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來到了隋朝,人們開始私下造幣,造出來的幣遠遠低於原來的。全國各地的硬幣大小重量都不壹樣,所以不同的硬幣不能再用。到了唐代,原幣正式停止流通,發行了直徑2.2厘米-2.6厘米、重4.5克-5克的“開元鮑彤”。這時硬幣的形態開始走向符號化和抽象化。
此外,許多人認為開元鮑彤是代表年數。因為唐玄宗有開元國號,這種說法是非常錯誤的。開元鮑彤是初唐時造的,這個詞是歐陽詢提出來的。歐陽詢來自初唐,但玄宗出生在盛唐。他們兩人的年齡相差壹百歲,所以開元鮑彤不可能是代表年號。
從那以後,開元鮑彤在唐朝統治的所有地方都被使用。後來唐朝在公元907年滅亡。唐朝滅亡後,人們使用的錢幣仍然是開元鮑彤,但此時各地制作的開元鮑彤是不同的。開元鮑彤在宋代仍在使用和制造,清代在兩廣地區也廣泛使用。直到民國時期,開元鮑彤才慢慢退出歷史舞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