藝術“中國化”的深化。

  • 上一篇:黃巖吾悅廣場夜市在哪?
  • 下一篇:從動物園坐車怎麽到太原治療白斑的地方有公交車嗎?時間長嗎?要怎麽做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