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群臣奏對的時候,光緒帝不能說任何話,只有在慈禧示意皇帝可以作答的時候,光緒帝才能勉強點頭應答幾句,但也絕不敢提半點意見。從此以後,光緒帝成為了真正的傀儡皇帝,囚徒天子。每次退朝之後,光緒帝就會被帶到瀛臺,囚禁在這座“水牢”當中,在侍衛的貼身監視下過著萬般無奈的囚徒生活。
慈禧在選擇囚禁光緒帝的地點上,其實是很有顧慮的,因為清朝歷史上還沒有過專門為皇帝安排軟禁的地方。雖然曾經有過“冷宮”,但那是專門關禁嬪妃和皇子的地方,而光緒帝是在位的壹國皇帝,慈禧既要選擇壹個與他身份相符,又要能限制他人身自由的地方。於是,位於西苑南海中的瀛臺便成為了這個理想之地。
瀛臺又稱為南臺,始建於明朝。清朝順治、康熙年間曾兩次修建,是帝王、後妃的聽政、避暑和居住地。因其四面臨水,襯以亭臺樓閣,像座海中仙島,故名瀛臺。從清朝順治、康熙帝起,各朝清帝均喜居住於此。
瀛臺湖光山色,風景秀麗,亭臺樓閣的琉璃瓦掩映在碧樹濃蔭之中,會讓人有恍若置身於蓬萊仙境的感覺。每年皇帝祭社稷壇,禮成後都要到瀛臺這裏更衣;上元佳節皇族也會到瀛臺來觀賞煙火;康熙帝和乾隆帝也都先後在此聽證,賜宴。
光緒帝被幽禁的歲月是淒涼,無聊的,在戊戌政變失敗後,慈禧把曾經侍奉過光緒帝的貼身太監們全部處死或發落從軍,讓總管太監李蓮英親自挑選了20名太監來侍奉光緒帝,說是聽從光緒帝的差遣,其實就在監視著光緒帝的壹舉壹動,以便回報給慈禧太後。後來為了更加便於看管,慈禧還下令拆除了瀛臺與岸上唯壹連通的板橋,只有在每天清晨皇帝被拉去陪慈禧上朝的時候才會重新搭上。
據記載,某年的冬天,北京天氣出奇的寒冷,南海水面結了冰,壹天,光緒帝微服出行,可是沒走多遠,便被崔玉貴等太監發現,趕緊把皇帝扯拉回殿。慈禧太後知道後,命人把水面的冰鑿開,以防光緒帝借水面結冰的機會逃走,並且將陪同光緒帝南海遊行的六名太監立斃杖下。此後,為了防止光緒帝的逃跑,瀛臺岸邊每日都不厭其煩的鑿著冰。
涵元殿的窗戶紙破了,也沒有人給補壹補,光緒帝在寒風中凍的渾身發抖,他找來內務府的大臣,大臣見狀趕緊謝罪,理科派人裱糊好了窗戶。慈禧知道此事後,第二天召集內務府大臣進行賞賜,所有大臣都有荷包,那位辦了事的大臣也高高興興的來領賞,可是慈禧卻賞賜他壹只小狗,這個被羞辱的大臣還得向小狗叩謝聖恩。
從此,內務府再沒人敢關心皇帝的生活。可憐的光緒帝不僅被剝奪了政治權利,也完全失去了人身自由,他自己稱自己連漢獻帝都不如。
瀛臺的生活是乏味的,每天散朝以後,光緒帝會回到瀛臺的屋子裏呆著,他每天只有吃飯、讀書、睡覺。無聊的時候就拿紙畫上烏龜,在烏龜的背上寫上袁世凱的名字,然後把紙粘貼在涵元殿的墻上,當做射擊的靶子,用竹簽向其射擊,不壹會紙就被射成了篩子狀,光緒在取下來撕成碎片,拋灑在空中。在此後十多年的囚禁日子裏,光緒帝始終詛咒著因出賣維新黨而獲得重用的袁世凱。
在沒有禮儀活動需要他充門面的時候,光緒帝就在涵元殿讀書。在被幽禁的十年間他閱讀了大量的書籍,來打發這漫長的時光。在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慈禧太後召清政府駐法、美等公使裕庚的女兒德齡入宮,德齡除了做慈禧身邊的女官,還負責每天教光緒壹個小時的英文,有時候德齡還會教光緒帝兩人壹起跳上壹段西洋的舞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