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德勝橋位於攝政王宮西南500米的德勝門內大街。這座橋建於明朝初年,將積水潭分為兩部分,橋的西邊叫積水潭(又稱西海),橋的東邊叫什剎海。鎮海神牛,清代北京著名的“鎮海三寶”之壹,就在德勝橋下。鎮海神牛是德勝橋周邊寺廟管制最少的湧泉寺。清同治年間,與橋西真武廟相連。德勝橋西的橋洞上嵌有兩只迎水獸,高約60厘米,伸出橋洞近60厘米。這座橋幸存至今,仍在使用,迎水獸也消失了。
獲得名稱
德勝橋位於德勝門內大街什剎海的後海和西海交匯處。建於明代,為門橋合壹的單孔石拱橋,因臨近德勝門而得名。橋面原本是拱形的,但在1919改成了平緩的橋面,並增加了走道。1943,石圍欄改為城磚砌成的圍墻。老德勝橋是壹座西起嘉城巷,東至連長板巷的雙曲拱橋,建於上世紀70年代。這座橋是以南宋名將韓世忠的名字命名的,他曾追剿過兩個叛軍苗阜和。德勝橋歷史上,亭子就建在橋上。每逢十五,有壹個時刻,月亮正好落在橋上亭子後面,人走過橋,仿佛“人在月中”,故名“德勝伴月”或“德勝望月”。據此,設計師在碼頭搭建了供人休息和欣賞風景的平臺,並在橋兩側欄桿處設計了月亮、雲彩、星光、旌旗等圖案,以體現“必勝”和“夜月”的意境。
地理位置
德勝橋,位於德勝門內大街,是後海和西海的界橋,建於明代。橋把積水潭分成兩部分,橋的西邊叫積水潭(又稱西海),橋的東邊叫什剎海。鎮海神牛,清代北京著名的“鎮海三寶”之壹,就在德勝橋下。鎮海神牛是德勝橋周邊寺廟管制最少的湧泉寺。清同治年間,與橋西真武廟相連。德勝橋西的橋洞上嵌有兩只迎水獸,高約60厘米,伸出橋洞近60厘米。這座橋幸存至今,仍在使用,迎水獸也消失了。現有德勝大橋單孔,磚砌拱,長約18m,寬約11m。東西兩側各有6根無極柱,柱高1.2m,呈方形。欄桿5個,高1m,寬3.1m。崗哨和柵欄是用磚砌成的,外面用水泥包裹。
歷史
自明代以來,德勝橋以東曾有大面積水田。到了清朝,仍有記載說“禦田八百畝,管田四十人。”橋的兩邊,“青萍映波,粟稻”的景色在北京是很少見的。達官貴人在此建有定國公園、米氏滿園、養元園等名園,今無遺跡可考。佛教也對這裏的環境感興趣。“橋東有湧泉寺,橋北有佑聖寺,還有唐寺。邵東是明壽廟”(光緒順天府實錄)。
清人對孫舊聞的考證,引用《燕都遊記》:“德勝橋在德勝門。西邊有壹潭水,橋下向東流。橋卑微不能渡舟。湖中鼓聲全落在橋上,空船開始往下遊渡,然後船往東淹。”可以看到,德勝橋旁邊曾經有壹個碼頭。
德勝橋上原來有壹只水獸,是清同治年間法明湧泉寺住持聯合橋西真武寺僧人在橋洞上方雕刻的。動物雕琢後,取名“鎮海神牛”。高約2尺,探出橋口,頭如麥鬥,眼闊,角如鐵塔,牙如刀,鼻竇深,有吸盡海水之勢。舊時,這“鎮海神牛”、匯通寺下的“鎮海石首”、崇文區鎮海寺的“鎮海鐵龜”並稱為北京“鎮海三寶”。1952月牙河改造工程剛開始的時候,“鎮海神牛”還存在。工程進入築堤階段後,就銷聲匿跡了。
1984德勝大橋大修。1987年,橋東建成後海兒童公園,康克清於1987年5月撰寫《西城區什剎海兒童公園》和《西城區兒童公園建設》。並在兒童遊樂場立有“向資助什剎海兒童樂園的單位和個人致敬”的紀念碑,以示紀念。德勝橋於8月1989被列為西城區文物建築保護單位。
環境
元初積水潭和什剎海(又稱後海)是壹片海。建元大都城設水閘,積水潭水位下降,積水潭與什剎海之水漸分。這個時候,可能會有壹座獨木橋。明朝修建北京城,木橋改造成石橋。德勝大橋為單孔石拱橋,全長18m,寬11m。據清代《日光下舊聞考》壹書中描述,這裏的水中曾經有浮萍。水邊有稻田,岸邊有綠柳古塔。德勝橋下的水比現在多,西邊積水潭的水向東流。橋拱靠近水面,渡船過橋困難。過橋的船壹定要空載,慢慢通過橋洞。船上的人如果要上岸,必須繞過陸地,在船過橋後登上船東的船。每年農歷六月初六,都有號手帶路,大批馬匹在德勝橋旁的湖邊列隊擦洗。德勝橋呈現出人走橋上,船過橋上,馬被湖水沖刷的景象。老舍先生在小說《老張的哲學》中描述:“當我們到了德勝橋。西邊壹灣碧綠的水從景怡湖緩緩向東流去。在河兩岸的青石上,幾個光著腳的孩子低頭拿著細長的竹竿在撈麥穗。橋東有荷花池,岸邊綠葦環繞。”這是民國時期德勝橋周邊環境的寫照。
德勝橋擋土墻
目前,德勝大橋為單孔石拱橋,坡度平緩。據橋北端小賣點的女老板介紹,她十幾歲就嫁到了這裏,在橋邊住了60年。她來的時候,德勝橋就是這樣,變化不大。德勝大橋幾十年來從未大修過橋基。早些年,這座橋上鋪著很大的石頭路面。經過長時間的馬車旅行,石頭表面留下了車轍。壹些馬車艱難地爬上橋坡,拉馬車的牲口的四只蹄子在橋面石頭上打滑。後來在高橋兩側加鋪路面減緩橋面坡度,鋪瀝青路面,用城磚修築橋梁擋土墻。
更多關於標書寫作和提高中標率的信息,點擊底部客服免費咨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