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心考古和歷史的朋友會經常在網絡和電視上看到關於壹座古墓考古發掘的新聞報道和紀錄片。雖然事實上,在考古工作中,墓葬的發掘只占壹部分,而且墓葬在十大考古發現中的比重壹年比壹年小,但墓葬仍然比遺址更受關註,自然成為媒體熱衷報道的素材,也被應用到各種影視劇甚至遊戲中。那就說說“挖墳”吧。每當有新的考古發現出來,很多朋友不僅關心挖出了哪些重要的隨葬品,還會密切關註墓主人是誰。出於人類天生的好奇心,刨根問底是壹種普遍的心態。隨葬的金銀珍珠玉器全部可見,足以引起驚嘆,但在神秘感上還是略遜於墓主人的身份。這種心態不是今天才有的。我們的祖先在探索歷史遺跡的時候,也同樣好奇,想把古墓和書中記載的名人聯系起來。所以我們會在壹些地方看到某某名人的墓,甚至同壹個人的墓出現在不同的地方。在考古工作中,確定墓主人身份最直接的證據就是有文字的材料。比如壹枚印章、壹篇墓誌銘、壹本悼亡書,甚至壹小片記載墓主身份的竹簡、木簡,都足以說明問題。沒有這樣的材料,往往很難定案,即使有大量的旁證。我們可以舉壹個典型的例子,曹操墓和曹休墓。高希窯洞墓出土石碑這裏所說的“曹操墓”就是安陽高希窯洞墓。自信息公布以來,各界的討論就從未停止過,自然也就分成了擁護曹的和擁護曹的兩派。當然,我們基本可以忽略壹些完全缺乏考古學基礎知識的反對意見,即使從專業的角度來看,仍然缺乏最可靠的證據。但作為曹氏家族的成員,洛陽曹休墓就不存在這樣的爭議。曹休墓於2009年被挖掘。雖然被盜嚴重,但曹秀的印章幸存下來,身份壹下子被鎖定。遺憾的是,在所有的古墓中,只有很少壹部分有這些標明身份的隨葬品,而這些隨葬品能夠保存完好的也是很少壹部分。那麽在大多數情況下,考古學家是找不到文字資料的,那麽他們是如何確定墓主的身份的呢?主要有幾種方法:1。不需要挖掘,靠文獻和調查。這種方法主要針對等級較高的墓葬。比如位於陜西關中的11西漢墓葬,壹座都沒有發掘,但每座墓的主人都可以確定。這是因為,壹方面,三輔黃圖、水經註、長安誌等古代文獻記載了這些墓葬的位置,另壹方面,現代考古學家通過調查勘探可以確定墓葬的壹些基本信息,甚至可以發現壹些帶有文字的瓦片。通過兩者的對比,我們就可以知道每座墓中埋葬的是哪位皇帝。西漢陵墓分布圖2。發掘與文獻的結合有些墓葬表面破損嚴重,文獻記載不夠詳細,我們可以借助發掘獲得的信息來判斷主人的身份。例如北齊文宣帝高陽陵的確定。1987-1988年,考古人員在河北磁縣灣張村搶救發掘了壹座大型北朝壁畫墓。根據出土遺物的特征,判斷為北朝晚期,公元550年至570年之間,再通過與當地其他出土的同時代墓葬進行對比,判斷墓主人應該是皇室成員。然後,借助傳世文獻和出土墓誌資料,判斷葬於磁縣灣張村附近的皇室成員均為東魏、北齊人。從時空信息來看,墓主人是北齊文宣帝高陽人。3.不得不承認,如果沒有壹點文字資料或者文獻記載,面對壹座古墓,考古學家是分辨不出主人是誰的。借助已有的經驗和研究成果,大致判斷墓主人的社會階層是可行的。此外,如果遺體保存完好,我們還可以通過現代科技手段了解墓主人的性別、死亡年齡、生前飲食種類、曾患疾病等信息。
上一篇:奶奶送孫女3套房,孫女卻因為房租將奶奶告上法庭,最終法院是如何判的呢?下一篇:安徒生童話裏壹個豆莢裏的五顆豆子講了什麽樣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