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事在當時成為廣為傳誦的壹代佳話。明思朱由檢獲知此事後龍心大悅,於崇禎十三年(1640年)下旨,特許在鄧坊錦溪村為曾棟、曾益、曾軾、曾亨應父子叔侄四人豎立牌坊,並親賜禦筆“父了兄弟叔侄同朝”匾額,以誇父子兄弟叔侄四人同朝為官的盛事。曾棟為父子兄弟叔侄四人中最為年,故當地民間也將此牌坊稱為“曾棟石雕牌坊”。
“尚書探花石雕牌坊,系萬歷三十三年(1605年)明神為施表誇耀漳州漳浦人林士章而賜建。林士章,字德斐,明世嘉靖年間殿試考中第三名(探花),為人,心胸寬闊,樂於助人,富有才學,後官至南京禮部尚書、國史副總裁,深得明神賞識和信任,故特賜建牌坊壹座,以誇耀其才德。石牌坊為南北向,寬米,高11米,前後進深約2米,為十二柱三間五樓,龐殿頂,檐角飛翹,脊飾鶴吻。坊身橫截面為杠鈴形。明間主樓樓檐,平板上嵌立壹塊透雕雙龍“聖旨”牌坊牌匾,平板仿下的匾額上,正背兩面分別陰刻“尚書”、“探花”兩個大字。書法雄勁有力。匾額下以梁仿隔層,為壹層字板和壹層浮雕花板。透雕花板和雕花板上雕刻金殿廷試、迎來送往等各種栩栩如生的人物圖案。字板上鐫刻表者的名字和。字板花板下的大額仿上,浮雕雙龍戲珠圖案。兩次間的上下數層花板上,均透雕各種人物圖案,形態各異,生動逼真,具有很高的藝術性。關於這座石雕牌坊的修建,在當地民間還流傳著壹個有趣的小故事。相傳清代“尚書探花”石坊時,不知是何原因,石坊總是搖晃,立不穩。負責監工的縣令十分著急,趕忙到石牌坊邊上那座僅有3平方米大、被稱為全國最小的伽藍廟像去,隨手把官帽戴到了伽藍頭上,說也奇怪,石雕牌樓石、牌坊就不再搖晃,穩如泰山了。縣令見狀大喜,於是伽藍廟,並給伽藍戴了官帽。從此,漳州伽藍廟的伽藍就與其他地方伽藍廟的伽藍不同,頭上戴有官帽,其他地方則沒有。
根據現的坊體來看,該石雕牌坊制作形制頗為奇特,與眾不同,雖為六柱,但與常規六根柱子“壹”字形排列的六柱石牌坊不同,石牌樓的正面是“八”字形,兩翼各立有兩相柱子.與中間兩根坊柱相連,成“品”字形三足鼎立之勢,整座牌坊呈“壹”字形。根據史料記載,石雕牌坊當年建成時規模宏大,極為壯觀,高達七層,其制作、雕刻也極為精湛石牌樓有6根石石柱撐起,兩根中柱的前後夾有四只高達2米的威猛的石獅,以不銹鐵板嵌其外,。雖牌坊現僅存兩層,但其重要的史跡和精美的雕刻仍清晰可見。石雕牌坊明間長6米、寬1米的巨型匾額上是明思親書的“父子兄弟叔侄同朝”八個大字,題字周圍是浮雕的人物、鳥獸、石雕麒麟、開運貔貅、石雕貔貅等圖案,明間的兩道大額柿和兩側次間的兩道小額仿上均雕滿各種花紋,次間的兩道額楊之間夾以透雕鏤空花板,次間上額楊上坐以石鬥,牌坊結構,鬥拱上承托檐頂,各種雕刻都十分精湛,堪稱藝術珍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