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古玩市場 - 歷下亭的壹幅對聯,道盡清代書法大師何紹基的半生滄桑

歷下亭的壹幅對聯,道盡清代書法大師何紹基的半生滄桑

壹提到濟南,對於八零後來說印象最為深刻的就應該是那大明湖畔的夏雨荷了,壹部口口聲聲的皇阿瑪和真假格格使得《還珠格格》無論是電視劇還是其中的人物紅遍了大江南北,好多人也都來到濟南的大明湖畔來觀光,加上濟南的趵突泉更是變換莫測,在這歷代的風景名勝之中,必然有著歷代文人墨客的故事在其中,今天書揚文化要給小夥伴們講的男主角作為清代最為具有影響力的書法家之壹,卻和濟南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也可以說是濟南的經歷改變了他壹生對於書法的追求,成就了他與別人與眾不同的書法成就,同時也改變了整個書法史的發展。這壹切的壹切都要從何紹基27歲在濟南遇到的壹個和尚說起。。。。。

何紹基與其孿生弟弟何紹業生於嘉慶四年(1799)十二月初五,其父何淩漢(1772-1840)少年失怙恃,家境十分貧寒,家庭的負擔都落在了何紹基的母親廖氏的身上。三弟何紹祺出生不久,廖氏便攜三子投奔舅舅廖先瑞處,這也是為什麽何紹基會在19歲生日感嘆生“我者父母,成我者舅邪!”

但皇天不負有心人嘉慶十年(1805),何紹基7歲,父親何淩漢考中壹甲三名進士。由於父親何淩漢公務繁忙,經常奔走於各省擔任考官,在何紹基24歲的時候何紹基隨父親來到了濟南,對於清代的人來說,壹大愛好就是逛古玩字畫市場,這是當時文人的“好古”“訪古”的風氣所至。何紹基當然也不例外,當時的何紹基正是少年才俊,閑暇時候喜歡“訪碑”“尋帖”,這其實在咱們現在的人說來就是溜達,但經過何紹基的日記中壹記載就變成了壹件很高雅的事情。

在道光五年的時候,何紹基在濟南歷下廠肆中閑逛,有壹位叫做“奚林”的和尚手中拿了壹本《張黑女墓誌》的剪裱的拓本,聽這個和尚說,這個拓本是天下孤本。作為書法家的何紹基看到這件《張黑女墓誌》之後十分的喜愛,隨即就把這件拓本買了下來。

至於這個賣給何紹基拓本的和尚是來自哪裏並沒有任何的記載,而何紹基提到的濟南的廠肆更是無從考證。但是有壹點我們可以確認的是在《張黑女墓誌》的拓本中有王懷曾(魯之)的壹段題跋,“道光五年正月王懷曾觀”,從中我們可以知道何紹基得到這個拓本的時間為道光五年的正月,也應該是濟南的壹些廟會之類的活動,能夠有這樣的機緣,絕對是上天註定的緣分。

何紹基自從濟南獲得了《張黑女墓誌》之後,就可謂是耗子見到了大米,是愛不釋手。從傳世的《張黑女墓誌》拓本中我們可以看到,何紹基在拓本上做了很多的題跋,其中就有壹段說道“余得此帖後,旋觀海於登州,繼而旋楚,此年丙戌入都,丁亥遊汴,復入都、旋楚,戊子冬復入都,往返二萬余裏,是本無日不在篋中也。船窗行店,寂坐欣賞,所獲多矣。”從這段題跋中我們可以看出從“丙戌”到“戊子”這三年中何紹基即便行走了兩萬多裏路,但從濟南獲得的這件《張黑女墓誌》拓本壹直都在他的身旁陪伴,真可謂是壹對好基友。

其實,在何紹基的壹生之中能夠見到許許多多的碑帖資料,為什麽偏偏對在濟南獲得的這件《張黑女墓誌》情有獨鐘呢?

這還是首先要從這件拓本的本身說起,《張黑女墓誌》,全稱《魏故南陽張玄墓誌銘》,此墓誌也叫《張玄墓誌》。楷書。北魏普泰元年(531年)立,原石久佚,僅孤本傳世。《張黑女墓誌》拓本是剪裱本,***20頁,每頁有5行,每行滿行有8字,約400字。張玄字黑女,因避清康熙帝愛新覺羅·玄燁名諱,所以我們現在也通俗稱《張黑女墓誌》。

歷下亭中何紹基對聯

在何紹基跋《張黑女墓誌》的另壹段題跋中我們發現了問題的答案:“余既性嗜北碑,故模仿甚勤,而購藏亦富。化篆分入楷,遂爾無種不妙,無妙不臻,然遒、厚、精、古,未有可比肩《張黑女》者。每壹臨寫,必回腕高懸,通身力到,方能成字。約不及半,汗浹衣襦矣。因思古人作字,未必如此費力,直是腕力、筆鋒,天生自然。我以壹二千年後,策駑駘以躡騏驥,雖十駕為徒勞耳,然不能自已矣。”。

在這段何紹基的跋文中我們也可以基本的看出何紹基學習書法的壹個過程,其實,何紹基也和清代的大多數人壹樣十分的喜愛北碑的書法,追求高古的風尚又讓人們不得不將關註點放到了篆書上,而這件《張黑女墓誌》正是篆書和北碑的壹種完美的結合,這麽現成的、獨壹份的資料又怎能不讓在濟南撿到大漏的何紹基欣喜若狂呢?

如果細細的發現何紹基的這段跋文的書寫時間“鹹豐七年”的話,就會發現這段跋文是在何紹基35年後再度來到濟南講課的時候題寫的,《張黑女墓誌》與何紹基的漫長陪伴成就了何紹基壹生書法的追求和成就。

三十多年後再次來到濟南的何紹基已經不是當時的風流少年,而是已知天命的書壇元老。何紹基之所以會再次在《張黑女墓誌》上題跋是因為受到當時山東巡撫崇恩的邀請來到濟南書院講課有感而發,在講課期間也恰逢大明湖古歷亭重修,被崇恩邀請來的何紹基為歷下亭題寫了“海右此亭古,濟南名士多”的對聯鐫刻於此。雖然這幅對聯是出自杜甫,但是何紹基在書寫對聯的時候特意用《張黑女墓誌》的風格來書寫,也可以說是對《張黑女墓誌》給他帶來的書法啟示致敬,也就此還念當時在濟南那個27歲的風流少年。。。。

斯人已去,歷下亭何紹基當年的題跋還留在那裏,我們仍然還可以從中感受何紹基書寫此幅對聯中悲欣交集的復雜心情。但令人遺憾的是,何紹基27歲在濟南尋的的這件《張黑女墓誌》原件卻不知蹤影,只留下日本的珂羅版的影印本供我們參考學習了。

  • 上一篇:北京頤和園的門票價格
  • 下一篇:古典文學對現代人來說用處大嗎?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