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母戊鼎是商後期(約公元前十四世紀至公元前十壹世紀)鑄品,原器1939年3月出土於河南安陽侯家莊武官村。
此鼎形制雄偉,重達 832.84公斤,高133厘米、口長110厘米、口寬79厘米,是迄今為止出土的最大最重的青銅器。司母戊鼎初為鄉人私自挖掘,出土後因過大過重不易搬遷,私掘者又將其重新掩埋。
司母戊鼎在1946年6月重新出土。新中國成立後,於1959年入藏中國歷史博物館。
鼎身呈長方形,口沿很厚,輪廓方直,顯現出不可動搖的氣勢。司母戊鼎立耳、方腹、四足中空,除鼎身四面中央是無紋飾的長方形素面外,其余各處皆有紋飾。
在細密的雲雷紋之上,各部分主紋飾各具形態。鼎身四面在方形素面周圍以饕餮作為主要紋飾,四面交接處,則飾以扉棱,扉棱之上為牛首,下為饕餮。
鼎耳外廓有兩只猛虎,虎口相對,中含人頭。耳側以魚紋為飾。
四只鼎足的紋飾也匠心獨具,在三道弦紋之上各施以獸面。據考證,司母戊鼎應是商王室重器,其造型、紋飾、工藝均達到極高的水平。
是商代青銅文化頂峰時期的代表作。 司母戊鼎的提手文飾同樣精美。
兩只龍虎張開巨口,含著壹個人頭,後世演變成“二龍戲珠”的吉祥圖案。壹般認為,這種藝術表現的是大自然和神的威懾力。
現在卻有人推測,那個人是主持占蔔的貞人,他主動將頭伸入龍虎口中,目的是炫耀自己的膽量和法力,使民眾臣服於自己的各種命令,完全是可能的:當時的貞人出場時都牽著兩頭猛獸,在青銅器和甲骨文經常可以看到這樣的圖案。 此鼎器形龐大渾厚,其腹部鑄有“司母戊”3字;是商王祖庚或祖甲為祭祀其母所鑄。
司母戊鼎的鼎身和鼎足為整體鑄成,鼎耳是在鼎身鑄好後再裝範澆鑄的。鑄造這樣高大的銅器,所需金屬料當在1000千克以上,且必須有較大的熔爐。
經測定,司母戊鼎含銅84.77%,錫11.64%,鉛2.79%,其他0.8%。與古文獻記載制鼎的銅錫比例基本相符。
司母戊鼎充分顯示出商代青銅鑄造業的生產規模和技術水平。
2. 作文:鼎的故事50個字 問問給妳幾篇參考壹下,自己修改(太多就把好的刪減出來)介紹:鼎,在我國古代社會中占據著特殊地位,不僅是宗廟重器,也是王權象征,人們習以“定鼎”、“遷鼎”之類詞語,喻王朝之更叠,社稷之興替。
被譽為“中華第壹鼎”的“後母戊鼎”,是迄今發現中國古代最重的青銅器,莊嚴肅穆,仰之彌高,歷久彌珍。西周康王時期的“大盂鼎”,為晚清所出四大青銅器之壹,器內壁鑄銘長達291字,文中精辟指出商周易代的原因,總結了所謂“殷鑒”,具有極高的史料價值。
且銘文書風凝重,氣韻生動,字字珠璣。11939年3月,河南安陽武官村的吳培文的叔伯哥哥吳希增在野地裏探寶,探桿探到13米時,碰上了堅硬的東西, *** 壹看,頭上帶著銅銹。
當晚,他們找了十七八個人,趁著夜幕動工挖掘,為了防備日本人發現,到天亮再用原土封住洞口。第二天晚上,挖掘隊伍擴大到40多個村民,連挖了三個晚上,擡上來壹個銅銹斑斑的龐然大物正是震驚後世的青銅器國寶司母戊鼎。
早在1937年11月,安陽被日寇占領。司母戊大方鼎出土後,秘密運回村中,暫時埋到了吳培文的院中,用柴草偽裝好。
可很快就有人走漏消息,向當時駐安陽飛機場的日本警備隊隊長黑田榮報告此事。黑田榮很快就來了吳培文家,繞著鼎壹邊轉圈壹邊嘀咕“寶物!寶物!”大鼎落入了當時侵華日軍的眼中。
日本人走了,吳培文他們的心也提起來了,再留著鼎,可能性命難保。壹番商量後,他們找來了北平的大古董商肖寅卿“看貨”,打算賣掉。
肖寅卿來了後,出價20萬大洋,卻要求將大鼎分割成幾大塊裝箱。據資料記載,農民們還真用鋼鋸、大鐵錘,趁著夜深人靜分割大鼎。
雖然是受了20萬大洋的誘惑,但畢竟越砸越覺得作孽,吳培文阻止大家再砸下去,大家橫了壹條心,決心要把大鼎好好保護起來。之後,日本人連續派兵進村搜寶。
第壹次,日軍100多人將吳家大院翻了個底朝天,由於此時大鼎被村民重新埋入地下,日本人終於無功而返。日本人走後,吳培文將大鼎轉移到了自家馬棚地下。
第二次,日軍來了三輛大卡車,壹進村,就架起了機關槍,吳培文忙忙檢查了馬棚的偽裝,又潑了些泔水,成功混出了日軍包圍圈。壹直在村外待到天色擦黑,吳培文聽到了日本人收兵的哨聲,他立刻跑回家,直奔西屋馬棚,謝天謝地,大鼎仍在。
吳培文大嘆“大爐有靈,天助我也。”這之後,吳培文花20大洋從古玩商處買了壹個青銅器贗品,藏在自己家炕洞裏。
不久以後,日本兵和偽軍又進村了,直撲吳家後院,扒開吳培文的睡炕,搶走了那個贗品青銅器。但由於日本人仍舊盯緊了吳培文的行蹤,要繼續搜捕他。
為了保護大鼎安全,吳培文將大鼎秘密托付給自家兄弟,遠離家鄉避難,直到抗戰勝利才回到安陽。吳培文等鄉親為保護國寶,在吳家大院三次轉移埋藏地,最終將其埋藏在吳家大院東屋,免遭日寇掠奪。
直至抗戰勝利。1946年6月,當時的安陽縣 *** 壹位“陳參議”打探到大鼎的下落,他勸說吳培文等人把大鼎上交 *** 。
時任安陽縣古物保存委員會主任陳子明和國民 *** 安陽縣縣長姚法圃帶著壹班警察,將大鼎從吳家大院東屋挖了出來。這壹事件登載於當時的《民生報》:“7月11日夜派隊並商得駐軍X部之協助,至該村掘至終夜,於天明12日早晨將古爐用大馬車運縣存放古委會內。”
此文中“古爐”即司母戊鼎。1948年,大鼎在南京首次展出,據記載,蔣介石曾親臨參觀,大鼎轟動了整個南京城。
1949年國民黨撤往臺灣時原有意將大鼎運往臺灣,但由於大鼎過於沈重,大鼎流落在南京飛機場,後被解放軍發現,轉移到南京博物館。1959年中國歷史博物館建成,後母戊鼎從南京調往北京,成為鎮館之寶,並壹直存於國家博物館。
2005年,大鼎回歸安陽“省親”,已經85歲的吳培文在殷墟門口,時隔59年終於再次與大鼎見面。他壹眼就認出大鼎來“分別時兵荒馬亂,再見時國富民強”。
老人壹直覺得,保護了大鼎沒有落在日本人手中,是他壹生之中做得最有價值的壹件事。那壹天,作為大鼎的發現人和保護人,他被特許可以撫摸大鼎。
該鼎是商王為祭祀其母“戊”而作,亦是已發現最大的商代青銅禮器。司母戊鼎是中國殷代青銅器的代表作,標誌著商代青銅鑄造技術的發展水平2清道光年間(1851年),毛公鼎被陜西岐山縣董家村村民董春生在村西地裏挖出來的,有古董商人聞名而來,以白銀300兩購得,但運鼎之際,被另壹村民董治官所阻,買賣沒有做成。
古董商以重金行賄知縣,董治官被逮下獄,以私藏國寶治罪。此鼎最後運到縣府,被古董商人悄悄運走,張燕昌之子張石瓠曾巧見此鼎。
後毛公鼎輾轉落入古董商蘇億年之手。鹹豐二年(1852年),北京金石學家、收藏家陳介祺又從蘇億年之手購得,並賞給蘇億年1000兩,此鼎深藏於密室,鮮為人知。
陳介祺病故後,1902年其後人賣出此鼎,歸兩江總督端方所有,1911年11月27日端方被派到四川鎮壓保路運動,被革命軍所殺。民國期間端方後人因家道中落,將毛公鼎典押給天津俄國人開辦的華俄道盛銀行。
英國記者辛浦森出美金5萬元向端家購買,端家嫌錢太少,不肯割愛。當時有愛國人士極力呼籲保護國寶,毛公。
3. 司母戊鼎的古代故事武丁去世後,他的兩個兒子祖庚和祖甲先後繼位,父子三人開創了商朝壹百多年的盛世,這時候商朝的國力非常強大,經濟、文化、科技都有很大的發展,人們也越來越重視祭祀和禮儀了。
祖庚和祖甲的母親名叫婦井,她是壹位農業科學家,擅長種植莊稼。婦井去世後,祖庚和祖甲為了紀念自己的母親,決定為媽媽鑄造壹只鼎。
商朝的青銅冶煉技術非常高超,那時候的人們可以按比例把銅、錫、鉛幾種不同的金屬混合在壹起,鑄造出鼎、爵、尊等等精美的器物。不過,祖庚和祖甲想要鑄造的這只鼑,可不是壹只簡單的鼎,它可是壹只超級大鼎。
這只大鼎高1.3米,重八百多公斤,大約和15個成年人的體重差不多。鑄造這樣的大家夥,需要先分別鑄造出零部件,然後再合成壹個整體,制造工藝十分復雜,需要二三百個工匠同時操作,密切配合,才能完成。
這只鼎工藝精巧,造型莊重,鼎身上有很多精美的紋飾。有魚紋、虎紋,還有饕餮紋。
“饕餮”是古代的壹種神獸,它喜歡吃各種各樣的美食,把它鑄在鼎上,表達了古人希望豐衣足食的美好願望。 大鼎的內壁上刻了“司母戊”三個字,“戊”是婦井死後的封號,這幾個字的意思就是“祭祀母親戊”,大鼎也就叫“司母戊鼎”了。
而婦井也因為這只大鼎,在歷史上永遠留下了自己的名字。
擴展資料:
司母戊鼎的文物價值: 後母戊鼎是世界上罕見的青銅器貴重文物,它是迄今為止所有出土的鼎中最大最重的:重832.84公斤,高133厘米,口長110厘米,寬78厘米,足高46厘米,壁厚6厘米,大得可以做馬槽,所以人們又叫它“馬槽鼎”。後母戊鼎紋飾美觀莊重,工藝精巧,壹向為世人所欽羨。它的價值因此而更高。
鼎身四周鑄有精巧的盤龍紋和饕餮紋,增加了文物本身的威武凝重之感。饕餮是傳說中喜歡吃各種食物的神獸,把它鑄在青銅器上,表示吉祥、豐年足食。
耳廓紋飾俗稱虎咬人頭紋,這種紋飾是在耳的左右作虎形,虎頭繞到耳的上部張口相向,虎的中間有壹人頭,好像被虎所吞噬。耳的上面還有兩尾魚形。
足上鑄的蟬紋,圖案表現蟬體,線條清晰。 後母戊鼎是中國殷代青銅器的代表作,標誌著商代青銅鑄造技術的發展水平和中國高超的鑄造水平。
百度百科-司母戊鼎。
4. 急司馬戊大方鼎仍然是迄今世界上發現的最大的青銅器
人民教育出版社編寫的九年義務教育《中國歷史》第壹冊第24頁講到:“商朝後期制造的司母戊大方鼎;是迄今世界上發現的最大的青銅器。”湖北省五峰長樂坪中學李家慶老師撰文指出:“據近期有關考古資料表明,這句話並不準確。”然後,他引用人教版《中國歷史》第壹冊《教師教學用書》所載司母戊鼎的高、長、重等數據,與秦始皇陵出士的兩套銅車馬的高、長、重等數據進行比較,得出結論:“無論從高度、長度還是重量等各方面比較,秦陵銅車馬均超過司母戊鼎,司母戊鼎並非迄今世界上發現的最大的青銅器。”(見《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00年第7期第37頁)
秦始皇陵1號和2號銅車馬都發現於1980年冬。這兩套銅車馬出土時都已經破碎。1983年7月,秦始皇陵2號銅車馬修復成功,恢復了原貌。隨後,考古工作者撰寫出秦始皇陵2號銅車馬的科學報告,引起了國內外學術界的重視和贊揚。1985年12月1日《光明日報》刊登了《秦陵2號銅車馬的科學報告受到國內外學術界高度評價》的新聞。這就是說,至遲到1985年底,秦陵出土銅車馬的信息已經普遍傳開。然而,1987年12月,文物出版社出版的《夏商史稿》(孫渺著)中說:“目前發現的商代最大的青銅容器,是司母戊鼎。”1993年8月,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殷商社會生活史》(主編李民)中說:司母戊大方鼎是“青銅器中的第壹重器,集中顯示了這時青銅器冶鑄業的工藝水平。”1994年6月,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國通史》第三卷(總主編白壽彜)上說:司母戊大方鼎“不僅是我國青銅時代最大的,也是古代世界青銅文化史中所僅有的。”
人們不禁要問:如果說人民教育出版社歷史室的編輯們水平低,愚昧到了連秦始皇陵出土了銅車馬的信息都不知道,還楞說“司母戊大方鼎是迄今世界上發現的最大的青銅器”呢,那麽,白壽彜先生是我國著名的歷史學家,孫渺先生和李民先生是造詣很高的考古學家,難道他們也會跟人民教育出版社歷史室的編輯們壹樣,犯如此低級的錯誤嗎?答案自然是否定的。
既然這個答案是否定的,那麽,李家慶老師所提的意見就是錯誤的。他的意見錯在何處呢?
德國哲學家黑格爾說。“假如壹個人能見出當下顯而易見之異,譬如,能區別壹支筆與壹個駱駝,則我們不會說這個人有了不起的聰明。同樣另壹方面,壹個人能比較兩個近似的東西,如橡樹與槐樹,或寺院與教堂,而知其相似,我們也不能說他有很高的比較能力。我們所要求的,是要看出異中之同或同中之異。”列寧說:“任何比較只是拿所比較的事物或概念的壹個方面或幾個方面相比,而暫時地有條件地撇開其他方面。我們提醒讀者註意壹下這個大家都知道、但是常常被人忘掉的真理。”這就是說,比較必須是在壹定關系上,根據壹定的標準進行的。不同的關系、不同的標準,就不能比較。李家慶老師的意見錯就錯在沒有“在壹定關系上,根據壹定的標準”進行對比,忘掉了這個真理。它的具體表現可以歸納為以下三點:
第壹點:司母戊鼎屬於器皿,而秦始皇陵銅車馬不屬於器皿。
第二點:司母戊鼎是鑄成整體的壹件青銅器,而秦始皇陵銅車馬是由分別鑄成的壹些部件組裝起來的。杜廼松先生著的《中國青銅器發展史》上說:“復原後的銅車馬駟馬雄立,馭手安坐或作站立狀,車門窗可以啟閉,車輪轉動可行。”1985年12月l日《光明日報》上刊登的《秦陵2號銅車馬的科學報告受到國內外學術界高度評價》的報道中也說:復原的2號銅車馬,“駟馬雄立,馭官安坐,車窗門啟閉自如,隨著鏈連的搖蕩,牽動轅衡,可以載輿以行。”鑄在壹起,車輪怎能轉動,怎能“載輿以行”呢?
第三點:司母戊鼎是純粹的青銅器,而秦始皇陵出土的銅車馬並不是純粹的青銅器。杜廼松先生著的《中國青銅器發展史》上說:這兩輛“車馬的附件如當盧、節約、轄等均為金銀所制作。”
根據以上分析,我們仍然認為,司母戊大方鼎是迄今世界上發現的最大的青銅器。
5. 介紹司母戊鼎英的語作文,要有中文翻譯,急用Ding is a rectangular body, mouth along the thick, contour straight, showed an unshakable. Si muwu ding had standing ears, square abdomen, four hollow, except for its body all around the central rectangle element face is empty, all the rest is ornamentation. Above the pact yun-lei (cloud &thunder) veins, various part of main decorative design in a utensil with various forms. Its body all around the square element face with dramatic as the main grain, all junction, is decorated with leaf edges, leaf edge above be the head of a cow for gluttonous. Ear outer profile has o tiger, tiger, contains the man's head. The ears to fish lines to act the role ofing. Four legs of the grain and the craft *** anship, on three string lines each to his presence. According to research, si muwu ding should be jack shang royal family, its modelling, decorative design, process achieves the highest level. Is the representative work of shang dynasty bronze culture peak. Si muwu ding ware of tall, thick shape, magnificent, majestic, grain potential is luxuriant, superb technology, also known as SiMuWu big square, high 133 cm, 110 cm long, 78 cm wide, weighs about 832 kilograms, pot belly rectangle, the vertical o straight ear (with only one ear, found another ear is later according to the other ear copy up), there are four cylindrical legs, is found in the world's largest bronze. The tripod is the son of merchant Wang Wuding casting for sacrifice to mother
鼎身呈長方形,口沿很厚,輪廓方直,顯現出不可動搖的氣勢.司母戊鼎立耳、方腹、四足中空,除鼎身四面中央是無紋飾的長方形素面外,其余各處皆有紋飾.在細密的雲雷紋之上,各部分主紋飾各具形態.鼎身四面在方形素面周圍以饕餮作為主要紋飾,四面交接處,則飾以扉棱,扉棱之上為牛首,下為饕餮.鼎耳外廓有兩只猛虎,虎口相對,中含人頭.耳側以魚紋為飾.四只鼎足的紋飾也匠心獨具,在三道弦紋之上各施以獸面.據考證,司母戊鼎應是商王室重器,其造型、紋飾、工藝均達到極高的水平.是商代青銅文化頂峰時期的代表作.司母戊鼎器型高大厚重,形制雄偉,氣勢宏大,紋勢華麗,工藝高超,又稱司母戊大方鼎,高133厘米、長110厘米、寬78厘米、重約832千克,鼎腹長方形,上豎兩只直耳(發現時僅剩壹耳,另壹耳是後來據另壹耳復制補上),下有四根圓柱形鼎足,是目前世界上發現的最大的青銅器.該鼎是商王武丁的兒子為祭祀母親而鑄造的
6. 描寫安陽殷虛的作文600字壹下車,我便遠遠的看見壹座長方形的宮殿大門。來到博物館的大門前,只見幾根華麗的柱子橫穿豎插,獨具匠心地組成了甲骨文的“門”字。兩扇大門的中心,雕刻著兩條盤曲的古龍,精工細鑿,栩栩如生。門額上的“殷墟博物館”幾個大字,更是氣派蓬勃,蒼勁有力。
壹進大門,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那重達875公斤的司母戊大方鼎。遠遠望去,大鼎莊重雄渾,紋飾細膩,鼎高133厘米,長111厘米,寬78厘米。它不僅是我國出土的青銅器中最大的壹件,而且是當今世界上出土青銅器中最大的魁首,大鼎腹內壁有“司母戊”三銘文,故名司母戊大方鼎。
邁進博物館的正殿——是為仿古而建築的十多間大草屋,裏面陳列著大大小小幾百塊出土的甲骨文。所為甲骨文,就是殷代王室將占蔔的內容刻在龜甲獸骨上的文字記錄。至今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了,是我國最早的文字,也是世界文化寶庫中的瑰寶。它的出土,對研究我國奴隸制社會,特別對研究殷商的政治、經濟、民俗、民情、信仰、征伐等都有著極其重大的意義。據說安陽殷墟是全世界唯壹發掘甲骨文的地方,所以有許多的外國人不遠萬裏來到安陽殷墟參觀,文字的發明是人類文明發展的重要標誌。
在安陽殷墟中還有好多好多的景觀沒有寫到,如果對甲骨文與殷商歷史文化感興趣的妳,快去參觀參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