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古玩市場 - 別不服氣!晉城或是 《西遊記》故事重要發源地

別不服氣!晉城或是 《西遊記》故事重要發源地

孫悟空手持的不是金箍棒,八戒手裏拎的不是釘鈀……在晉城市澤州縣柳樹口鎮東中村南的紫金山上,壹座700多年前的寺廟背後的懸崖絕壁上,雕刻有精美的三藏取經摩崖造像。

《西遊記》成書於明萬歷元年(1573年),19年後出版,距今有400多年歷史。根據所掌握的資料,晉城市學者裴池善認為,由於元代《西遊記》人物石雕的出現,加之在晉城境內當地與其相關的實物及民間傳說等資料相佐證推斷:晉城或是《西遊記》故事重要發源地。

小山村藏著“大雲院”這座被發現的寺院名為大雲院,就在澤州縣柳樹口鎮東中村南面的紫金山上,而發現這座元代寺院卻是在8年前。

王鵬飛是澤州縣旅遊文物局文物科科長。2009年7月,擔任澤州縣第三次文物普查隊隊長的王鵬飛來到東中村,走訪村民了解線索。壹位60多歲的老人告訴他,在村南的紫金山上有座古廟。

來到紫金山下,在半山腰的壹片綠樹叢中,隱約可見壹座紅墻寺廟。

紫金山雖不高,可彎曲陡峭的山路卻並不順暢。走了三四公裏路,王鵬飛等人才到達寺院。讓他驚喜的是,這座身藏深山的大雲院創建於元代,在寺院背後的絕壁山崖下,有個禪師修行的“老師洞”,而崖壁上還雕刻壹窟亮月觀音造像。

興奮的王鵬飛在現場當即撥通裴池善的電話。裴池善是晉城市有名的考古學者,當時擔任晉城市遺址專題調查隊隊長。由於當時文物普查任務繁重,直至2010年,他才前往大雲院實地考察。眼前的情形,讓他震撼不已。

元代石雕“西遊記”澤州縣柳樹口鎮東中村,位於晉城市東南部。雖與市區相距約40公裏,但地處山區,彎曲山路艱險陡峭,驅車前往竟耗費1個多小時。

東中村的趙海發,原在晉城市某單位工作,退休後就回到村裏。與其他村莊相似,幾百口人的東中村,如今也只留下老年人。2015年5月6日,在趙海發的帶領下,記者徒步登上紫金山。

途中,聽趙海發說,原來通往大雲院的路不好走。雖然每年逢年過節都有村民上山焚香許願,“但壹年下來,羊腸小道總被亂樹木及灌木叢遮擋個嚴實。”

大雲院被發現後,前來紫金山的遊人日趨增多。為了安全,有人從山腳下網上山拓寬壹條土路,壹直通至大雲院的石階下。

石階步道雖不長,卻很直立陡峭。“這都是元代所修建的。”跟著趙海發順著臺階繞行十幾分鐘,壹座面闊三間的明清風格的大殿出現在眼前。

坐東朝西的大殿為三聖殿,南北兩側分建耳房,是大雲院僅存的壹座建築。南面的石壁下,立有五通明清時期的石碑,最早的是勒石於明正德十二年(1517年)的《重修紫金山老師洞大雲院碑記》。但這些碑文中並未提到大雲院的創建年代。

站在三聖殿前平臺上環視四周,群峰挺拔,植被茂盛,潺潺流水聲不絕於耳。

在山崖石壁上,出現許多人工開鑿的小方形石洞,趙海發說,這些都是寺院建築所用的卯榫結構,可以看出,原來的大雲院並非現在模樣,當時規模應當不小。“三聖殿是2005年村民們集資重新修建的。”

順南側耳房的石階繞到大殿背後,不遠處有座方形石洞依崖壁而鑿。原來這就是“老師洞”,深約2米,內置石榻,是僧人修行之所。石洞前壹通石碑躺倒在地,碑首散落壹旁。石碑為《重修老師洞記》,落款為“大元至元三十年(1293年)”。

“古名之老師山者……山半有洞甚異,亦從山名者。”紫金山又名老師山,洞從山名,所以稱“老師洞”。“從碑文來看,應是先有老師洞,後有大雲院。”趙海發說。

從石碑文字可以看出,五代後唐清泰元年(934年),就有禪師道逸居洞修行。金天會八年(1130年),在洞前建三聖殿,應為大雲院的前身。金皇統元年(1141年)周弱水在此隱居。金末由於戰亂,“老師洞”、三聖殿荒廢。直到元至元九年(1272年),道凝禪師來此隱居。

道凝禪師俗姓範氏,為潞城壺口程村人。九歲出家,先在古黎甘泉村大雲院授業於普泰禪師,後又赴長子大覺寺隨臨濟宗師龍安和尚學佛十年之久。住持“老師洞”後,他又受請外出開堂講經,期間度弟子五人,後復修行於“老師洞”。

沿“老師洞”南側山崖邊緣石階而上,前方壁立如削的陡峭山崖上,出現壹方形平臺,壹窟石刻造像雕刻崖壁之上。

整個石刻長約2米,“觀音經變”位置居中。只見水月觀音側身端坐石龕內,右腿擡起踏在佛臺之上,左腳踩踏蓮花,兩名力士分立壹旁,獅子、麒麟恭順身旁。可惜的是,水月觀音像上半身被毀,佛容難覓。

“三藏取經”石刻,雖然分列“觀音經變”之下的南北兩側,但整個石刻所呈現的內容卻融為壹體。南面為手持笏板、身著朝服的官員、猴行者、白龍馬;而北面則是雙手合十的三藏法師、八戒和馱經馬。仔細觀察石刻的細節:三藏法師面部虔誠,禮拜觀音;頭戴僧帽的猴行者雙腿交叉站立,右手置於額前“手搭涼棚”,作觀望狀,左手執棒形法器;壯碩的八戒肩抗長桿,左手執桿尾,桿頭挑雨傘、葫蘆形水壺,右手牽馬,馬背馱經書。

再仔細觀察兩匹白龍馬,造型卻不相同:猴行者身後的白龍馬,背上只有馬鞍及馬鐙,四蹄落地,在低頭悠閑吃草;而八戒身後的白龍馬俯首遙拜,身披韉褥,前後左蹄高擡,揚蹄行走,似為三藏坐騎。

與《西遊記》中人物相比,石刻中看不到沙僧,卻多了位峨冠博帶的官員。

這座摩崖石刻創作於何時?在水月觀音的佛臺的正中,記者看到壹行題記:“時大元至元三十年歲次癸巳季春上旬有六日住持大雲老人道凝鐫觀音之記。”題記中的時間落款,恰巧與“老師洞”前的元代的《重修老師洞記》相吻合,這說明,這尊摩崖石刻造像距今已有700多年歷史。

《西遊記》故事與晉城有關?“大雲院西遊記石刻造像的發現,是首次在晉城以石刻的形式描寫了唐僧取經的故事。”2015年5月7日上午,晉城市考古專家、市遺址專題調查隊隊長裴池善認為:“由於其產生時間為元代,而西遊記成書在明代,據此推斷,晉城乃至上黨地區,應為西遊記故事重要的發源地。”

裴池善覺得,這座摩崖石刻的發現說明,西遊記故事當時在晉東南地區廣為流傳,後來被作者收錄到壹起創作小說《西遊記》。

裴池善查閱資料得知,《西遊記》成書於明萬歷元年(1573年),流傳至今的最早版本為“明刊金陵世德堂”版,刻於明萬歷二十年(1592年),離作者吳承恩逝世僅十多年,也是最接近於吳承恩原著的刻本。

從其他相關資料也可以得知,《西遊記》成書前,有關西遊記的版本已經很多,其中有元末明初楊景賢(生於元順帝在位時期,逝世於明永樂年間)的《西遊記》雜劇,元代中葉還有《唐三藏西天取經》雜劇及《西遊記》話本,金代也有《唐三藏西天取經》院本,南宋更有《唐三藏西天取經詩話》。“也就是說,吳承恩的《西遊記》是在詩話、雜劇、評話等的基礎上,整理、加工後創作出來的。”

就大雲院西遊記摩崖石刻的時間來看,雕刻的時間,就比《西遊記》成書早280年。

在裴池善看來,晉城與《西遊記》故事有千絲萬縷的聯系。

在晉城的歷史上,有壹條明代以前就開通的“南陽絲綢古道”。在沁水縣土沃鄉南陽村至陽城縣董封鄉十幾公裏的古道中,群峰疊嶂,林木茂盛,溶洞成群,地河縱橫。

從古到今,這裏的人們有關西遊記人物的傳說不絕於耳:土沃鄉馬後園村是弼馬溫養馬之處;在馬後園村旁有條東西流向的流沙河;流沙河的北岸有個村子叫高家莊,莊子的背後有個不足30戶的高老莊;高家莊對面有個褚家莊,原名“豬家莊”;褚家莊旁有條“洞子溝”,溝內有“紅孩兒洞”“蜘蛛洞”“牛魔王洞”“八戒洞”“狐仙洞”等九妖十八洞。

雖然西遊記故事傳說在國內流傳盛廣,但與其相關的實物並不多見。然而,晉城境內的壹些寺廟在修建中,卻能發現相關的內容。

記者前往高平市神農鎮故關村炎帝行宮。這座神廟正殿廊檐上,西遊記人物木雕赫然其上:唐三藏、孫悟空、豬八戒、沙僧及白龍馬應有盡有,而且還有腳踩風火輪的哪咤形象出現。

雖然炎帝行宮創建年代不詳,但廟內現存壹通明成化十壹年(1475年)《重修炎帝行宮碑》。這從側面說明,這組西遊記人物木雕的創作時間,比小說《西遊記》成書時間早98年。

無獨有偶。2015年5月3日,特種郵票《西遊記》(壹)在晉城市陵川縣五行山風景區首發。西遊記首日封和郵冊的設計者張楠認為,西遊記中的五行山就是陵川縣的五行山。

“大雲院摩崖石刻造像是元代的早期雕刻作品。經過多年來的研究和考證證明,《西遊記》早在元代以前就被廣泛流傳,它源於民間傳說、後被作家寫成小說的。”裴池善認為:“可以這樣推斷,晉城乃至上黨地區是西遊記的故事重要的發源地。”

  • 上一篇:做手串都有什麽木材
  • 下一篇:南京有小吃街嗎?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