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時桂林民間在舉辦婚喪、祭祀的禮儀中,要 雇用樂隊,吹吹打打,以示隆重。人們稱這種吹奏樂器的人叫吹鼓手。這種民間樂隊,在桂林已有蠻久的歷史了。操此業者,終生專營,借以謀生,是壹種特殊行業。吹鼓手懂得吹多種曲調,也熟悉婚喪禮儀。東鄉潮田來的吹鼓手,被認為最善吹奏。
在不同的禮儀中,樂隊不同,吹奏的曲調各異。老壹輩的人都曉得,桂林有祭孔的禮儀。每年陰歷八月二十七日孔子誕辰日那天,人們要在文廟中舉行隆重的祭祀儀式。桂林的文廟建在崇德街(今解放西路),即現今桂林中學裏邊,建有大成殿、石牌坊,大門上有石刻的八個顏體大字:“德體天地,道冠古今”。大門前還立了個石碑,上面寫著:“文武官員在此下馬。”文廟建得莊嚴典雅,不論是漢人、蒙人、滿人,對孔子都是很崇敬的。舉行祭孔禮儀,用專門的樂隊,樂工吹奏古曲,使用笙、竿、簫、磬、鐘、鼓等樂器。其奏出樂曲,莊嚴肅穆。
民間還有另壹種樂隊,專門在人家的婚喪禮儀中吹奏。桂林民間舉辦婚喪事,是蠻講究禮儀程序的。在每套繁瑣的禮儀中,都要用吹鼓手來吹奏。如果舉辦婚姻喜事,得依據古禮,其中有過禮、迎親等程序。過禮俗稱行聘,由男方派人擡著擡盒,裝上禮品,有聘金、餅子、生豬生羊,有的還有古玩、金飾、玉器等。雇用樂隊壹堂,沿途吹打,陪送至女家住宅。吹起嗩吶、打著皮鼓,相當熱鬧。鼓聲咚咚,人們壹聽就曉得是過禮的隊伍來了。
禮儀程序不同,吹奏的樂器也有差別,曲調也各異。在婚禮中宴請賓客,賓客入席有安席的儀式,吹鼓手則吹奏安席樂曲,使用的樂器有小擋鑼、笛子、鼓吹奏出悠揚的曲調。在酒宴中,每上壹道菜,有專人叫喊壹聲上菜,吹鼓手就要吹奏上菜的曲子。樂隊就設在廳堂門外,由主家供送壹桌酒席,吹鼓手邊吃邊吹。如果上菜來不及吹,便會給別人講“顧吃不顧吹”。後來,桂林人便將這句話用來批評別人辦事不周全,顧此失彼。
桂林民間舉辦喪事,俗稱白喜事。禮儀程序也是繁瑣的,也要請樂隊來奏。吹奏的曲調也不同,都是悲哀的曲子,在家奠這個儀程中,家人要向亡人祭奠。由“贊禮”的司儀,指揮吹奏什麽樂曲。樂器有喚吶、笛子、小鑼、鼓等。祭奠時奏的是“細樂”,用笛子和小鑼,讀祭文時,就停止奏樂。祭奠完畢動大樂,這時才吹項吶。在出葬時,有各種樂隊。其中在靈樞前面的,有壹堂樂隊,只吹笛子,打鼓、鑼、拔。笛子吹的曲調,特別動人,如悲如怨,如泣如訴。
吹鼓手這門職業,壹年之中,有時閑得很,有時又忙不過來。生活也是清苦的。桂林民間辦紅喜事,多在秋冬季節。為了吉利,要選擇吉日良辰,查通書選黃道吉日。這個日子多有雷同,張家挑,李家也會挑。所以這天結婚的人便多了,吹鼓手便忙不過來,生意雖好,但只能去壹家吹奏。所以有句俗語:“好日多同,吹鼓手命窮。”
隨著時間的推移,民間習俗變革了,婚喪禮儀簡化了。到了抗戰時,多數人家辦婚事時,已不用吹鼓手了,而迎親時則以“洋鼓洋號”來代替,舊時的吹鼓手也就隨之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