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古玩市場 - 修武縣的文化藝術

修武縣的文化藝術

1、懷梆

光緒九年(1883年)冬,孟縣懷梆藝人牛三堂因生活所迫,到修武縣山區大東村落戶,即在村上傳授技藝。光緒十九年(1893年),該村張春來組織起有40余人參加的大東村戲班,很快懷梆風靡全縣。至民國時期,懷梆最為著名的演員是崔福令(外號“拐來孩”),他嗓音優美,身架利落,扮相俊俏,聞名遠近數縣。崔福令下臺拄雙拐,上臺不拄拐,拿手戲為《桃花庵》中飾陳妙常,《刀劈楊凡》中飾樊梨花。

2、京劇

光緒十五年(1889年),修武城內南門富家子弟李堯組織起京劇班,收納數名貧困幼童學戲,數年後名聲大振。民國13年(1924年),由郭相五等京劇愛好者發起,組成了“樂天社”京劇班。他們自籌經費,自購行頭,免費為群眾演出,有《九江口》、《四郎探母》、《狀元譜》、《女起解》等傳統劇目。民國27年(1938年),日軍侵占修武縣城,“樂天社”自行解散。

3、二夾弦

民國9年(1920年)冬,原武縣二夾弦藝人葛玉堂因生活所迫來修武傳藝,南關村周文德等人均向葛拜師學藝,演出《小姑賢》、《三疑計》等傳統劇目。

4、豫劇

民國35年(1946年)有壹“血花劇團”在修武演出豫劇,曾風靡壹時。1950年,北門村侯同勛春節時組織村內戲劇愛好者演出折子戲《斷橋》、《劈山救母》、《卷席筒》等劇目,在當地大受歡迎。因豫劇充滿地方特色,念白好學,韻調易唱,故至今仍十分風行。

5、上黨梆子

1954年,鬥水村戲曲愛好者郭麥旺等人組織起有30余人參加的上黨梆子戲班,逢年過節演出《五鳳樓》、《雁門關》、《海桃關》等劇目。文革期間,戲班解散。 修武縣民間藝術歷史悠久,種類繁多,流傳下來的民間藝術有十多種,主要有:

1、花船,也稱旱船。三個人物分坐(實為站立)在插滿花的布制船上,由老公和丫環持槳劃船,皆著戲劇古裝,表演時三船穿梭跑動,停時只搖槳,開始唱詞,並有樂隊伴奏。

2、獅子:用麻和布制作成獅皮,兩人駕馭,壹人撐頭,壹人作身和尾,表演時可登山(上桌子),可直立,也可滾球和舞蹈,由訓獅人指揮。

3、老虎:和“獅子”類似。

4、高蹺:為傳統節目。表演者雙腳綁在兩各50厘米高的木棒上,以代替雙腳行走、跳躍,有古裝,也有時裝,撲蝶節目最為精彩。

5、腰鼓:為建國後新興的文藝節目。表演者於腰際背壹長圓形紅鼓,雙手持木棰擊鼓,發出不同節奏,全隊由拍鑔者壹人指揮隊形和鼓點變換。為增加氣勢,另有大鼓重擊。

6、秧歌:為革命根據地的傳統文藝節目,人數不限,表演者按樂器節奏扭動,時而變化隊形。

7、推花車:也叫小火車,建國初最為盛行。壹俊婦坐(實為立)在壹方形花車內,車後有兩扶手,壹老翁手握扶手作推車狀,車兩邊少男少女各壹人,手搖扇子扭動,壹小醜擔壹軟質杠子扭在車前,樂器伴奏,表演者扭動數圈後停在原地扭唱,唱腔為民間小調。

8、背妝:壹個大人身上背壹鐵架,架上立壹兒童,上下固定為壹體,稱為“壹妝”,表演者可據故事人物多少,決定妝數多少(壹般不超過八妝)。妝上兒童扮作故事人物在上表演,背妝人在下走場套花,有樂隊伴奏,只行走,不演唱。

9、張公背張婆:由壹人上身扮張婆,下身扮張公,另做壹張公假頭和雙肩,置張婆身前作背狀,再做壹張婆假下身,於張公身後,使其***成壹體。無唱,只需樂器伴奏,表演者按節奏扭動,作些嬉戲動作,別有風趣。

10、騎毛驢:表演者足踩高蹺,用紙或布做壹毛驢,固定在表演者身上,按樂器節奏跑動舞蹈。

11、霸王鞭:表演者人手壹鞭,上系銅鈴和花,諧和鼓點節奏擊臂、腰、腿、腳等處,或與別人互擊,使其發出有節奏的聲響。人數不限,有歌有舞。 1、武王伐紂途經“寧邑”修兵練武,“修武”從此誕生。公元前1046年正月,周武王姬發興兵伐紂,從陜西東進渡孟津會合八百諸侯後,大軍向商都朝歌壹路猛進,到達寧邑後天降大雨,三日不止,經姜子牙問蔔後,乃勒兵於寧,修整武器,休養軍隊,遂將寧邑改名為“修武”。從此,修武不但獲得了沿用三千多年的縣名,還誕生了壹大批與武王伐紂相關的村名、地名。武王大軍將修武作為伐紂之戰的最後出發地和後勤基地,從修武出發後在修武之東二十公裏處的壹個小山包舉行了最後的“會盟”儀式,宣布了“戰場紀律”,宰牲宣誓,然後才揭開了牧野之戰的序幕,奪取了朝歌,推翻了殷商王朝。武王最後壹次會盟的小山包後來被改名為“同盟山”,當時也在修武境內(現屬獲嘉縣)。

2、魏曹丕逼漢“禪位”,漢獻帝貶居修武。延康元年十月,魏王曹丕逼迫漢獻帝劉協“禪位”於魏。劉協被封山陽公,居修武縣濁鹿城***14年,死後葬於古漢山下,墓冢稱“禪陵”。

3、“竹林七賢”隱居修武。魏正始至景元年間(約公元241—262年),魏著名文學家嵇康、詩人阮籍,因不滿當時的黑暗政治與禮教束縛,隱居於修武縣的雲臺山百家巖壹帶,達20年之久,以縱酒佯狂的消極方式表示反抗,與當時的名士阮鹹、山濤、向秀、王戎、劉伶常遊會於百家巖竹林之中,飲酒賦詩,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竹林七賢”。

4、劉阿知率族東渡,日本三姓源修武。漢獻帝劉協死後,其後代壹直居於修武。西晉王朝統治之時,劉協玄孫劉阿知恐為當朝所害,遂率其家族東渡日本避難。上岸後,他們最初居住在今日本的奈良縣,後遷至岡山縣。他們同當地人壹同披荊斬棘,創家立業,贏得人們的尊敬,此後,這支家族就在日本生息繁衍。在今日奈良縣的檜前村和岡山縣倉敷市妙見山,仍有“阿知宮”,它們如今成為當地的神社。在此後的歲月裏,這支遷居於異邦的劉氏後裔,為創建和保衛日本民族做出過傑出貢獻。日本古代壹般民眾是沒有姓的,只有上層貴族、大官和有大功績者才有姓氏。在日本落根的這支中國劉氏後裔,因對日本人民有突出貢獻,先後都得到了封姓。如今日本姓氏為“阪上”、“大藏”、“原田”的,均為劉氏後裔。

5、孫思邈雲臺采藥,“藥王洞”千古留芳。唐貞觀二十九年(公元658年),偉大的醫學家、藥物學家、“藥王”孫思邈從京都長安來到修武,在雲臺山區采藥煉丹,為民醫病。他住在被今人呼之為“藥王洞”的壹個大型山洞內,壹住就是八年。他壹方面采藥醫病,壹方面收集民間秘方驗方,撰寫《千金方》巨著,流下了許多動人的故事與傳說。在他居住過的“藥王洞”內,修武人民刻制了他的石雕塑像,樹起了石碑,以誌紀念。 1、李固龍山文化遺址東西長約600米,南北寬約400米,文化層厚3—4米。由於歷史原因,壹條南北大道將遺址分成東、西兩塊,東、西、南三面形成2—3米高的斷崖,大量的遺跡、遺物暴露在外。經常看到的有石刀、石鏟、石斧、石鏃,大量的陶片標本和漢代的空心磚,以及少量的骨器和陶文符號。根據出土的器物和地層關系來分析,此遺址經歷了新石器時期龍山文化、商、周、春秋、戰國和漢代等歷史時代。

2、當陽峪瓷窯遺址位於西村鄉當陽峪村,東西長約2000米,南北寬約1000米。當陽峪瓷窯是宋代北方壹處重要的制瓷生產場地,規模可觀,工藝精湛,產品豐富,種類齊全,尤以剔花瓷和刻花填彩著稱,故宮博物院、上海博物館、河南省博物館、以及英國、日本等著名博物館都有不少藏品。

3、運糧河流經修武的運糧河是隋朝開鑿的京杭大運河永濟渠的壹條重要分支。歷史上有豫河、小丹河等不同的稱謂,因其下遊入衛河直達天津,且以漕運為主,故最終得名為運糧河。道光年間,運糧河在修武境內全長62裏,過水量4立方米/秒。建國以後的1953年,新鄉專區曾在修武成立運河管理局,負責博愛、武陟、修武、獲嘉4縣的運河治理與灌溉農田工作。據資料記載,當時4個縣***可灌溉農田4萬畝,其中修武可灌溉農田2萬畝。運糧河還具有排泄洪水功能,最大過水斷面可達30立方米/秒。1959年冬,修武縣開始實施引黃工程和開發治理大沙河工程,使具有千年歷史的運糧河失去灌溉與排洪能力。修武縣委、縣政府對運糧河道進行整修拓寬,並在沿岸建起了濱河公園,成為人們休閑娛樂的好去處。 1、商冢

商冢位於修武縣城東城關鎮秦廠村東部,雲臺大道的東側。據道光十九年《修武縣誌》記載:“商冢在縣東二裏,武王伐商,其子孫有來歸而死者,葬於此”。據近代考證,所謂“其子孫來歸而死者”,就是跟隨武王伐紂作戰中負傷犧牲的周軍將士,他們在牧野之戰中戰死後,被運至“大後方”修武集中埋葬,牧野之戰中受傷犧牲的周軍將士也被運回修武搶救,其犧牲將士就埋在修武,成為壹個壹個百余畝大的墓冢。又因此冢成於商末,所以叫“商冢”。當地群眾相傳,黃飛虎所騎五色神牛埋於此,所以又稱“牛王冢”。可以說是周初建立的中國歷史上第壹個國家烈士陵園。該冢原有面積壹百余畝,現存面積東西長約290米,南北寬約110米,封土最高處約7米。

2、漢獻帝陵

漢獻帝陵位於修武縣七賢鎮(原方莊鎮)古漢村南。現存陵墓為半圓形,高約7米,周長250余米。漢獻帝劉協(181—234年),東漢末帝。延康元年(220年),曹丕代漢稱帝,劉協被廢,封為山陽公,居於濁鹿城(今修武縣李固村南)。漢獻帝在濁鹿城生活了十四年,經常攜夫人到百家巖遊樂避暑,並走鄉串村為民醫疾治病,因此,在當地留下了許多動人的傳說和可憑吊的遺跡。古漢村、古漢山即由漢獻帝禪陵的所在而得名。

3、韓愈墓

韓愈墓位於修武縣方莊村西之韓坡,是唐代偉大的文學家韓愈的墓地。韓愈乃修武人氏,其上六代已從常山遷來修武,至韓愈時已七代了。韓愈死後葬此,墓高八尺,墓前豎有丈二高碑曰:“韓文公之墓”。墓道旁原有石人、石馬、石獸等八對。

4、韓昶冢

韓昶冢位於修武縣前雁門村北,高3米多,周長50多米,乃唐代大文學家韓愈長子韓昶之墓。

5、金代雜劇磚雕墓

金代雜劇磚雕墓位於郇封鎮大位村。墓葬坐北面南,全用小磚砌成仿木結構。由墓道、墓門、甬道和墓室四部分組成。墓室的西北壁、北壁、東北壁鑲嵌十四塊磚雕。磚雕分男、女侍和雜劇兩大類。雜劇磚雕為“吹笛童子”、“拍板童子”、“傘舞童子”、“拍鼓童子”、“拱手者”、“持物者”、“吹口哨者”、“戴卷襆者”、“搖手鼓者”等形象。

  • 上一篇:如何保存以前的人民幣硬幣?
  • 下一篇:關於墨客寫的丁香花的詩句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