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師椅是什麽樣子的?太師椅這個詞為什麽這麽吸引人?什麽樣的椅子可以稱之為太師椅?
清代舊紅木太師椅
先分析壹下單詞構成,太師椅,這是個復合詞,太師椅+椅子=太師椅。
太師是中國古代官階的名稱;椅子,家具坐的壹種形式,以官職命名,這在中國家具史上是絕無僅有的。
宋、清、明三代太師椅比較
“椅”這個名稱最早出現在唐朝。魏晉以前,古人都是席地而坐,沒有高座。隋唐家具改革後,高型家具成為宋代家具的主流,出現了造型新穎的扶手椅和頂椅。
太師椅的原型是宋代的頂椅,頂椅是由交易所發展而來的。十字床是古代的胡床。胡的床是壹個沒有靠背的簡易座椅。當人們在它的座椅抽屜上加壹個靠背,它就變成了壹把可以靠著坐的椅子。因為這把椅子的四條腿成對相交,所以得名“頂椅”。
猩紅色油漆塗金萬字紋榜首。
關於宋代太師椅的起源,還有壹個有趣的故事。據張《桂二集》記載:“今校椅,古胡床,唯拙,皆侍從用之。”因為秦世元屠戮民族禁忌,他向後倒,摔成了壹條毛巾。袁奉承時勢,先做了40柄荷葉,擡到國家忌諱的地方,工匠們瞬間就加好了。它被所有的服務員使用。外號太像老師了。"
也就是說,在南宋初年,靜音吳元看到秦檜摘下頭巾坐在椅子上。為了奉承他,他在椅環上加了壹個荷葉狀的蝴蝶結,所以他稱之為“太師椅”,因為這把椅子是秦檜坐過的。
除了解釋太師椅名字的由來,我們可以清楚的知道當時的太師椅是頂上有荷葉的椅子。這種頭枕類似於我們現在坐車時使用的U型枕和靠近頸部的靠墊,可以舒適地支撐頭部和頸部。
第二種說法是太師椅由“聞仲椅”演變而來。“聞太師”指的是明代才子文徵明,“聞太師椅”是他慣常坐的首位。他死後,這把椅子屬於的曾孫文所有。文曾入閣為大臣,是崇禎朝的壹個姓。因為“太師”和“太師”諧音,而文住的是太師官邸,所以這種椅子就叫“太師椅”。
到了明代,“太師椅”這個名稱已經流行起來,但不再是宋代荷葉紋的頂椅,而是圈椅。
圓背扶手椅來源於靠背的形狀像壹個圓,所以被稱為“像壹個箍”。“箍”這個詞的原意是柳條或竹子制成的大圓筐。圈椅成型,椅背和扶手滑下順暢。坐在上面,不僅支撐著手肘,還支撐著胳膊下面的壹只胳膊。
圓背椅是利用椅子腰部的舒適性而特別設計的。背板微微後傾,座面寬大,坐上去很舒服。因此在當時贏得了人們的喜愛,取代了其前身的圈椅,成為備受推崇的“太師椅”。
清初的老紅木圈椅
清初的老紅木圈椅
不了解中國家具歷史的人,特別容易混淆頂椅和圈椅產生的歷史時間早晚。因為正常人的思維,總認為頂椅可以折疊,方便攜帶和使用,應該是圈椅產生後的升級版。
其實椅子的交接比圈椅早很多,兩者的區別就是後半段的區別。由此我們大概可以推斷,在明代,受頂椅的啟發,人們制作了圈椅,並將圈椅稱為太師椅。
清初如意紋紅橡木圈椅
自清代以來,“太師椅”這壹名稱被廣泛使用,但這壹時期的太師椅與以前完全不同。變成了尺寸大、重量重、裝飾重、有屏背的椅子。
太師椅的椅背壹般是三段裝飾,也有四段甚至五段的。三段最為典型,最為和諧。多樣化的雕刻和裝飾風格凸顯了主人的身份和地位,也是高貴典雅的象征,常用於廳堂正中或較為莊重的場合。
清代櫸木太師椅
直覺上,太師椅已經遠離舒適,走向尊嚴,但也趨於健康。這三個直角形狀是“規則的”。坐著的時候,背部挺直,腰椎間盤和背部肌肉受力減少,可以避免背部肌肉過度緊張,有益健康。
而且這種椅子喜歡采用獅子題材的圖案,其中“大獅子”與“太師”諧音,“小獅子”與“少師”諧音,因此獅子圖案成為升官、封爵的吉祥象征,受到封建文人的歡迎。
清代博古紋太師椅
清代博古紋太師椅細節
到了清末,太師椅的制作越來越復雜,單純追求“新奇”和重裝飾,呈現出笨重繁瑣的風格。雖然在造型技術上有所進步,但從家具本身造型藝術的發展規律來看,卻有壹種沒落感。
縱觀“太師椅”從宋代到清代的發展,我們可以發現:太師椅並不是壹把有固定形狀和痕跡可循的椅子,而是當代椅子家具中的佼佼者。那我們就要問了,歷史上那麽多椅子,為什麽會這樣?
我們還得回到“太師”這個詞。
太師是中國古代的壹個官名,歷史上曾多次廢止和重置,但在長期的歷史階段,太師只是壹個名義上的職位,或者只是壹個稱呼。
不過壹個姓氏有壹個特點,都是以禮儀之名封侯。也就是說官位在最後,沒辦法升職。但是皇帝還是要獎賞妳。我該怎麽辦?那就做個姓氏吧。
可以說,姓氏代表著壹種地位和榮耀。這樣我們就很容易理解為什麽歷史上這種事情總是在變。
清代舊紅木太師椅
清初的壽字紋太師椅
《中國家具史》壹張清代舊紅木太師椅,有壹定時期的流行家具和喜好。當時人們在心目中稱之為高官顯貴的椅子,或者他們認為可以代表類似太師椅地位的椅子。
所以太師椅更多的是對人的尊嚴和地位的壹種想象,也象征著坐在太師椅上的人是尊貴的,是受尊重的。這是中國古代文人和普通百姓的美好願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