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古玩市場 - 我要30篇中國古代寓言故事

我要30篇中國古代寓言故事

杞人憂天

從前在杞國,有壹個膽子很小,而且有點神經質的人,他常會想到壹些奇怪的問題,而讓人覺得莫名其妙。

有壹天,他吃過晚飯以後,拿了壹把大蒲扇,坐在門前程量,並且自言自語的說:“假如有壹天,天塌了下來,那該怎麽辦呢?我們豈不是無路可逃,而將活活地被壓死,這不就太冤枉了嗎?”

從此以後,他幾乎每天為這個問題發愁、煩惱,朋友見他終日精神恍惚,臉色憔悴,都很替他擔心,但是,當大家知道原因後,都跑來勸他說:

“老兄啊!妳何必為這件事自尋煩惱呢?天空怎麽會塌下來呢?在說即使真的塌下來,那也不是妳壹個人憂慮發愁就可以解決的啊,想開點吧!”

可是,無論人家怎麽說,他都不相信,仍然時常為這個不必要的問題擔憂。

後來的人就根據上面這個故事,引伸成“杞人憂天”這句成語,它的主要意義在喚醒人們不要為壹些不切實際的事情而憂愁。它與“庸人自擾”的意義大致相同

狐假虎威

戰國時代,當楚國最強盛的時候,楚宣王曾為了當時北方各國,都懼怕他的手下大將昭奚恤,而感到奇怪。因此他便問朝中大臣,這究竟是為什麽。

當時,有壹位名叫江乙的大臣,便向他敘述了下面這段故事:“從前在某個山洞中有壹只老虎,因為肚子餓了,便跑到外面尋覓食物。當他走到壹片茂密的森林時,忽然看到前面有只狐貍正在散步。他覺得這正是個千載難逢的好機會,於是,便壹躍身撲過去,毫不費力的將他擒過來。可是當它張開嘴巴,正準備把那只狐貍吃進肚子裏的時候,狡黠的狐貍突然說話了:‘哼!妳不要以為自己是百獸之王,便敢將我吞食掉;妳要知道,天地已經命令我為王中之王,無論誰吃了我,都將遭到天地極嚴厲的制裁與懲罰。’老虎聽了狐貍的話,半信半疑,可是,當它斜過頭去,看到狐貍那副傲慢鎮定的樣子,心裏不覺壹驚。原先那股囂張的氣焰和盛氣淩人的態勢,竟不知何時已經消失了大半。雖然如此,他心中仍然在想:我因為是百獸之王,所以天底下任何野獸見了我都會害怕。而他,竟然是奉天帝之命來統治我們的!

這時,狐貍見老虎遲疑著不敢吃它,知道他對自己的那壹番說詞已經有幾分相信了,於是便更加神氣十足的挺起胸膛,然後指著老虎的鼻子說:‘怎麽,難道妳不相信我說的話嗎?那麽妳現在就跟我來,走在我後面,看看所有野獸見了我,是不是都嚇的魂不附體,抱頭鼠竄。’老虎覺得這個主意不錯,便照著去做了。於是,狐貍就大模大樣的在前面開路,而老虎則小心翼翼的在後面跟著。他們走沒多久,就隱約看見森林的深處,有許多小動物正在那兒爭相覓食,但是當它們發現走在狐貍後面的老虎時,不禁大驚失色,狂奔四散。這時,狐貍很得意的掉過頭去看看老虎。老虎目睹這種情形,不禁也有壹些心驚膽戰,但他並不知到野獸怕的是自己,而以為他們真是怕狐貍呢!

狡狐之計是得逞了,可是他的威勢完全是因為假借老虎,才能平著壹時有利的形勢去威脅群獸而那可憐的老虎被人愚弄了,自己還不自知呢!

因此,北方人民之所以畏懼昭奚恤,完全是因為大王的兵全掌握在他的手裏,那也就是說,他們畏懼的其實是大王的權勢呀!”

從上面這個故事,我們可以知道,凡是藉著權威的勢力欺壓別人,或藉著職務上的權力作威作福的,都可以用“狐假虎威”來形容。

亡羊補牢

這故事出自“戰國策”。戰國時代,楚國有壹個大臣,名叫莊辛,有壹天對楚襄王說:“妳在宮裏面的時候,左邊是州侯,右邊是夏侯;出去的時候,鄢陵君和壽跟君又總是隨看妳。妳和這四個人專門講究奢侈淫樂,不管國家大事,郢(楚都,在今湖北省江陵縣北)壹定要危險啦!”襄王聽了,很不高與,氣罵道:“妳老糊塗了嗎?故意說這些險惡的話惑亂人心嗎?”莊辛不慌不忙的回答說:“我實在感覺事情壹定要到這個地步的,不敢故意說楚國有什麽不幸。如果妳壹直寵信這個人,楚國壹定要滅亡的。妳既然不信我的話,請允許我到趙國躲壹躲,看事情究竟會怎樣。”

莊辛到趙國才住了五個月,秦國果然派兵侵楚,襄王被迫流亡到陽城(今河南息縣西北)。這才覺得莊辛的話不錯,趕緊派人把莊辛找回來,問他有什麽辦法;莊辛很誠懇地說:“我聽說過,看見兔子牙想起獵犬,這還不晚;羊跑掉了才補羊圈,也還不遲……”這是壹則很有意義的故事,只知道享樂,不知道如何做事,其結果必然是遭到悲慘的失敗無疑。

“亡羊補牢”這句成語,便是根據上面約兩句話而來的,表達處理事情發生錯誤以後,如果趕緊去挽救,還不為遲的意思。例如壹個事業家,因估計事情的發展犯了錯誤,輕舉冒進,陷入失敗的境地。但他並不氣餒,耐心地將事情再想了壹遍,從這次的錯誤中吸取教訓,認為“亡羊補牢”,從頭做起,還不算晚呢!

教訓,改正過失,發奮圖強,還是來得及做壹番事業的。

這則成語故事裏的莊辛,楚都紀南(今荊州壹帶)人,是楚國著名國王楚莊王的後代,壹生耿介無私,為楚襄王時代大臣。初不為襄王器重,自赴齊力諫襄王後,得到襄王信任,襄王封他為陽陵君,其封地在今淮北。

四面楚歌

項羽和劉邦原來約定以鴻溝(在今河南榮縣境賈魯河)東西邊作為界限,互不侵犯。後來劉邦聽從張良和陳平的規勸,覺得應該趁項羽衰弱的時候消滅他,就又和韓信、彭越、劉賈會合兵力追擊正在向東開往彭城(即今江蘇徐州)的項羽部隊。終於布置了幾層兵力,把項羽緊緊圍在垓下(在今安徽靈璧縣東南)。這時,項羽手下的兵士已經很少,糧食又沒有了。夜裏聽見四面圍住他的軍隊都唱起楚地的民歌,不禁非常吃驚地說:“劉邦已經得到了禁地了嗎?為什麽他的部隊裏面楚人這麽多呢?”說看,心裏已喪失了鬥誌,便從床上爬起來,在營帳裏面喝酒;並和他最寵愛的妃子虞姬壹同唱歌。唱完,直掉眼淚,在旁的人也非常難過,都覺得擡不起頭來。壹會,項羽騎上馬,帶了僅剩的八百名騎兵,從南突圍逃走。邊逃邊打,到烏江畔自刎而死。

因為這個故事裏面有項羽聽見四周唱起楚歌,感覺吃驚,接看又失敗自殺的情節,所以以後的人就用“四面楚歌”這句話,形容人們遭受各方面攻擊或逼迫的人事環境,而致陷於孤立窘迫的境地。凡是陷於此種境地者,其命運往往是很悲慘的,例如某人因經常與壞人為伍,不事生產,遊手好閑;但後來卻破那些壞人逼迫的無以為生,求助於別人時,別人也應他平日行為太壞,絕不同情更不理睬,這人所處的境地便是“四面楚歌”。又如學校裏討論學術問題,其學生不學無術(成語,意即沒有學術)、信口雌黃、顛倒是非,同學們群起而攻之,這學生便完全處於孤立地位,這也可叫做“四面楚歌”。在我們的人生歷程上,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好好的做人,腳踏實地的做事,若是行差踏錯,就未免要遭受“四面楚歌”的厄運了。

濫竽充數

古時候,齊國的國君齊宣王愛好音樂,尤其喜歡聽吹竽,手下有300個善於吹竽的樂師。齊宣王喜歡熱鬧,愛擺排場,總想在人前顯示做國君的威嚴,所以每次聽吹竽的時候,總是叫這300個人在壹起合奏給他聽。

有個南郭先生聽說了齊宣王的這個癖好,覺得有機可乘,是個賺錢的好機會,就跑到齊宣王那裏去,吹噓自己說:“大王啊,我是個有名的樂師,聽過我吹竽的人沒有不被感動的,就是鳥獸聽了也會翩翩起舞,花草聽了也會合著節拍顫動,我願把我的絕技獻給大王。”齊宣王聽得高興,不加考察,很痛快地收下了他,把他也編進那支300人的吹竽隊中。

這以後,南郭先生就隨那300人壹塊兒合奏給齊宣王聽,和大家壹樣拿優厚的薪水和豐厚的賞賜,心裏得意極了。

其實南郭先生撒了個彌天大謊,他壓根兒就不會吹竽。每逢演奏的時候,南郭先生就捧著竽混在隊伍中,人家搖晃身體他也搖晃身體,人家擺頭他也擺頭,臉上裝出壹副動情忘我的樣子,看上去和別人壹樣吹奏得挺投入,還真瞧不出什麽破綻來。南郭先生就這樣靠著蒙騙混過了壹天又壹天,不勞而獲地白拿薪水。

可是好景不長,過了幾年,愛聽竽合奏的齊宣王死了,他的兒子齊湣(min)王繼承了王位。齊湣王也愛聽吹竽,可是他和齊宣王不壹樣,認為300人壹塊兒吹實在太吵,不如獨奏來得悠揚逍遙。於是齊湣王發布了壹道命令,要這300個人好好練習,作好準備,他將讓它300人輪流來壹個個地吹竽給他欣賞。樂師們知道命令後都積極練習,想壹展身手,只有那個濫竽充數的南郭先生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惶惶不可終日。他想來想去,覺得這次再也混不過去了,只好連夜收拾行李逃走了。

像南郭先生這樣不學無術靠蒙騙混飯吃的人,騙得了壹時,騙不了壹世。假的就是假的,最終逃不過實踐的檢驗而被揭穿偽裝。我們想要成功,唯壹的辦法就是勤奮學習,只有練就壹身過硬的真本領,才能經受得住壹切考驗。

三人成虎

魏國大夫龐恭和魏國太子壹起作為趙國的人質,定於某日啟程赴趙都邯鄲。臨行時,龐恭向魏王提出壹個問題,他說:“如果有壹個人對您說,我看見鬧市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有壹只老虎,君王相信嗎?”魏王說:“我當然不信。”龐恭又問:“如果是兩個人對您這樣說呢?”魏王說:“那我也不信。”龐恭緊接著追問了壹句道:“如果有三個人都說親眼看見了鬧市中的老虎,君王是否還不相信?”魏王說道:“既然這麽多人都說看見了老虎,肯定確有其事,所以我不能不信。”龐恭聽了這話以後,深有感觸地說:“果然不出我的所料,問題就出在這裏!事實上,人虎相怕,各占幾分。具體地說,某壹次究竟是人怕虎還是虎怕人,要根據力量對比來論。眾所周知,壹只老虎是決不敢闖入鬧市之中的。如今君王不顧及情理、不深入調查,只憑三人說虎即肯定有虎,那麽等我到了比鬧市還遠的邯鄲,您要是聽見三個或更多不喜歡我的人說我的壞話,豈不是要斷言我是壞人嗎?臨別之前,我向您說出這點疑慮,希望君王壹定不要輕信人言。”

龐恭走後,壹些平時對他心懷不滿的人開始在魏王面前說他的壞話。時間壹長,魏王果然聽信了這些讒言。當龐恭從邯鄲回魏國時,魏王再也不願意召見他了。

看起來,謠言惑眾,流言蜚語多了,的確足以毀掉壹個人。隨聲附和的人壹多,白的也會被說成黑的,真是叫做“眾口鑠金,積毀銷骨”。所以我們對待任何事情都要有自己的分析,不要人雲亦雲,被假象所蒙蔽。

畫蛇添足

有個楚國貴族,在祭祀過祖宗後,把壹壺祭酒賞給門客們喝。門客們拿著這壺酒,不知如何處理。他們覺得,這麽多人喝壹壺酒,肯定不夠,還不如幹脆給壹個人喝,喝得痛痛快快還好些。可是到底給誰好呢?於是,門客們商量了壹個好主意,就是每個人各自在地上畫壹條蛇,誰先畫好了這壺酒就歸誰喝。大家都同意這個辦法。

門客們壹人拿壹根小棍,開始在地上畫蛇。有壹個人畫得很快,不壹會兒,他就把蛇畫好了,於是他把酒壺拿了過來。正待他要喝酒時,他壹眼瞅見其他人還沒把蛇畫完,他便十分得意地又拿起小棍,邊自言自語地說:“看我再來給蛇添上幾只腳,他們也未必畫完。”邊說邊給畫好的蛇畫腳。

不料,這個人給蛇畫腳還沒完,手上的酒壺便被旁邊壹個人壹把搶了過去,原來,那個人的蛇畫完了。這個給蛇畫腳的人不依,說:“我最先畫完蛇,酒應歸我喝!”那個人笑著說:“妳到現在還在畫,而我已完工,酒當然是我的!”畫蛇腳的人爭辯說:“我早就畫完了,現在是趁時間還早,不過是給蛇添幾只腳而已。”那人說:“蛇本來就沒有腳,妳要給它添幾只腳那妳就添吧,酒反正妳是喝不成了!”

那人毫不客氣地喝起酒來,那個給蛇畫腳的人卻眼巴巴看著本屬自己而現在已被別人拿走的酒,後悔不已。

有些人自以為是,喜歡節外生枝,賣弄自己,結果往往弄巧成拙,不正像這個畫蛇添足的人嗎?

藥商競富

有三個從外地來的商人都在同壹個集市上賣藥材。第壹位藥材商專門從產地購進貨真質優的上等藥材,根據進價定售價,差價不大,從不謀取暴利。按理說,這種誠實商人應該先富起來,可他的生意蕭條,鋪面冷清,只有少數知根底的人來買他的藥,只能勉強維持生計。

第二位藥材商對質優質劣的藥材都收購進來,售價隨顧客的意願而定,出價高就給優等品,出價低就給劣等貨。因為選擇余地較大,利潤有大有小,所以生意總的說來還比較好,綜合效益還比較可觀。於是,兩年以後,這位藥商成了壹名殷實的小財主。

第三位藥材商則專門去大量收購價廉質劣的藥材,然後略作加工,再換上精美的包裝,儼然是壹種名牌精品的派頭,可售價並不比另兩家高多少,有時顧客還價或者添加壹點的要求往往也能得到滿足。因為“壹個便宜三個愛”,外觀也挺有檔次,經營也靈活,所以許多人都爭先恐後地來買藥,生意總是特別興隆,從不愁銷路。不到兩年,這位商人大發起來,成了遠近聞名的壹個大富翁。

這個故事說明不同的經營之道有不同的結果。第壹位藥商可貴,第二位藥商可嘆,第三位藥商則可恥。不僅在市場,而且在其他方面都應當壹要誠實、二要靈活、三要不斷改進。

鮑君神

有壹個人到野地裏去打柴,在經過壹片沼澤地的時候,意外地得到了壹只麋鹿。他非常高興,但沒有立即把麋鹿帶回家去,而是找了棵樹,將麋鹿拴在那裏,打算忙完了活計再去牽麋鹿。

碰巧,有10多輛經商的車子從這片沼澤地經過。車上的人看見樹旁拴著壹只麋鹿,周圍壹個人也沒有。於是,他們走過去把麋鹿牽走了。沒走多遠,這些人覺得自己不勞而獲太不像話,就從車上拿了壹條備在路上吃的幹鹹魚放在拴麋鹿的地方以作補償,然後心安理得地離開了這個地方。

過了半晌,打柴的人來取他拴著的那頭麋鹿,可是樹旁的麋鹿不見了,卻有壹條大幹鹹魚放在拴麋鹿的地方。他覺得太奇怪了。看看四周,不見壹個人影。這壹片沼澤地中也沒有人走的道路,這幹鹹魚是從哪裏來的呢?就算是從附近湖塘中蹦出來的魚,那也應該是鮮魚呀!憑空冒出壹條幹鹹魚來,它不是神又是什麽呢?想到這裏,這人恭恭敬敬地抱起幹鹹魚回家去了。

回家後,打柴人把這事說給妻子和四鄰八舍的人聽了,他們都覺得很奇怪。很快,這件事便傳開了,而且被人們越說越神奇,竟然引來了許多前來祈禱的人。他們到沼澤地裏的小樹邊求福消災,治病祛邪,有許多祈禱的人竟然也靈驗了。這樣壹來,人們對這幹鹹魚是神的傳說深信不疑。大家湊錢為幹鹹魚建了壹座祀廟,將幹鹹魚供奉在裏面,在廟裏設了多達幾十人的專職祝巫,並給幹鹹魚送了壹個“鮑君神”的尊號(“鮑”就是“鹹魚”的意思)。從此,“鮑君神”廟內神帳高掛,鐘鼓齊鳴,香火不斷。祈禱的人絡繹不絕地從方圓幾百裏內外赴來朝聖。

好幾年過去了,壹天,壹支經商的車隊路過這裏,當年放幹鹹魚的人也坐在車上。當他經過廟前的時候,看了這熱鬧的場面和廟門高懸的“鮑君神”扁額,感到十分奇怪,便下車向人打聽原因。有人向他講了這座廟宇和“鮑君神”的來歷,他不禁大聲說道:“這是我的魚,是我幾年前親手拴在壹棵樹上的,哪來的什麽鮑君神呢!”他走進廟內,上前去將幹鹹魚取下,然後頭也不回地走了。廟裏的祝巫和那些祈禱的人被弄得哭笑不得、十分尷尬。從此以後,再也無人來朝拜這個廟,漸漸地,廟的四周長滿了野草。又過了壹些時候,這座廟也倒塌了。

遇事不仔細想想,只憑主觀臆斷、人為地編造神話去盲目頂禮膜拜的做法,既無任何實效,又勞民傷財、愚昧可笑。

司原氏打獵

從前,有壹個叫司原氏的人在壹次夜間打獵時,發現了壹只鹿。這只鹿聽到野地裏傳來的聲音,突然警覺起來。當它看到司原氏正拉弓搭箭瞄準自己的時候,撒腿就朝東面方向跑了。司原氏並不氣餒,他知道在大黑天鹿跑不快,於是跟在後面緊緊追趕,並且壹邊追趕壹邊大聲地喊叫,試圖以此把鹿嚇懵。

正在這時,西面來了壹夥追趕豬的人。他們聽到司原氏的喊聲,以為是東面有人在堵截這頭豬,於是就跟著喊叫起來。司原氏不知那夥人在喊叫什麽。他看到那邊喊叫的人很多,心想必定也是在追趕獵物,於是他放棄了自己追趕的鹿,朝眾人喊叫的方向跑去,並且在半路上找了個地方隱蔽起來。那夥人叫著喊著從司原氏隱蔽的地方跑過去了。

過了壹會兒,司原氏竟然發現離自己不遠的地方有壹頭渾身白色、肥肥胖胖的笨獸。他十分興奮,以為自己得到了壹頭吉祥的珍貴動物。司原氏撲上前去把它捉住,然後帶著這吉祥的野獸回了家。

司原氏拿出家中所有精、粗食料來餵養這頭珍貴的獸。這頭獸也十分親近司原氏。它壹見到司原氏便搖頭擺尾,朝司原氏發出可愛的“哼哼”聲,因此司原氏越發喜愛它了。

沒過幾天,刮起了狂風,下起了暴雨。暴雨淋在這頭白獸身上,將附著在它身上的白色泥土全都沖刷掉了。司原氏仔細壹看,才發現它原來竟是自己家裏丟失的老公豬,而今卻被司原氏當作寶貝從外面帶回了家裏。

遇事不動腦筋,司原氏在追豬人的喊叫聲中隨聲附和,放棄了追鹿,結果壹無所獲。因此,大凡人雲亦雲、隨聲附和的人,追求到手的往往不是真理。

假博學出洋相

從前魏地有個人,素以博學多識而著稱。很多奇物古玩,據說只要他看壹眼就能知道是什麽朝代的什麽器具,並且解說得頭頭是道,大家都很佩服他,他自己也常常引以為自豪。

壹天,他去河邊散步,不小心踢到壹件硬東西,把腳也碰痛了。他恨恨地壹邊揉腳壹邊四下張望,原來是壹件銅器。他頓時忘了腳疼,拾起來細細察看。這件銅器的形狀像壹個酒杯,兩邊還各有壹個孔,上面刻的花紋光彩奪口,儼然是壹件珍稀的古董。

魏人得了這樣的寶貝非常高興,決定大宴賓客慶賀壹番。他擺下酒席,請來了眾多親朋好友,對大家說:“我最近得到壹個夏商時期的器物,現在拿出來讓大夥兒賞玩賞玩。”於是他小心地將那銅器取出,斟滿了酒,敬獻給各位賓客。大家看了又看,摸了又摸,都裝出懂行的樣子交口稱贊不已,恭喜主人得了壹件寶物。可是賓主歡飲還不到壹輪,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有個從仇山來的人壹見到魏人用來盛酒的銅器,就驚愕地問:“妳從什麽地方得到的這東西?這是壹個銅護襠,是角抵的人用來保護生殖器的。”這壹來,舉座嘩然,魏人羞愧萬分,立刻把銅器扔了,不敢再看壹眼。

無獨有偶。楚邱地方有個文人,其博學多識的名聲並不亞於魏人。壹天,他得了壹個形狀像馬的古物,造得十分精致,頸毛與尾巴俱全,只是背部有個洞。楚邱文人怎麽也想不出它究竟是幹什麽用的,就到處打聽,可是問遍了街坊遠近許多人,都沒壹個人認識這是什麽東西。只有壹個號稱見多識廣、學識淵博的人聽到消息後找上門來,研究了壹番這古物,然後慢條斯理地說:“古代有犧牛形狀的酒杯,也有大象形狀的酒杯,這個東西大概是馬形酒杯吧?”楚邱文人壹聽大喜,把它裝進匣子收藏起來,每當設宴款待貴客時,就拿出來盛酒。

有壹次,仇山人偶然經過這個楚邱文人家,看到他用這個東西盛酒,便驚愕地說:“妳從什麽地方得到的這個東西?這是尿壺呀,也就是那些貴婦人所說的‘獸子’,怎麽可以用來作酒杯呢?”楚邱文人聽了這話,臉噌地壹下紅到了耳朵根,羞慚得恨不得立刻在地上挖個洞鉆進去,趕緊把那古物扔得遠遠的,像魏人壹樣不敢再看。世上的人為此全都嘲笑他。

明明不學無術,卻偏要裝作博學多識的人,最終只能自欺欺人,出盡洋相。

後來居上

漢武帝時,朝中有3位有名的臣子,分別叫作汲黯、公孫弘和張湯。這3個人雖然同時在漢武帝手下為臣,但他們的情況卻很不壹樣。

汲黯進京供職時,資歷已經很深且官職也已經很高了,而當時的公孫弘和張湯兩個人還只不過是個小官,職位低得很。可是由於他們為人處事恰到好處,加上政績顯著,因此,公孫弘和張湯都壹步壹步地被提拔起來,直到公孫弘封了侯又拜為相國,張湯也升到了禦史大夫,兩人官職都排在汲黯之上了。

汲黯這個人原本就業績不及公孫弘、張湯,可他又偏偏心胸狹窄,眼看那兩位過去遠在自己之下的小官都已官居高位,心裏很不服氣,總想要找個機會跟皇帝評評這個理。

有壹天散朝後,文武大臣們陸續退去,漢武帝慢步踱出宮,正朝著通往禦花園的花徑走去。汲黯趕緊趨步上前,對漢武帝說:“陛下,有句話想說給您聽,不知是否感興趣?”

漢武帝回過身停下,說:“不知是何事,不妨說來聽聽。”

汲黯說:“皇上您見過農人堆積柴草嗎?他們總是把先搬來的柴草鋪在底層,後搬來的反而放在上面,您不覺得那先搬來的柴草太委屈了嗎?”

漢武帝有些不解地看著汲黯說:“妳說這些,是什麽意思呢?”

汲黯說:“妳看,公孫弘、張湯那些小官,論資歷論基礎都在我之後,可現在他們卻壹個個後來居上,職位都比我高多了,皇上您提拔官吏不是正和那堆放柴草的農人壹樣嗎?”

幾句話說得漢武帝很不高興,他覺得汲黯如此簡單、片面地看問題,是不通情理的。他本想貶斥汲黯,可又想到汲黯是位老臣,便只好壓住火氣,什麽也沒說,拂袖而去。此後,漢武帝對汲黯更是置之不理,他的官職也只好原地踏步了。

後來者居上,原本是客觀事物的發展規律,這就要看我們從哪個角度來看這個問題了。汲黯認為提拔人才壹定要論資排輩,反對後來居上,是不可取的。

雄雞與鴻雁

有個叫田饒的人,在魯哀公身邊做事已經好幾年了,可是魯哀公並不了解田饒的遠大誌向,總是待田饒平平的。田饒的才智得不到施展,他決意離開魯哀公到別國去。

田饒對魯哀公說:“我打算離開您,像鴻雁那樣遠走高飛。”

魯哀公不明白田饒的意思,問道:“妳在這裏不是很好嗎?為什麽要走呢?”

田饒說:“大王您經常見到那雄雞吧!妳看它頭上戴著大紅的雞冠,非常文雅;它雙腳長有鋒利的爪子,十分英武;它面對敵人時毫不畏懼敢鬥敢拼,格外勇敢;它看見食物時總是‘格格’叫著招呼同伴們壹起來享用,特別仁義;它還忠於職守,早起報時從不誤事,極其守信。盡管雄雞有著這麽多長處,可是大王還是漫不經心地吩咐把它煮了吃掉。這是什麽原因呢?因為雄雞經常在您身邊,您每天見慣了它,習以為常,它的光彩在大王眼裏便黯然失色,大王感覺不到它的那些傑出的優點與才能。而那鴻雁,從千裏之外飛來,落在大王的水池邊,它啄吃大王池中的魚鱉;落在大王的田園裏,毀壞大王的莊稼。鴻雁盡管沒有雄雞的那些長處,可是大王依然很器重鴻雁。這又是為什麽呢?因為鴻雁是從遙遠的地方來的,大王對它懷有壹種神奇感,它的壹切作為,大王都認為是非常偉大的。所以,請大王讓我也像鴻雁壹樣遠走高飛吧。”

魯哀公說:“請妳別走,我願意把妳說的這些話都記下來。”

田饒說:“您認為我平淡無奇,並不覺得留下我有什麽大用,即使寫下我的話,也不起什麽作用。”於是田饒就離開魯國前往燕國去了。

燕王讓田饒做了相國,田饒從此有了機會施展自己治國安邦的本領。3年以後,田饒把燕國治理得井井有條,國內富足安定,邊境平安沒有盜賊。田饒名聲大振,燕王也十分得意。

魯哀公知道了這些情況後,萬分感嘆,對當年沒能留下田饒真是後悔莫及。為此,他壹個人獨居3個月,深刻反省;又降低自己的衣食標準,以示自責。魯哀公發自內心地慨嘆道:“以前由於不能知人善任,才使得田饒離我而去,以至於造成了今天的悔恨。真希望田饒能再回到我身邊,可是,我知道已經很難了。”

其實生活中也有很多這樣的事情。人們往往對自己身邊的優秀人才視而不見,只是壹味好高騖遠,崇拜引進的人才,認為他們才有真才實學。特別是做領導的人,應該善於發現身邊的人才,知人善任,不要舍近求遠,放跑了本來就在手邊的人才。

各有所長

甘戊出使齊國,前去遊說齊王,走了幾天來到壹條大河邊,甘戊無法向前,他只好求助於船夫。

船夫劃著船靠近岸邊,見甘戊壹副士人打扮,便問:“妳要過河去幹什麽?”

甘戊說:“我要到齊國去,替我的國君遊說齊王。”

船夫滿不在乎地指著河水說:“這條河只不過是個小小的縫隙而已,您都不能靠自己的本事渡過去,您怎麽能替國君充當說客呢?”

甘戊反駁船夫說:“您說的並不對呀。您不了解世上的萬事萬物,它們各有各的道理,各有各的規律,各有各的長處,也各有各的短處。比方說,兢兢業業的人忠厚老實,他可以輔佐君王,但卻不能替君王帶兵打仗;千裏馬日行千裏,為天下騎士所看重,可是如果把它放在室內捕捉老鼠,那它還不如壹只小貓頂用。寶劍幹將,是天下少有的寶物,它鋒利無比削鐵如泥,可是給木匠拿去砍木頭的話,它還比不上壹把普通的斧頭。就像妳我,要說掄槳劃船,在江上行駛,我的確遠遠比不上妳;可是若論出使大小國家,遊說各國君主,妳能跟我比嗎?”

船夫聽了甘戊壹席話,頓時無言以對,也似乎長了不少知識。他心悅誠服地請甘戊上船,送甘戊過河。

若只是拿自己的長處去指責別人的短處,那就太片面了。

抱歉,字數限制了。

  • 上一篇:後城旅遊文化街的文化底蘊
  • 下一篇:古董攤被砸了。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