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思樹位於銅陵鳳凰山南麓的相思河畔。它幸存於明末清初。這是壹棵奇特的楓樹。原來是兩棵樹,分別種在河的東西兩岸。兩根樹幹在江面上連在壹起,樹徑3米多,高約25米。這棵古樹枝葉繁茂,像壹頂綠色的華蓋遮住了河水。這條河因其樹木而得名“相思河”。遠遠望去相思樹,不同的植物合力“連枝”,像壹對戀人相互擁抱,深情款款;細看相思樹,樹影倒映在清溪裏,就像鴛鴦戲水,也給人壹種愛情堅定的錯覺。相傳河東的馮公子和河西的姚小姐從小壹起讀書,是青梅竹馬。後來由於馮家的衰落,馮公子雖然學識淵博,文筆也不錯,去了北京參加考試,卻沒有什麽銀兩獻給考官參加考試。馮公子因為這條泥濘的世俗之路變得抑郁,帶病回鄉,途中病情驟增,慘死路邊。姚小姐聽到噩耗十分震驚,帶著丫環來參加葬禮。看到鳳凰慘死,她傷心欲絕,死在鳳凰身邊。這時侍女見小姐已經死了,立刻將她殺死在路邊的石頭上。由於封建宗族規矩,未婚的馮公子和姚小姐葬在相思河兩岸的棺材裏,丫鬟也葬在姚小姐墳邊的另壹個棺材裏。經年累月,在這條小河的兩岸,長出了壹棵楓樹,它逐漸傾斜在河中央,長成壹個整體,成為了今天的“洋槐”。少女的墓地裏還長了壹棵樹,叫做“少女樹”。後來銅陵的壹個作者專門根據這個素材創作了壹個電視劇本《相思樹的傳說》,搬上了銀幕。在歷史變遷的過程中,當地人壹直將相思視為愛情和婚姻的象征,小心翼翼地保護著。許多年輕人以樹木為背景拍照,誓言白頭偕老。
這些只是這個愛情故事的簡單版本。其實關於相思還有更詳細更浪漫的故事。
很久以前,有壹對年輕的男女,他們非常相愛。男人英俊、善良、勤勞、勇敢,女人美麗、溫柔。他們彼此深愛著對方,他們經常依靠彼此來編織未來的夢想...他們萬萬沒想到,他們的婚姻被四面八方堵死,女方從此活在淚水中,男方在無奈的無邊愛情中掙紮。壹個白發蒼蒼的老太太,在壹個看不見手指的夜晚飄了進來,對這對戀人說:“遠處的遲古拉山上有壹株長壽的靈芝,叫希望如意芝。如果妳能得到這支的壹半,妳們將永遠幸福地生活在壹起。”
為了愛情,為了和他愛的人生活在壹起,男人決定無論路途有多遠,有多艱辛,都要找到這顆萬年靈芝。在壹個沒有星星和月亮的夜晚,這個人決定上路了。壹個女人含淚送走了她心愛的男人。“別哭,我會找到這靈芝,然後妳就是我真正的新娘。我會回來的,等我——我的愛。”男人哽咽著說。“我不哭,我在等妳回來。只是前面的路有多難走。妳應該照顧好自己。我等著妳回來做妳的新娘。”女人哭著哭著說不下去。虛弱的身體在夜空下顯得那麽無助。男人緊緊地擁抱著自己心愛的女人,親吻著她淚流滿面的臉龐,因為男人心裏知道,他再也不會回來了。如果他找不到這個靈芝,就意味著他再也見不到他心愛的女人了。這種草是否能找到,他不知道...四目相對,淚眼朦朧...
回家吧,回去的路太黑了。我不能忍受妳壹個人去。我很快就回來。男人含著淚壹步步走回來,踏上了旅途。夜空中留下的女人淒慘的哭聲,久久回蕩。女人站在那裏壹動不動,男人的影子漸漸消失在夜空中,但女人還是沒有離開。男人走後,女人每天在村口等他回來。她為他祝福和祈禱。女人知道男人愛他,他很快就會回來。年復壹年,日復壹日,春天來了又去,花開花落,男人卻再也沒有回來。
女人烏黑的頭發開始變得花白,美麗的臉龐開始變得憔悴,但是依然沒有男人的消息。女人決定不回家,在村口搭了個小屋。女人應該等他回到這裏,在他們分開的地方等他...
男人歷盡艱辛,走村串戶,翻山越嶺。冬天,雪凍住了前進的道路,男人們用手挖掘,繼續前進;夏天,烈日炎炎,他也忘了為了心中的愛情停下匆忙的腳步。這個人不停地走著,尋找著靈芝草。由於長期行走,他的鞋子破了,腳也潰爛了。無情的歲月在他滄桑的臉上刻下了壹道道溝壑。這個人不知道他已經走了五十年了。最後,他再也走不動了。在他快要倒下的那壹瞬間,他流下了絕望的淚水,就像深谷中的獅子,對著天空嚎叫,回蕩在山谷中,震撼著整個大地。突然,他面前的山頂上出現了壹個光環,他眼前壹亮。原來他找到了五十年的希望之草。他連滾帶爬地爬到山頂,終於得到了希望之草。突然,壹個聲音在他耳邊響起:“這草叫希望如意草。如果兩個相愛的人吃了它,他們會永遠幸福地生活在壹起,但這草沒有養育他的土壤,只能活三天。”如果妳心愛的人三天內沒有看到,草就會消失。"
“啊!三天!”這個人突然陷入了絕望的深淵,在希望、驚訝和絕望中哭泣...最後,他的癡情和執著感動了山神:“妳要想在三天之內送給妳愛的女人,就必須變成壹只鴿子,但如果沒有緣分,妳回到她身邊的那壹秒,她就會離開妳,如果有緣分,妳們就永遠幸福地生活在壹起。”男人興奮地說:“我願意。請快點把我變成壹只鴿子。我希望能早壹天見到我心愛的女人。”說完,這個人變成了壹只白鴿,嘴裏緊緊地銜著所謂的希望之草,急匆匆地飛回家去了...
而女人們還在村口等著,等著男人的歸來。她的眼淚不再流,但她的心沒有死。在她生命的最後壹刻,上帝被她的癡情和執著所感動,決定為她破例壹次:“妳用了壹生的時間來等待妳所等待的人。妳在生命的盡頭有什麽願望嗎?我可以滿足妳。”“他會回來的,只是在路上耽誤了行程,或者迷路了,找不到回家的路。讓我變成壹棵樹,永遠在這裏等他,為他遮風擋雨,遮風擋雨。他累了可以靠在我的樹幹上休息,冷了可以砍下我的樹枝取暖。”上帝滿足了女人的要求,女人擡頭看著遠方。她清楚地看到壹只鴿子,壹只白色的鴿子,匆忙地朝這個方向飛來,而就在這時,那個女人消失了...壹棵枝葉繁茂的樹出現了,但不同的是,每根樹枝上都有銀色的水珠。後來人們說那是女人的眼淚,害相思病的眼淚。
這個人變成了壹只鴿子,飛了兩天又飛回來了。當他飛到村莊時,他看到了他心愛的女人,但他比以前憔悴了許多。他努力想飛到那個女人身邊,但是越靠近,越看不清那個女人的臉。當他飛向那個女人時,那個女人不見了,但他面前是壹棵樹。水滴從這樹枝的葉子上落下來,就像春天綿綿的細雨。水滴打濕了雪白的鴿子,但鴿子還是不停地拼命尋找自己心愛的女人。眼看靈芝就要枯萎,鴿子已經沒有力氣了。他落在樹枝上,包圍了它。突然,他大叫壹聲。壹個猩紅色的東西從樹上掉下來,掉下來的地方長出壹棵小樹,鴿子永遠停在樹上,等著它。而他終於不知道,這棵樹就是他愛的女人。他在他愛的人的懷裏...這正好印證了壹個傳說,如果壹個人壹輩子都沒有等到他想等的人卻又不離不棄,他會化作壹棵樹,原地等待,只是等待,等待,等待壹個永遠不會到來的美麗而淒涼的夢和精神救贖。
碧兒玉成明天將寫詩。
天鏡湖位於市區主幹道長江西路北側。以地山自然分為東湖、南湖、北湖,三湖水面相連,距銅官山約5公裏。湖裏有壹口井,叫天井。這個湖是以這口井和這個花園命名的。天井是位於天井湖公園的壹大奇觀。因為地下有泉水,常年高出湖面2米左右。這裏還有兩個美麗動人的傳說:壹個是很久以前壹個來自仙界的小偷去銅官山(銅陵最高的山,但海拔只有200多米,因為銅陵是長江中下遊典型的丘陵地區)偷鎮山的財寶,小船航行到天鏡湖,被守山的老神發現, 於是他學會了啼叫,壹瞬間,四野的公雞紛紛啼叫,小偷壹副急於逃跑的樣子。 另壹種說法是東海龍王的小姑娘有壹天偷偷出遊,避開江海,走天井,遊湖。當她看到壹個憨厚的漁夫時,她變成了壹只美麗的海螺。被漁夫抓住後,漁夫不忍心賣米養活失明的母親,放在罐子裏。從那以後,家裏出現了奇跡。壇子裏不缺米,竈間有柴火燒年輕人早出晚歸。有壹天,漁夫在接近中午的時候突然回來,看到壹個年輕漂亮的女人在做家務,謎底就揭開了。正當壹對戀人幸福恩愛的時候,龍王派了壹條龍去尋找他的小女兒,看到了真相,於是用暴力逼迫她回到龍宮。龍女不服,奮力反抗,龍順勢而為,大開殺戒,試圖吸幹湖水,幹涸幼苗,抓住龍女。龍女化作壹只巨大的海螺,從天井中吸海水,下定決心“不做仙界金玉葉,誓保人間性命”,於是力竭而死,化為這市區裏壹座松柏常青的螺螄山。建園之初,圍湧泉而建庭院,土石築成中洲島(南島作為景觀而建)。之後在中州島上修建了Tsutenkaku,將井泉通過龍口引到壹個小水池中,然後滴入湖中,以示水位差。
公園占地1.646畝,其中湖面1.222畝,環湖有七座各具特色的小山。自1972開園以來,公園先後建設了兒童樂園、輪滑場、遊船碼頭、天井茶座、秦怡園林長廊、水榭、九曲橋、鶴嘴、碑林、牡丹園等30多個遊樂場所和景點。再加上亮化工程和兩個廣場的裝修,可以說是名山爭水,新景爭古跡。具體可分為“五松勝遊,夜唱聞杵,木魚紅鱗,三千卷軸”等八個景點。其中“吳淞勝遊”是公園的主要景點,從公園大門到南湖九曲橋的用地面積最大,中間是吳淞山。唐代大詩人李白曾兩次登門造訪,流連良久,並寫下“我愛青銅官之樂,千年不還。”欲回舞袖,滅五嵩山。“等待贊美銅陵的不朽詩篇11。世賢第壹次來拜訪時,在吳淞山建了壹間書房,為吳淞書屋消遣居住。宋代大詩人蘇軾、黃庭堅追隨詩人的腳步,遊歷吳淞,還在山上建亭為蘇黃吟詩。後來,著名官員李綱,著名詩人王、、,以及元、明、清三代詩人名人,也紛紛來此祭拜太白祖廟,賦詩抒情。吳淞書屋屢毀屢建,宋代重建,改名李太白祠堂;明代重建,改名太白書店。因為天井湖公園詩情畫意,引人入勝,故已故著名書法家、原安徽省政協主席張曾揮毫潑墨:“堤畔柳繞千裏,山外有湖。眼中的風景是壹幅畫卷,銅陵未必遜於姑蘇。“天鏡湖是壹首如歌的詩,永遠象征著銅陵人樂觀的心態和浪漫的心情。希望田老師有空可以來銅陵看我們:)
三大青銅文化歷史悠久。
銅陵是壹座有著悠久銅文化歷史的城市。早在商朝就有鑄造青銅的歷史。從今天出土的青銅器可以看出,商代早期制作的“爵”工藝水平很高。銅陵是八寶之鄉。俗話說“金銀銅鐵錫姜蒜麻”。銅的產量在整個有色金屬中所占的比重最大。這個城市有六個大礦和兩個冶煉廠。電解銅年產量3萬噸,粗銅產能6.5-7萬噸。因為銅陵是產銅之地,銅陵的文化就和“銅”有關。銅陵地區古代礦冶規模較大。截至目前,已發現礦冶遺址近百處。整個銅陵占地600平方公裏。其從商周到唐宋的時間跨度約2000年。根據對各遺址采集的標本分析,獅子山古礦區穆玉山遺址出土的陶碗、陶塑和石箭頭具有商周時期的形制特征。鳳凰山古礦區“萬英山遺址”出土的陶碗和陶片具有西周時期的特征。銅官山古礦區“地表建築遺址”中的板瓦、管瓦和生活用具碎片,是漢代遺存。焦沖遺址出土的陶碗和胡村遺址出土的白瓷碗具有宋代的造型特征。據考古調查發現,銅陵地區秦代至唐宋時期遺留的地表“煉銅渣”估計約為654.38+00萬噸。如果銅渣比為654.38+0: 654.38+05,則銅的產量約為60萬噸。正因為如此,銅陵的古采礦受到朝廷的高度重視。銅陵從西漢開始就設置了“銅官人”;東漢建立“潼關鎮”;齊梁設“梅根葉”;唐設“依安郡”;北宋設置“永豐監獄”;到了南宋,銅礦開采基本停止,因為地表礦都挖光了。元明時期設立梅根葉,清代設立“銅官監”。
銅陵作為古今青銅文化的代表,也是有根有據的,現在還存在的金牛洞就是最有力的見證。金牛洞古礦區遺址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AA級國家旅遊景區(點),位於銅陵縣新橋鄉鳳凰村,距銅陵市區34公裏。它原本是壹個小山丘,因西邊山腰上壹個叫金牛洞的古洞穴而得名。上世紀80年代初,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銅陵市文物管理處、中科院自然科學技術史研究所的專家在這裏進行了多次考古發掘。從出土的許多古采礦隧道、壹批采礦工具和陶器器皿來看,金牛洞古采礦遺址的時代始於春秋時期。當時的開采活動最初應該是露天開采,然後沿著礦脈繼續深挖。清井、平巷、斜井均為木支護結構,包括半框架式和箱式。軸的軸采用“企口盒密集支撐”結構,支撐柱頂端均為Y型接頭。巷道兩側和頂棚用木棍、木板保護,有的用竹席封頂。采礦方法為自下而上水平分層開采。除了銅鑿、鐵斧、鐵鋤、竹架、木桶等壹批挖掘工具外,礦內還發現了大量的木碳屑。估計當時的工匠已經掌握了“熱采”技術。為向人們展示我國古代銅礦的采冶技術和豐富的文化內涵,開發以銅為主的人文歷史景觀,1992年,銅陵市人民政府在國家文物局和安徽省文物局的重視和關心下,撥款修復保護金牛洞遺址,成為繼湖北省銅綠山古銅礦遺址之後第二個正式對外開放的古銅礦遺址,先後接待中外遊客數十萬人次。修復後的金牛洞遺址雄偉壯觀。東崖上立著“金牛洞古礦區遺址”八個草書大字,每個4平方米見方。象征“1992”的92根水泥柱由青銅鏈條連接,四周蒼松翠柏,給人以古銅礦遺址特有的莊嚴和肅穆。入口中間有壹塊黑色石碑,正面有“金牛洞古礦區”六個鑲金大字,背面有遺址簡介。西有寬敞的停車場,北有遺址展廳,西南沿相思河有銅陵地區的碑廊和礦巖林。支撐在場地斜坡上的錐形空間網格,猶如壹把張開的巨傘,將裸露的古礦緊緊罩住,讓人感到神秘和遐想。在遺址北坡設置的空中走廊,使觀眾近距離接觸上吊墻上的采巷,欣賞古遺址的壯觀景象。此外,在遺址的圍巖上,文物部門還準備復原壹兩條古采礦巷,讓觀眾直接體驗古代礦工的生活。金牛洞古礦區集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於壹體,已成為銅都重要的文物旅遊景點。
有意思的是,早在遺址被發現之前,就有壹個關於鳳凰山金牛洞的傳說:據說幾百年前,鳳凰山周圍田野裏的莊稼經常被壹種動物踐踏吃掉,有人在山腰等著發現壹頭金牛進出山洞。有壹天,壹位白發蒼蒼的老人路過這裏,明白了其中的奧妙,知道要用壹株仙草把金牛引誘出洞。老人在當地壹個富家的照壁上發現了壹種仙草,於是花了很多錢買了下來。這引起了戶主的懷疑,詢問原因。白發老人只好說:“九五嶺洞裏有壹頭金牛,我要妳的仙草把它引出來。”居士問他怎麽抓金牛。老人說:“妳要把9981只木船放在洞前的河裏,船的木板上蓋著黃豆。然後,妳可以帶著仙草在洞裏走壹圈,金牛就會從洞裏出來吃草。這時候妳只要跑到最後壹艘有仙草的船,金牛就會追上來。因為黃豆滑,金牛過了81船就沒力氣了,妳去抓。”居士聽後,不想賣仙草,就自己拼湊起來。當他得到七七四十九條船時,他迫不及待地拿草去牽牛。果然,壹只金牛出洞了,居士倒著跑,壹直跑到第四十九只船。但金牛還是有力氣,壹口吃了仙草,把居士推進了河裏。這時白發老人來了,抓住牛鼻子,從胥壩坐船過長江,無所事事。上岸後,船夫向老人要錢。老人指著船說:“錢不是已經給了嗎?”。船夫看到船頭只有壹堆牛糞,回頭找老人時,老人和金牛都不見了。壹怒之下,船夫把牛糞鏟進了河裏。誰知道船板上的裂縫是壹點牛糞變成了閃閃發光的金子。船夫遺憾地看著河水,但鏟到河裏的牛糞已經長成河洲。後來叫金沙洲,金牛座降落的地方叫金牛鋪。鳳凰山的這個小洞穴被命名為金牛洞。
斯銅陵特產後君來
銅陵生姜是銅陵“八珍”之壹,多年生草本植物,壹年生栽培作物。經安徽省農科院園藝所科學鑒定,屬於白姜和排姜類型。鮮姜皮白略黃,姜塊呈佛形,花瓣厚密。姜飽滿,潔白,鮮嫩多汁,辣而不嗆,是壹種多功能食用產品。銅陵生姜以“皮大皮薄,汁多渣少,肉脆味濃”而久負盛名。銅陵生姜很有營養。據化驗資料分析,生姜除含有姜酚、姜酚、姜油外,還含有蛋白質1.4%,糖8%,脂肪0.7%。此外,還有鈣、磷、鐵、胡蘿蔔素、硫胺素、核黃素、煙酸、抗血栓、無機鹽等人體必需的營養物質。生姜有健胃止血、行氣散寒、化痰解毒、發汗清熱、調味蔬菜、增進食欲的作用。銅陵人喜歡吃姜,視其為良藥。銅陵有民謠:“壹片姜,勝於方子”“壹杯姜湯,老少皆宜”。生姜含有揮發性的姜酚和姜辣素,具有活血、散寒、除濕、發汗等作用。此外,還具有健胃、止嘔、除腥臭、消水腫的功效。所以醫生和民間諺語說“家裏有姜就不慌”,也有“冬吃蘿蔔夏吃姜不煩醫生開藥”的說法。
生姜的營養成分和蔥、蒜差不多。還含有蛋白質、糖類、維生素等物質,並含有植物抗生素,殺菌效果不亞於蔥、蒜。生姜中還含有較多的揮發油,能抑制膽固醇的吸收,防止膽固醇在肝臟和血清中堆積。用生姜和紅糖熬制的姜湯,可以促進血液循環驅寒,預防感冒。自古以來就是治療感冒的良藥。
銅陵產姜歷史悠久,早在春秋時期就有種植。北宋時期,銅陵成為中國著名的生姜產地,被列入朝廷貢品。據嘉靖《銅陵縣誌》記載,銅陵生姜在明代已成為“炙手可熱”的特產。“市裏出產生姜、大蒜、苧麻、牡丹皮之類的,附近也有商販,但大多是遠市的商販。”(清。趙金峰<庸俗。新城>)。清順治13 (1656)《銅陵縣誌·物產》記載,當時生姜產量“每年不少於10萬噸”。民國時期年產量約720噸。大同有六家經營生姜的私營公司,每年都收購鮮姜,銷往安慶、蕪湖、鎮江、揚州等地。安慶的胡玉美、揚州的四美、鎮江的恒順等著名醬園收購銅陵姜,加工糖冰姜、糖醋姜、醬姜。建國初期,生姜還是由私人商人經營的。50年代末60年代初,由於壹邊倒的糧食生產,生姜種植面積受到影響,產量也有所減少。20世紀80年代,在積極發展多種經營政策的指導下,面積和產量不斷增加。除了供銷社收購的部分生姜外,大部分都是醬廠廠長直接收購或者運到市場自銷。從1964到1990,供銷部采購量最大的是1966,共采購60800公斤,最小的是1978,只有350公斤。70年代年種植面積在200畝左右徘徊,生姜年產量壹般在150噸左右。十壹屆三中全會後,生姜種植迅速發展,1980年種植生姜315畝,總產量324.3噸。1985種植生姜945畝,總產量1122.6噸;1990種植生姜1362畝,產量1113公斤,總產量1516噸。隨著生姜產業化的發展,姜農的積極性空前高漲。2005年,生姜種植面積已達8000畝,總產量達1萬噸。湧現出壹批龍頭企業,產品有五大類40多個品種。銅官樂牌開胃生姜富硒銅陵白生姜,和平牌糖醋生姜獲安徽省名優農產品稱號,庭院牌糖醋生姜獲安徽省特色農產品稱號。生姜產品銷售範圍為周邊縣市、部分大中城市超市和出口歐盟的市場。宋代詩人蘇軾在《東坡雜記》中記載了姜的傳說。杭州錢塘的壹位80多歲的高僧凈慈寺,壹臉稚氣地被描述。“他說服了姜四十年,所以他不老。”。傳說白蛇為了救徐賢,偷了仙草。這仙草是姜芽。生姜也叫“回春草”,姜湯也叫“回春湯”。大概就是這個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