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木
榆木是中國北方做家具最常用的木材。榆木有20多個品種。最高的榆樹可以長到30多米,直徑可達1米。榆木剖開後,它的邊材呈黃褐色,芯材為淡褐色,紋理則象羽毛那樣層層擴展。榆木不易幹,也容易開裂。榆木的強度中等,耐腐朽,易加工。
櫸木
在中國,櫸木主要集中生長在江蘇、浙江和安徽。櫸樹可以長到30多米,直 徑可達1.5米。櫸木紋理層層疊疊,比榆木更豐富,蘇州工匠稱其為“寶塔紋” 櫸木木質也比壹般木材堅硬,但不算硬木。在明清家具用材中,櫸木有重要地位,自古受人重視。櫸木是蘇州地區制作 家具 的普遍材料。北方也有不少櫸木家具,多作明式造型及做工與黃花梨同,素為 匠師和收藏家重視。江蘇工匠常把櫸木分成三類:黃櫸、紅櫸和血櫸。樹齡不同造成了顏色和密 度的 差異。老齡且帶赤色者被稱 “血櫸", 最為人所珍視。
楠木
明代文獻裏常常提到,楠木為做家具的良材。楠木常被用來制作櫃子和書架也可用來裝飾櫃門或制作文房用具。楠木生長緩慢,樹幹直,樹高在到10至40米之間,直徑在50到100厘米之間 長江以南發現30多種楠木樹種,尤其集中在西南,最好的楠木出自海南。楠木極為耐腐,常被用來做建材或造船。楠木易幹,且木性穩定,不易開裂楠木紋理細膩,打磨後表面會產生壹種迷人的光澤,常被稱作“金絲楠木” 是壹種極高檔之木材,其色淺橙黃略灰,紋理淡雅文靜,質地溫潤柔和,無收縮性,遇雨有陣陣幽香。南方諸省均產,唯四川產為最好。明代宮廷曾大量伐用。現北京故宮及京城上乘古建多為楠木構築。楠木不腐不蛀有幽香,皇家藏書樓,金漆寶座,室內裝修等多為楠木制作。如文淵閣、樂壽堂、太和殿、長陵等重要建築都有楠木裝修及家具,並常與紫檀配合使用。可惜今人多不識之,常以拜物心理視之,覺得質不堅不重,色不深不亮,故而棄之。行內人視其質地有如下稱呼:金絲楠、豆瓣楠、香楠、龍膽楠。另外,在山西等地民間,常稱紅木黃梨等硬木為“南木”,原意應為自南方的木材。乍聽起來卻極易與此“楠木”混同,不可不知。
核桃木
核桃木很容易與楠木混淆。但它的木材表面紋理較粗些,與楠木的橄欖褐色相比,核桃木色澤趨於金褐色或紅褐色。中國有幾種適合做優質家具的核桃木品種。華北和西北地區壹般種植“真核 桃樹 ”。這是壹種落葉喬木,可生長到20米高,結核桃,可食用。它的邊材色 淺,心 材呈紅褐色或栗褐色,有時甚至帶紫色。核桃木幹得很慢,但此後木性 穩定。 由於“真核桃樹”壹般是用來食其果而不是當做木材,“滿洲核桃樹” 常被用來 代替它。“滿洲核桃木”在華北和東北都有,它色澤較淺。在華中和 華東地區以 及雲南還有“野核桃樹”。
衫木
衫樹種類極多,在中國大部分地區多有生長。衫樹壹般生長在海拔2000米以上 。衫木常用來作建材。然而,壹些硬度較強、密度較密,肌理較均勻的品種也被 用來制作家具。衫木呈淺黃褐色,紋理直,相對容易幹,強度不錯,但不耐潮濕或蟲蛀。
癭木
癭木是樹幹或樹枝上的異常突起部分。癭木的生成原因尚不清楚,而它們那種瘤苞似的生長看來並不礙樹木的健康。形成癭木的原因眾說紛紜,有人認為它們是伐木、大火或森林災害的結果,包括細菌的侵蝕,甚至啄木鳥的啃啄。某些樹種,比如香樟、榆樹、楠樹、柏樹和柳 樹比較容易長出癭木。癭木紋理多作旋轉的細密花紋,往往很難辨認它們究竟是何樹種。但是,相同 的顏色、肌理和紋路通常是來自同壹母樹。樹幹分叉處和樹根部位由於樹木纖維的生長方向發生改變而長成癭木似的紋理 , 比如楠木的癭木便是如此。能開出大板材的癭木中首推楠木。中國各地無處 不有的樺樹也容易生長出癭木。
樺木
產東北華北,木質細膩淡白微黃,纖維抗剪力差,易“齊茬斷”。其根部及節結處多花紋。古人常用其做門芯等裝飾。其樹皮柔韌美麗。蒲人對此極有感情,常鑲嵌刀鞘弓背等處。唯其木多汁,成材後多變形,故絕少見全部用樺木制成的桌椅。
楊木
我國北方常用的木材,其質細軟,性穩,價廉易得。常做為榆木家具的附料和大漆家具的胎骨在古家具上使用。這是所說的楊木亦稱“小葉楊”,常有段子般的光澤,故亦稱“緞楊”,不是本世紀中才引進的那種蘇聯楊、大葉楊、胡楊等。楊木常有“騷味”,,比樺木輕軟。樺木則有微香,常有極細褐黑色的水浸線。這是二者的差別。
杜木
亦稱“杜梨木”,色呈土灰黃色,木質細膩無華,橫豎紋理差別不大,適於雕刻。舊時多用此木雕刻木板和圖章等。曾見山西商號所用微雕商標雕版,方寸之內人物、舟車,山川、屋宇等精致之極,並有數百蠅頭小字於其上,令人嘆為觀止。此版即杜木鐫成。 柏木 柏木有香味可以入藥,柏子可以安神補心。每當人們步入蔥郁的柏林,望其九曲多姿的枝幹,吸入那泌人心脾的幽香,聯想到這些千年古木耐寒長青的品性,極易給人心靈上以凈化。由此可知,古人用柏木做家具時的情境。柏木色黃、質細、氣馥、耐水,多節疤,故民間多用其做“柏木筲”。上好的棺木也用柏木,取其耐腐。北京大堡臺出土的古代王者墓葬內著名的“黃腸題
中國古典家具制作中最常用的“硬木”
紫檀
紫檀是世界上最名貴的木材之壹,主要產於南洋群島的熱帶地區,其次是交趾。我國廣東、廣西也產紫檀木,但數量不多。 紫檀為常綠亞喬木,高五六丈,葉為復葉,花蝶形,果實有翼,木質甚堅,色赤,入水即沈。 我國古代認識和使用紫檀木始於東漢末期,晉·崔豹《古今註》有記載,時稱“紫檀木,出扶南,色紫,亦謂之紫檀。”到了明代,此木為皇家所重視,開始大規模采伐。由於紫檀木數量稀少,很快將國內檀木采光,隨後即派官吏赴南洋采辦,此後遂成定例,壹直延續到明朝滅亡。所采辦的木料並非都為現用,很多存儲備用。這種采辦,在壹定程度上帶有掠奪性質,因此,南洋群島所產佳木幾乎被采伐殆盡,其中尤以紫檀木為最。凡可以成器物者,全部被捆載而去。查世界產紫檀之地,主要為南洋群島,因此,截止到明末清初,全世界所產紫檀木的絕大部份都匯集到中國,分儲於廣州和北京。清代所用紫檀木料主要為明代所采,雖然清代也曾由南洋采辦過新料,但大多粗不盈握,節屈不直,這是由於紫檀木生長緩慢,非數百年不能成材。明代采伐過量,清時尚未復生,來源枯竭,這也是紫檀木為世界所珍視的壹個重要原因。 歐美人士重視紫檀的程度較我國尤甚,原因是他們從未見過紫檀大料,認為紫檀決無大木,僅可做小巧器物。據說拿破侖墓前有五寸長的紫檀棺槨模型,參觀者無不驚訝而羨慕,以為稀有。及至西方人來北京後,見到種種紫檀木器,才知紫檀之精英盡聚於北京。於是多方收買,運送回國。限在西方的紫檀器物基本都是從中國運去的。由於運輸困難,收買時壹般不買成器,僅收買櫃門、箱面等有花紋者,運回之後,裝配木框,以為陳列之用。 紫檀木分新、老兩種。老者色紫,新者色紅,都有不規則的蟹爪紋。紫檀木的特征主要表現為顏色呈犀牛角色澤,它的年輪紋大多是絞絲狀的,盡管也有直絲的地方,但細看總有絞絲紋。紫檀鬃眼細密,木質堅重。鑒別新老紫檀的方法,新紫檀用水浸泡後掉色,老紫檀浸水不掉色;在新紫檀上打顏色不掉,老紫檀打上顏色壹擦就掉。
與紫檀木同類的木料還有檀香,為常綠灌木,產於我國廣東、雲南等地。其葉為長卯形,葉尖無花瓣,萼裂為四片,實為核果。木質堅重,清香,有黃白二種。多用作香料,或制成扇骨、箱匣等小器。木質不如紫檀木。
《博物要覽》和《諸番誌》把紫檀劃歸檀香類,認為紫檀是檀香的壹種。《博物要覽》載:“檀香有數種,有黃、白、紫色之奇,今人盛用之,江淮河朔所生檀木即其類,但不香耳。”又說:“檀香出廣東、雲南及占城、真臘、爪哇、渤泥、暹羅、三佛齊、回回諸國,今嶺南等處亦皆有之。樹葉皆似荔枝,皮青色而滑澤”,“檀香皮質而色黃者為黃檀,皮潔而色白者為白檀,皮府而紫者為紫檀木,並堅重清香,而白檀尤良。”《諸番誌》卷下說:“其樹如中國之荔枝,其葉亦然,紫者謂之紫檀。” 據《中國樹木分類學》介紹:“紫檀屬豆科中的壹種。約有十五種,多產於熱帶。其中有兩種產於我國,壹為紫檀,壹為薔薇木。”王世襄先生的《明式家具珍賞》說:“美國施赫斯弗曾對紫檀作過調查,認為中國從印度支那進口的紫檀木是薔薇木。”從目前國內現存的紫檀器物看,至少有壹部分是薔薇木。其他紫檀料是否屬同壹樹種還有待於植物學家作進壹步的鑒定。 紫檀木樹種雖多,但它們有許多***同特點,尤其是色彩,都呈紫黑色。制作紫檀家具多利用其自然特點,采用光素手法。紫檀木質堅硬,紋理纖細浮動,變化無窮,尤其是它的色調深沈,顯得穩重大方而美觀。如雕花過多,掩蓋了木質本身的紋理與色彩,為匠人所不取。
黃花梨
花梨木色彩鮮艷,紋理清晰美觀,我國廣東、廣西有此樹種,但數量不多,大批用料主要靠進口。據《博物要覽》記載:“花梨產交(即交趾)廣(即廣東、廣西)溪澗,壹名花櫚樹,葉如梨而無實,木色紅紫而肌理細膩,可作器具、桌、椅、文房諸器。”《廣州誌》雲:“花櫚色紫紅,微香,其紋有若鬼面,亦類貍斑,又名和‘花貍’。老者紋拳曲,嫩者紋直,其節花圓暈如錢,大小相錯者佳。”《瓊州誌》雲:“花梨木產崖州、昌化、陵水。”明代黃省曾《西洋朝貢典錄》載:“花梨木有兩種,壹為花櫚木,喬木,產於我國南方各地。壹為海南檀,落葉喬木,產於南海諸地,二者均可作高級家具。”書中還指出,海南檀木質比花櫚木更堅細,可為雕刻用。按《古玩指南》第二十九章所說:“花梨為山梨木之總稱,凡非皆本之梨木,其木質均極堅硬而色紅,惟絲紋極粗。” 我國自唐代就已用花梨木制作器物。唐代陳藏器《本草拾遺》就有“櫚木出安南及南海,用作床幾,似紫檀而色赤,性堅好”的記載。明《格古要論》提到:“花梨木出男番、廣東,紫紅色,與降真香相似,亦有香。其花有鬼面者可愛,花粗而色淡者低。廣人多以作茶酒盞。”侯寬昭的《廣州植物誌》介紹了壹種在海南島被稱為花梨木的檀木“海南檀”。海南檀為海南島特產,森林植物,喜生於山谷陰濕之地。木材頗佳,邊材色淡,質略疏松,心材紅褐色,堅硬。紋理精致美麗,適於雕刻和做家具之用。 從以上記載可知,所謂花梨木品種當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