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冠,皇帝戴的扁冠、九龍冠、後妃戴的鳳冠、少年時王侯或顯赫人物戴的紫金冠;帽子,有軟硬之分,也有寒酸卑微之分。有皇帝戴的帝王帽,也有窮人戴的氈帽。有官僚戴的紗帽(包括忠紗、奸紗、圓紗、相紗),也有韃靼帽、侯帽、僧帽、皂帽、羅帽。羅帽為院中武士(仆役)及武將所戴,分軟羅帽和帶絨球的硬羅帽。太監帽被稱為太監帽,李悝jy和朱光祖在吳醜時戴的蟋蟀帽。
頭盔有元帥戴的帥盔、趙雲戴的將軍盔、馬超戴的倒纓盔、項羽戴的霸王盔、高寵戴的圍巾盔、典韋戴的虎盔、孫悟空戴的鉆石盔、胡三娘戴的蝴蝶盔、獻給鐘君的鐘君盔、山王戴的草王盔。
毛巾多為休閑帽,如陳伯宇戴的W巾,趙高戴的寫真巾,梁山伯、祝英臺戴的文生巾,金道、陳宮戴的高方巾,徐賢戴的徐賢專用巾,林沖戴的將軍巾。官場上能用的只有關羽戴的大師巾,黃忠、竇爾敦、史文恭系的毛巾。
除了以上四種,還有觀音菩薩佩戴的觀音兜、佩戴的九龍箍、佩戴的月牙箍、佩戴的堆子頭、喬玄佩戴的項貂、佩戴的金大燈、劉啟佩戴的金貂、佩戴的淺砂鍋、醜女佩戴的七彩丹箍、虞姬佩戴的漁夫帽。此外,根據人物和劇情的需要,皇冠、帽子、頭盔巾上還可以添加壹些配件。比如外國人可以加雉尾,有的可以加絲帶、絲條、面牌、鈸、鏟。
早些年,多由各種劇團制作。這些頭盔是由設計師和演員創造的,以突出人物和表演。其中大部分是由紙板制成的,塗有顏料,並用絲綢切刀和綠點等技術進行裝飾。
說到頭盔頭的制作,我不得不提到張連成先生。
張連成(1919-1989)是北京南苑人。14歲入京金華頭盔店,師從何(1875-1956)先生。老先生去世後,張連成先後赴沈陽津滬等地學習盔頭制作技藝。他的作品是南北結合的,是40年代末到60年代中期北京頭盔制造業的佼佼者。他不僅為當時的著名演員制作了壹些常用頭盔,還為梅蘭芳、、馬、譚、李等著名演員創作的新戲劇角色制作了新頭盔。
張悅蘭,1943,北京人。高中畢業後,她到“北京頭盔頭戲生產合作社”工作,在父親張連成的指導下學習,後來調到技術部當技術員。除了開發新的頭盔頭,她還參與繪制了數百幅頭盔頭效果圖,為歌劇頭盔頭的制作留下了珍貴的資料。後來她又開發了京劇臉譜的小盔頭,包括:大口子、師傅盔、國王盔、賊盔、倒纓盔、文陽帽、紮毛巾等。她把盔頭做成半立體的樣式,使這項技術更加貼近人們的日常生活,成為壹種便攜的旅遊產品,進壹步推進了盔頭制作技術。
京劇盔頭的制作借鑒和吸收了中國傳統的繪畫、雕塑、書法、刺繡等藝術,使作品豐富多彩,栩栩如生,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隨著中國傳統戲曲的緩慢發展,頭盔道具的需求也隨之減少。由於做工復雜,制作周期長,制作成本高,經常入不敷出。因此,保護這門瀕危藝術迫在眉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