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兄弟姐妹從龍到幼的排位稱為孟(有時為伯)、中、蜀、吉。有三個季節,通常是孟、鐘、季。
古人把壹年分為十二個月,又把十二個月分為春夏秋冬四季,平均每季三個月。於是有了孟春、仲春、季春;夏夢,仲夏,夏季的最後壹個月;秋夢、邱忠、秋吉;孟冬、仲冬和董紀的名字。
同樣的方法:壹個月分為孟仲吉,孟仲吉分別為早、中、晚。
擴展數據:
示例:
壹個家庭有幾個兄弟。在給它們命名時,特意用“伯(孟)、中、蜀、吉”等字眼,以示年代的先後;這種習慣做法,如果從西周初年算起,在我國至少有兩千多年的歷史。
“伯”是老大,“仲”是老二。《說文任補》:“伯,長野。”“鐘,鐘也。”叔是第三,季是第四。比如三國時期,孫堅的四個兒子:長子孫策;次子鐘某;三子畢叔;還有四兒子紀佐。這是按照鐘吉大叔的說法,有代表性的名字。
“相等”兩個字壹起用,表示差不多,很難區分。成語有“不相等,相等”。
也有壹些用“萌”字而不用“博”。有人解釋說“長子為伯,長子為孟”,意思是在古代,長子若為妻所生,則用“伯”字,長子若未為妻所生,則用“孟”字,但實際上似乎並非如此。
參考資料:
百度百科-孟中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