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古玩市場 - 威尼斯雙年展的中國藝術家的態度

威尼斯雙年展的中國藝術家的態度

近些年中國藝術家陸續飛往意大利,參加威尼斯雙年展。創辦於1893年的威尼斯雙年展,與德國卡塞爾文獻展、巴西聖保羅雙年展並稱為世界三大藝術展,歷來以著重先鋒藝術聞名,被稱為藝術界的嘉年華盛會。業內人士透露,參加威尼斯雙年展的費用不可小覷,動輒以數十萬計,壹般的藝術家根本無力承擔。

“就像學生樂於在國外大學留學鍍金壹樣,很多中國藝術家參加威尼斯雙年展也不過是把它當成鍍金的參展經歷。”對今年中國藝術家紮堆威尼斯雙年展,上海壹民營藝術館的負責人張明繁(化名)並不感到驚喜。在他看來,參展人數劇增不能說明中國藝術國際地位的提升,反而揭示了當下中國藝術界的浮躁。參展能提升藝術家知名度,也是炒高藝術家作品的噱頭。中國藝術家紮堆雙年展的浮華喧鬧背後,深藏著資本欲望的暗流湧動——藝術家、藝術基金、藝術展,三者形成了壹套欲說還休的糾結利益鏈。

壹件去過威尼斯雙年展的藝術品意味著什麽呢?

“起碼,這是壹個聽上去不錯的拍賣噱頭。”上海壹家大型民營美術館的負責人透露,“相對於某件作品將來可能賣出高價或者身價升值的潛力,為此支付壹些成本當然也是值得的。對於藝術家而言,參加平行展解決了他們的若幹需求,比如被展示、被肯定、提升作品附加值;對於策展人而言,藝術家們願意以各種方式為此付費,有利可圖;而對於威尼斯雙年展官方而言,有這麽多的中國藝術家和策展人捧場,為其藝術事業和旅遊事業貢獻收入,又何樂而不為呢?”

參加威尼斯雙年展成為“不錯的拍賣噱頭”,背後的邏輯基礎是中國藝術品交易自身的特殊性。在大眾層面上,中國的藝術品交易是賣證書的。其實不僅僅是藝術品,古玩、珠寶、玉器等都是壹樣的。因為沒有足夠深度的文化土壤支撐,中國的民間收藏圈子從起步就開始走上了“用價格標識壹切”的路子。於是,國內大部分的藝術品交易,變成了證書的交易。本質上,這是壹種不規範的股票市場,不是藝術交流和交易。

“只有中國藝術家才會如此熱衷參展威尼斯雙年展。因為在過去,有壹些中國當代藝術家通過威尼斯雙年展獲得國際關註。”中國當代藝術發展基金會副秘書長、批評家、策展人徐子林在接受媒體采訪時的說法進壹步印證了上述分析。

實際上,威尼斯雙年展創立時的初衷和動機之壹就是為當代藝術建立新的市場。甚至直到1968年,威尼斯雙年展還設有銷售辦公室,用來幫助參展藝術家銷售作品,並提收10%的傭金。

  • 上一篇:如何在瓷器上打印圖片成都陶瓷打印設備
  • 下一篇:安仁古鎮旅遊指南關於安仁古鎮旅遊指南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