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古玩市場 - 我家有壹幅書法,作者是壹個叫蒲什麽的人,誰能告訴我它是誰啊

我家有壹幅書法,作者是壹個叫蒲什麽的人,誰能告訴我它是誰啊

蒲松齡,字留仙,壹字劍臣,別號柳泉居士,出生於公元 1640 年,卒於 1715 年,終年 76 歲。蒲松齡壹生屢試不第,貧困潦倒,後人用 8 個字便概括了他的壹生:讀書、教、著書、科考。蒲松齡出生在壹個普通的文人家庭,由於家道中落,請不起教書先生,便隨父讀書。他自幼聰慧過人,經史過目不忘。 18 歲完婚,應父母之命,娶本縣文人劉國鼎的次女劉孺人為妻。 19 歲初應童子試,便以縣、府、道三試第壹考中秀才。文章深受山東學政施愚山先生的賞識,壹時名聲大振。為了求取功名,實現理想, 20 歲的蒲松齡與同鄉好李友梅、王鹿瞻、張歷友***結“郢中詩社”,潛心治學。現在淄川的留仙湖、般陽河等地就是他們當年經常活動的地方。 25 歲時蒲家因妯娌不合,兄弟分家,蒲松齡只分得“農場老屋三間,曠無四壁”,生活陷入困境。迫於生計,於康熙九年應同邑好友孫蕙的邀請,到江蘇寶應為知縣孫蕙做幕賓。那段時間蒲松齡開闊了眼界,寫下了不少詩文,但也飽嘗了寄人籬下之苦,加上思鄉心切,第二年便辭幕還鄉了。

歸來後的蒲松沒有考取功名,便屢屢設帳於縉紳之家,其中約三十年的時光是在淄川大家畢際有府上為塾師,在畢家他結識了當時的壹批著名文人如王士禎、高珩、朱緗等,這對於《聊齋誌異》的創作和傳播有極大的影響。71歲撤帳歸家,過了壹段飲酒作詩、閑暇自娛的生活。他壹生熱衷科舉,卻不得誌,72歲時才補了壹個歲貢生,因此對科舉制度的不合理深有體驗。加之自幼喜歡民間文學,廣泛搜集精怪鬼魅的奇聞異事,吸取創作營養,熔鑄進自己的生活體驗,創作出傑出的文言短篇小說集《聊齋誌異》。以花妖狐魅的幻想故事,反映現實生活,寄托了作者的理想。除《聊齋誌異》外,還有文集4卷,詩集6卷;雜著《省身語錄》、《懷刑錄》等多種;戲曲3種,通俗俚曲14種。今人搜集將其編定為《蒲松齡集》。

蒲松齡 74 歲時妻子劉氏因病去世,他悲痛欲絕,倍感人生苦短,就這樣過了兩年,蒲翁也於康熙五十四年即公元1715 年正月 22 日,在故居聊齋與世長辭。蒲翁墓中出土的東西,有錫酒壺、錫酒杯、旱煙袋、念珠、宣德爐、四枚壽山石印章,還有其夫人用的銅鏡、耳勺。壹代文學大師走完了他坎坷的人生,但是他為後人留下的財富卻是永不磨滅的 !

蒲松齡故居

位於淄川區洪山鎮蒲家莊。蒲松齡故居是壹座幽靜古樸的庭院。院落座北朝南,前後四進,西有側院。門楣上懸掛著郭沫若題寫的匾額“蒲松齡故居”,院內月門花墻,錯落有致,山石水池,相映成趣。北院正房三間,為蒲松齡的誕生處和其書房“聊齋”。室內陳列著他74歲時的畫像,上有其親筆題字。南院有平房兩間,舊稱“磊軒”,是以蒲松齡長子蒲箸的字命之。西院系新建的陳列室,蒲氏家譜、手跡和其多種著述以及英、俄、日、法等外文版本。聊齋正房後為6間展室,展出了中外蒲氏研究家的多種論著,以及當代文化名人老舍、臧克家、豐子愷、李苦禪、俞劍華、李樺、戴敦邦等書畫家為故居所作的書畫、題詞100余幅。1977年被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柳泉 又名滿井,在淄川區蒲家莊東側約百米的山谷中。據載,早年井中清泉湧流,外溢為溪,大旱不涸,古稱滿井。最初蒲家莊也由此得名滿井村,至明朝末年,蒲姓日繁,因而村始易為今名。當年井四周有翠柳百株,故後人又稱之為“柳泉”。相傳蒲松齡曾多次在此設茶招待過往行人,搜集創作素材。蒲松齡酷愛此地,自號“柳泉居士”。1980年,柳泉旁新建草亭、涼亭,井口圍加了欄桿,井旁“柳泉”石碑為著名文學家沈雁冰所踢寫。柳泉北面原有壹座龍王廟,也叫滿井堂,廟西廡原有《新建龍王廟碑》壹塊,碑文系蒲松齡所撰。現廟已無存,碑已移存蒲氏故居內。

蒲松齡墓 位於淄川區蒲家莊東南約500米處。墓地四周系磚石砌圍墻,內松柏樹10株古木陰翳,郁郁蔥蔥。墓院系蒲氏老林,內有古墓幾十個,蒲松齡墓在墓園北側,封土高約兩米,墓穴呈頭向西南,足向東北之勢。墓前立清雍正三年(1752年)同邑後學張元撰文的《柳泉蒲先生墓表》。1954年建立了壹座四腳碑亭,1979年又在亭前建立沈雁冰撰寫的《蒲松齡柳泉先生之墓》碑。

聊齋園 位於淄川蒲家莊村東,建於1987年,占地面積約2.4萬平方米,建築面積6100平方米。聊齋園分為藝術陳列館、狐仙園、石隱園、聊齋宮、滿井寺、觀狐園六部分。藝術陳列館***三個展室:第壹、二展室陳列反映蒲松齡生活的詩詞、文稿及頌揚蒲松齡的圖畫、詩歌、書法等藝術作品;第三展室展出了18組蒲松齡生平塑像,形象逼真。“狐仙園”內建築錯落有致,小巧美觀,包括***笑亭、留仙橋、柳拉碑、奇幻門、聚仙峰、臥狐、獨眼狐等景觀。“石隱園”內建有遠心亭、同春堂、遲月亭、九回廊、文梓樹、蔓松橋、霞飴軒及各種石景等,並有假山、怪石及花草。“聊齋宮”內有《羅剎海市》、《席方平》、《畫皮》、《嬌娜》、《屍變》等聊齋故事藝術雕塑作品,並采用燈光、音響、電影特技等現代科技表現手法,再現了蒲松齡筆下神鬼狐妖的藝術形象。“觀狐園”內。

蒲 松 齡 書 館

蒲松齡書館坐落在山東省淄博市周村西南昆侖路旁、王村鎮西鋪村西鋪大街。原系明末戶都尚書畢自嚴故居的壹部分。先生壹生的職業是教書,他在其三十二歲時,應好友畢際友[公元壹六七九(康熙八年)至壹七0九年(康熙四十八年)]之聘離開家鄉淄川區蒲家莊,在此設館教塾三十余載。直到康熙四十九年(壹七壹壹年),先生在度過了近四十年的塾師生涯,七十壹歲高齡時,才撤帳歸裏田園,連續教了三十八年的書。在漫長的三十八年中,先生憑著自己的才能,棲身於王村西鋪的高墻內,寓居於畢家的松齡書院,領銜伴讀在綽然堂,可以說,西鋪是先生的第二故鄉。

彈指三百余載,當年先生執教著《聊齋》的書院——“ 畢尚書府”,幾經蹉跎歲月的風風雨雨,歷盡滄桑,到文革時期壹度破敗不堪、面目全非。

春風又綠“江南”岸。從壹九八五年以來,淄博市人民政府暨周村區人民政府為弘揚民族文化,保護民族遺產,加強蒲學研究,紀念壹代文化偉人,相繼撥款四十九萬元,分兩期工程對蒲松齡書館進行了徹底修復,並作為淄博市重點文化保護單位,對外開放。

來到蒲松齡書館,踏上西鋪這塊古老而又神奇的土地。壹條名曰:“松齡路”的新拓寬的長三百米,寬六米的高標準水泥路引我走向蒲松齡書館。

這是壹座具有濃郁明清朝代風貌的古建築群。占地面積2 千平方米,現有建築面積765平方米。館內***有大小建築22間。擡眼望, 前門上橫掛著壹塊漆黑烏亮的牌匾,上書“蒲松齡塾館”五個姿媚酋勁、超逸入神的鎦金大字、熠熠放光,奪人耳目。旁邊則有社會各界損資碑記。(左圖為前門)

拾級而上,進門向裏走,迎面便是古樸宏麗的綽然堂。原有牌額上題“綽然堂”三個隸書大字,落款崇禎甲戊白陽老人題(白陽老人即畢自嚴,該匾原件現存蒲松齡故居)。它是幢三間高大的大廳房。先生來到畢府,便選定了綽然堂設館住教。但見青磚灰瓦,飛檐鬥拱,端莊俏拔,氣勢壯觀。北房二間,東邊暗間,作先生的寫作和住宿的地方,著名《聊齋誌異》及大量詩詞皆出於此,中外間作為學生們肄業的課堂。現有塑像來體現當時的情景。身臨其境,可以看到幾個畢氏子弟正伏案忙於學業。有的誦書、有的習字,還有的在沈思。先生則側耳傾耳,神態怡然。

綽然堂(董建生/攝)

先生壹生從教。他經常結合幼年學生的接受能力,專意編寫與教學有關的通俗讀物。如他在58歲時,編寫了兩部這樣的書。壹是著《小學節要》,對當時塾館所用的道德教材刪繁就簡,取其中精要縮編而成。二是選編了《宋七律詩選》,對其教學所用的宋詩去粗取精,擇選佳句,選擇了22首作為學習宋詩用。先生教書,有別於其他人多數的塾館教書先生。他厭惡舊式教學那種墨守成規的死記硬背,不滿故弄玄虛的“師尊”,毅然與學生平等相處,誠心以待,既悉心教育引導學生刻苦攻讀學業,又不壓抑孩子們天真活潑的純潔童心。正是這種實際感受,使他寫下了至今膾炙人口的《綽然堂會食賦》。賦文幽默,風趣,生動描述了孩子們每當吃飯時《出兩行而似雁,足亂動而成雷》的場面。

據記載,綽然堂曾於”清光緒三十年傾圮“,今在原址重建是以紀念蒲松齡創作寫書育人三十年之業績。

轉過“綽然堂”向北,正對的是省書法家朱學達題“振衣閣”門前楹聯上書:萬卷書當南面窗、壹簾風拂北窗涼。這是在綽然堂後修建的壹幢與之對稱的磚木結構雙層樓閣建築,閣上花窗雕欞,舒朗明快;閣下朱紅漆柱承托重荷。整個閣的外壁飾有飛檐、禪獸、雕欄、花欞。“振衣閣”是“畢尚書府”藏書之地,有萬卷詩書”,可供先生任意博覽,成了先生的文庫。它為先生搜挾奇聞異事、著書立說提供了不少文獻資料。因此,素日裏的軟事傳聞便很快在天才的筆下“遂以成篇”。

振衣閣(董建生/攝)

走進下層閣樓裏,墻上掛有先生的畫像。他身著歲貢生服(生前沒坐官,71歲官府授貢生)。正襟端坐,室內設有古玩架、先生曾用過的雙耳瓶、暖手爐、筆筒架等陳列其上,給室內增添了壹份古色古香的典雅。

萬卷樓(袁鷹/攝)

登上閣樓上層,園內別致的圓心亭、絢麗的霞綺軒、奇特的臥龍石等大小各異、二十余景歷歷如畫,盡收眼底,教人心曠神怡,難怪多次被先生寫進其作品中呢。

這振衣閣是先生寫作的地方,先生知識淵博,卻屢試不第,壹生懷才不遇,從而激起了他憤世嫉俗的思想感情,決心以誌怪的藝術,假筆於花妖狐魅、精靈怪異以超塵絕俗的筆,遊刃於鬼狐世間,抒發自己內心憤郁的情感,並暴露和鞭撻當時黑暗的社會現實,撫慰善良人受創的心靈。他在壹道題為《感憤》的詩中曾這樣寫:“漫問風塵試壯遊,天涯浪跡壹孤舟……北邙芳草年年綠,碧血青憐恨不休”。道出了先生發憤著書,妙筆寫盡人間不平事,“生花”繪出月下女兒情,不成書誓不罷休的誌向和決心。

先生白天舌耕育桃李,夜晚在此揮毫潑墨、灑灑點點筆耕著文章,他聚平生之力完稿並日臻完善了《聊齋誌異》壹書。於是燈下寫道:“……獨是子夜熒熒,燈昏欲蕊,蕭齋瑟瑟,案冷凝冰,集腋為裘,妄續幽冥之錄;浮白載筆,僅成孤憤之書!……”此外,先生還在余暇,撰寫了大量的詩、詞、曲、賦、文、銘、、書啟、引、序、疏等。如今振衣閣裏有蒲松齡伏案寫書的塑像和有幾面本書的書架。桌子上則擺有先生生前的若幹手稿、著作等。

見情思景,可以想見,先生每每寫得倦了,就走出來在這“萬卷書檔南面窗,壹簾風拂北窗涼”的振衣閣上調理壹下文思。

駐閣憑欄,會看到樓下有壹株冠徑8.5米的“蝴蝶松”(五針松)形態奇特,別具風韻,它那虬曲的枝丫,樹冠如傘,雖不見當年色凝翠碧的繁茂風姿,但仍似超然挺撥,揮身欲躍。宛若壹只振須展翅、翩翩欲舞的巨蝶,又尤如先生那“憤世疾俗”的風骨和頑強性格。全讓它再現出來!給人以躍躍欲試、奮飛博擊之感而頓然精神抖擻。據傳,先生下課、寫作之後,常來這蝴蝶松下,觀賞解悶、寄托情思。

下的樓來,閣旁東西兩側各有壹間青磚白縫的廂房。東廂房內有根據聊齋故事制作的工藝人物造型。可以看到紅玉、馮相如、郎玉柱、顏如玉同登壹堂,人物情態各異、栩栩如生;西廂房內,陳列著全國各地書畫名家之精品、薈萃四壁。這些作品匠心獨運,情溢筆端,其中壹幅“詩書傳世醒人誌,畫幅縱留天地久”,傾吐了對先生之敬仰,抒發了對《聊齋》之厚愛。

漫步於蒲松齡書館,使人們仿佛看見“嬰寧女笑站柳梢迎遠客,留仙翁漫步書館盼知音”。睹物思人,不免發些思古之幽情,駐足追思,展開先生塾師生涯的冗長畫卷,星轉鬥移,日炎月明,盡力度過了三十八個春秋,同時完成了《聊齋誌異》、《蒲松齡集》中的大量篇章。但是,先生人生道路的主流,不是吟花詠月,不是小說詩賦,而是在鄉土教育和急庶民所需等社會活動上做出的貢獻。他的教書思想、方法、作風和與學生之間的關系,至今具有積極的借鑒意義。

明崇禎十三年( 1640年)

農歷四月,蒲松齡生。

明崇禎十七年( 1644年)

清順治元年

蒲松齡 5歲。

李自成軍陷北京,崇禎帝自縊。清兵入關;李自成軍敗走。清定都北京。

順治 14年(1657年)

蒲松齡 18歲。與劉氏成婚。

順治 15年(1658年)

蒲松齡 19歲。初應童子試,以縣、府、道三第壹進學,受知山東學政施閨章。

順治 16年(1659年)

蒲松齡 20歲。與張篤慶、李堯臣結郢中詩社。

順治十七年( 1660年)

蒲松齡 21歲。應鄉試未中。

康熙元年( 1662年)

蒲松齡 23歲。長子蒲箬生。

康熙二年( 1663年)

蒲松齡 24歲。應鄉試未中。

康熙四年( 1665年)

蒲松齡 26歲。在本邑王村王永印家坐館。

康熙九年( 1665年)

蒲松齡 30歲。八月,應江蘇寶應知縣、同邑友人孫蕙之聘,南遊做幕。

康熙十年( 1671年)

蒲松齡 31歲。春、夏在寶應、高郵。秋辭幕返裏。三子蒲笏生。

康熙十壹年( 1672年)

蒲松齡 32歲。四月,隨本邑縉紳高珩、唐夢賚遊嶗山。秋應鄉試未中。

康熙十二年( 1673年)

蒲松齡 33歲。在本縣豐泉鄉王觀正家坐館。

康熙十四年( 1675年)

蒲松齡 35歲。應鄉試未中。四子蒲筠生。

康熙十八年( 1679年)

蒲松齡 40歲。開始在本縣西蒲村畢際有家坐館。三月,已作成之狐鬼小說初步結集,定名《聊齋誌異》。高珩為之作序。

康熙二十二年( 1683年)

蒲松齡 44歲。作《婚嫁全書》。長孫蒲立德生。

康熙二十三年( 1684年)

蒲松齡 45歲。作《省身語錄》。

康熙二十六年( 1687年)

蒲松齡 48歲。春,結識大詩人王士禎。夏,王士禎來信索閱《聊齋誌異》。秋,蒲松齡應鄉試,因“越幅”被黜。

康熙二十九年( 1690年)

蒲松林 51歲。秋應鄉試,再次犯規被黜。

康熙三十二年( 1693年)

蒲松齡54歲。春,山東按察使喻成龍慕名邀請,到濟南作客數日。館東畢際有病逝,蒲松齡作《哭畢刺史》八首。

康熙三十六年( 1697年)

蒲松齡58歲。選《莊列選略》。朱緗寄詩、劄,續借《聊齋誌異》未讀到的稿本。

康熙四十壹年( 1702年)

蒲松齡63歲。暮春赴濟南,滯留數月,應鄉試未中。王觀正病卒。

康熙四十五年( 1706年)

蒲松齡67歲。作《藥祟書》。朱緗抄錄《聊齋誌異》全書畢,題詩三首。

康熙四十八年( 1709年)

蒲松齡70歲。歲暮,撤帳歸家,結束在畢家三十年的西賓生涯。

康熙四十九年( 1710年)

蒲松齡71歲。十月,與張篤慶、李堯臣同舉鄉飲介賓。

康熙五十年( 1711年)

蒲松齡72歲。五月,王士稹病逝,蒲松齡有《五月晦日夜夢漁洋先生枉過,不知爾時已捐客數日矣》四首挽之。十月,赴青州考貢,為歲貢生,受知山東學政黃書琳。作俚曲《墻頭記》。

康熙五十二年( 1713年)

蒲松齡74歲。八月,劉氏病卒。

康熙五十四年( 1715年)

蒲松齡76歲。正月,病逝。

蒲松齡(1640-1715),字留仙,壹字劍臣,別號柳泉居士,室名聊齋,淄川蒲家莊人。生於明末,卒於清初,終生科舉不第,以教書為業,晚年成歲貢生。舊誌稱其“性厚樸,篤交遊,重名義,而孤介峭直,尤不能與時相俯仰。”所著有詩詞、文賦、雜著、俚曲、戲等,其文言小說《聊齋誌異》膾炙人口,廣為流傳,飲譽海內外。

書香世家

淄川蒲氏,自元代遷來,原籍何處,文獻無征。其遠祖蒲魯渾、蒲居仁曾並任般陽府路總管,名載邑乘,但無任職年代。墓在城西北店子村附近,舊有華表翁仲,俗稱“石人坡”。故其民族成分引發學術界爭議,“蒙古、女真、回族、漢人”多說並存,至今尚未定論。

《蒲氏族譜》記載,相傳蒲姓為元世勛,寧、順間曾遭“夷族之禍”。邢戮之余,只遺“藐孤”,時方六七歲,匿於外祖楊家,改隨母姓,元亡後,始復姓蒲,名璋(即其始祖)。其後子孫日繁,所居滿井莊因而易名蒲家莊。至明萬歷間,全縣諸生八名補廩者中,其族竟占六人。嗣後科甲相繼,稱為望族。自蒲璋至蒲松齡歷十壹世,其世系為:

璋—子忠—整—海—臻—永祥—世廣—繼芳—生汭—盤—松齡

蒲松齡的高祖世廣,是族中第壹位廩生,才冠當時,所生四子中壹人為訓導,三人為庠生,而後世子孫中在明清兩代出了(三名)縣令以及教諭,訓導等職的進士、舉人、貢生、廩生與庠生數十人;其曾祖繼芳(行二),庠生,所生五子均為入泮;其祖生汭,所生五子無壹采芹者;其父盤,字敏吾,配孫氏、董氏、李氏,少力學而家苦貧,遂棄學經商,數年稱素封。業余不忘經史,博恰淹貫,宿儒所不能及。但長子早喪,四十余仍無子(曾過繼嗣子),散金行善,救濟鄉裏,後連生四子(三人進學)。生平“主忠厚”,值戰亂,策劃守村,出資助修城垣,故而名載縣誌“隱逸”中。

勵誌向學

明崇禎十三年庚辰四月十六日夜戌刻,蒲松齡誕生於蒲家莊內故宅北房中。此時,其父正夢見壹位偏袒上衣、乳際粘有壹貼圓如銅錢藥膏的病瘦和尚進屋。而蒲松齡身上也“果符墨誌”,故其以“病瘠瞿曇”降生自況。

蒲松齡在兄弟四人(兆箕少亡,過嗣者兆興回歸)中排行第三(董氏次子),上有兆專(李氏所生)、柏齡兩兄,下有壹弟鶴齡。因家境漸落,不能延師,兄弟四人皆從父讀。蒲松齡天性聰慧,經史過目能了,尤得其父鐘愛。

清順治十四年,18歲的蒲松齡與本縣豐泉鄉大劉(今羅村鎮道口村)“文戰有聲”的庠生劉國鼎次女成親。

次日,新婚後的蒲松齡初應童試,即以縣、府、道三第壹補博士弟子員,文名藉藉諸生間。其制藝《早起》、《壹勺之多》,大為山東學使施閏章稱賞。其批語:“首藝空中聞異香,下筆如有神,將壹時富貴醜態,畢露於二字之上,直足以維風移俗。次,觀書如月,運筆如風,又掉臂遊行之樂。”

越歲,躊躇滿誌的蒲松齡與同窗摯友張篤慶(歷友)、李堯臣(希梅)、王鹿瞻等結為“郢中社”。每聚首則放懷吟詠,寄興唱和,詩成***載壹卷。旨在長學問,消躁誌,相互切磋,以補文業。

其後,蒲松齡歲歲遊學在外。先去城西沈家與寧紹道參議沈潤之子沈天祥(燕及)“***燈火”;又應李堯臣之邀,於康熙三年春到城東李家與之“***筆硯”。此間,雖經兄弟析箸之變,然而蒲松齡卻未改求學之念。為惜時篤學,他曾接受同在李家假館的外甥趙金人(晉右)的建議,作《醒軒日課序》以勵誌。再後來,面對分家後“居惟農場老屋三間,曠無四壁,小樹叢叢,蓬蒿滿之”的現狀,尤其是弱妻幼子及窘困的家境,迫使蒲松齡不得不違心的終止了在李家的借讀。自康熙五年前後,他便到城西王村課蒙,開始了他的熟師生涯。這是他的初館階段。

遊幕寶應

康熙九年秋,蒲松齡為了全家五口人(已有二子壹女)的生計,也為了開闊眼界,應聘於同邑進士、江蘇寶應縣令孫蕙(樹百),南下寶應縣署作幕賓,幫辦文牘。他騎馬南行,從益都縣顏神鎮(今博山區)西南青石關入萊蕪縣境,經沂州進蘇北,渡黃河(清初由蘇北入海),最後到達寶應。

寶應乃蘇北古邑,隸揚州府轄,由於地處淮河下遊並臨大運河,當水路之沖,因而迎送官員驛站供應繁重;且遇連年水災,土地村舍俱淹,百姓號寒啼饑,流離失所。孫蕙自康熙八年任此災邑,處境困難,蒲松齡的到來確實幫了他的大忙。次年春,孫蕙被調兼署高郵州署。

蒲松領代孫蕙***擬書啟、文告等稿90余篇,大都體現了州縣官吏的艱辛、難以強項的處境與災區的慘狀、百姓的困苦,為孫蕙贏得了壹定的政聲。

南遊期間沿途登眺以及蘇北水鄉的秀麗風光,激發了蒲松齡的文學創作熱情。而他親眼目睹了仕途險惡與社會的黑暗以及處於水深火熱中的災民慘狀,都為其文學創作提供了更深廣的生活感受。

然而,這種代人歌哭的差事,終究難圓自己的科舉夢。他決意辭幕,並於康熙十年初秋北歸。

八年窘困

南遊歸來的七八年間,是蒲松齡人生道路上最艱難的階段。他滿以為憑自己的才智,會順利通過科舉考試而壹展鴻圖,但卻事與願違,使其感慨萬千。其詩句“世上何人解憐才”,“痛哭遙追阮嗣宗”,“獨向隴頭悲燕雀,憑誰為解子雲嘲?”抒發了他壯誌難酬且不為世人理解的苦衷,表露了他蔑視世俗庸人並以懷才不遇的楊雄自比的清高情懷。

這期間,他曾隨淄川文人領袖高珩、唐夢賚等遊覽齊魯山水,東去勞山,南登泰岱。但仍靠輾轉設帳於豐泉鄉王家等縉紳之家維生。

科舉無望,難達青雲之誌,而災年頻仍,缺乏充饑之糧。中年的蒲松齡身負重擔,在人生道路陡坡上艱難掙紮。

設帳西鋪

康熙十八年,已屆“不惑”的蒲松齡應同邑畢家聘請,設帳城西西鋪莊。畢氏乃淄川四世壹品的“名門望族”。館東畢際有(載積)之父畢自嚴(白陽)是明崇禎間戶部尚書。畢際有原任江南通州知州,康熙二年罷歸,優遊林下,詩酒自娛。他與王士禎、高珩等諸多名門多有交往聯姻,就連任淄官吏亦多與攀結。畢家財力富足,居第宏大。除尚書府外,有綽然堂、振衣閣、效樊堂、萬卷樓等,第後石隱園方廣十畝,廳臺廊榭,竹石花樹,景色怡人。

蒲松齡為畢家教授八個弟子,還兼職大量應酬文字,並參陪迎送接待,因而博得了信賴。他與老少東家相處融洽30年,同時也為自己營造了壹個讀書、應試、著書的安定的生活環境。

科場偃蹇

由於畢家的優越條件和厚待,蒲松齡能在教書並處理雜物之余,得以安心預習舉業,以圖博得壹第。但其命運不濟終身未能如願。他參加鄉試的確切次數與不中的原因難以說清,僅就有記載的二次都是因為犯規而被黜。

第壹次在康熙二十六年秋其48歲時,因“闈中越幅(在考場書卷時,誤隔壹幅,不相接連)而被黜。其詞《大聖樂·闈中越幅被黜,蒙畢八兄關情慰藉,感而有作》稱:“得意疾書,回頭大錯,此況何如!覺千飄冷汗沾衣,壹縷魂飛出舍,痛癢全無”。將其在考場發現自己“越幅”後的震驚狀態及頹喪心情表露無遺。

第二次在康熙二十九年秋其51歲時,因故未獲終試而被黜。其詞《醉太平· 庚午秋闈,二場再黜》稱:“風粘寒燈,譙樓短更。呻吟直到天明,伴倔強老兵。蕭條無成,熬場半生。回頭自笑艨騰,將孩兒倒繃。” 這兩次失敗,對他及家庭打擊太大了。盡管其不死心,然而妻子卻出面幹預了,勸其說:“君勿須夏爾!尚命應通顯,今已臺閣矣。山林自有樂地,何必以肉鼓吹為快哉!”他認為妻子說的對,可每見兒孫赴試,自己便心生欲念,往往情見乎詞,而劉氏總漠置之。

屢試不第,使他抱恨終生。其詩詞及《聊齋誌異》的《葉生》、《王子安》、《賈奉雉》等諸多篇章中對此都有深刻的感受與逼真的描寫。

誌異著述

蒲松齡的科舉夢想破滅了,而其著述之心卻始終未泯。他從年輕時即著手創作的《聊齋誌異 》 ,壹直斷斷續續未能結集。來到畢家後條件好了,有石隱園的美景,有萬卷樓的藏書,再加館東的支持,他決心續寫完成這部巨著。從此他便集中業余的精力投入到搜集素材與構思創作中。“子夜熒熒,燈昏欲蕊,蕭齋瑟瑟,案冷疑冰”,寒來暑往,日復壹日,“集腋成裘”,“浮白載筆”,終於完成了他的“孤憤之書”。後來,他還以淄川方言撰寫了《墻頭記》、《慈悲曲》、《姑婦曲》、《磨難曲》等十四種通俗俚曲及《鬧館》等戲三出。其救世婆心顯而易見。他在創作小說、詩文、俚曲、戲的同時還編撰了《日用俗字》、《農桑經》、《藥祟書》等多種科普資料工具書。充分體現了他的為民思想。

篤重交遊

蒲松齡在西鋪期間,由於館東的鄉宦地位條件,更因其詩文尤其《聊齋誌異》的廣泛傳播,使其聲望與交遊日漸擴大。他不僅與本邑友人、省內資深的名士交好,而且還受到邑侯、憲臺的青睞。其中的李堯臣、張篤慶、趙金人、高珩、王敏入、王觀正、王永印、沈天祥、邱希潛、安於拙、袁藩、畢盛鈺、畢盛統、華世持、韓逢、譚再生、張元、楊萬春、唐夢賚、鐘轅、朱緗、吳木欣、張貞、李之藻、汪如龍、張嵋、時惟豫、喻成龍、黃叔琳 、王士禎等,他們同孫蕙與畢際有父子壹樣,都曾對蒲松齡的生活、舉業、思想乃至寫作產生過不同程度的影響及作用。因而蒲松領與他們的交情深厚,其著作中多有記載。

歲貢暮年

至康熙四十八年,70歲的蒲松齡結束了在畢家的塾師生涯,撒帳歸裏。自此能心境閑暇,安居鬥室,日以抱卷自適,或東阡課農,或時邀五老鬥酒相會。

先是,他幾個可愛的稚孫皆以痘殤,令他傷心不已,後來,與他***患難的妻子又不幸病逝,更讓他痛不欲生。它飽含深情撰寫了《述劉氏行實》緬敘妻子美德,還滿懷悲傷作《悼內》等詩八首以挽悼。當江南畫家朱湘鱗為其畫像時,他親筆題跋兩則。妻子去世使他失去精神支柱,年後他去看望劉氏墳墓,又寫詩《過墓作》懷念亡妻,讀來催人淚下。康熙五十四年春節,邃於易理的蒲松齡自蔔不吉。正月初五,他率兒孫為父盤上祭日墳,似冒風寒,醫投理氣之劑,自是食量盡減。至二十二日竟倚窗危坐而逝。

蒲松齡科舉不第,無緣官場,終身清貧,僅靠教書為生。然而,他卻沒有頹廢,更未流俗,而是集中業余精力,勤奮著述,無償地為後世流下了諸多彌足珍貴的文學瑰寶。

據同邑文人張元(清雍正三年)所撰《柳泉蒲先生墓表》載,聊齋著作有:《文集》四卷,《詩集》六卷,《誌異》八卷;還有碑陰所附:“雜著”五冊(《省身語錄》、《懷刑錄》、《歷字文》、《日用俗字》、《農桑經》各壹冊),“戲”三出(《考詞九轉貨

  • 上一篇:把錢買房子是否比存銀行保值?
  • 下一篇:胡桃木玩三邊好還是四邊好?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