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古玩市場 - 散文丨東關街別樣情

散文丨東關街別樣情

本文參與 精選好文?散文 專題征文

金黃的銀杏和火紅的楓葉悄悄謝幕,五彩斑斕的秋天就這樣和我們說了再見。都說冬天不是個適合旅遊的季節,但在揚州,冬日裏街道的安靜更讓這個美麗的江南名城展現出慢節奏。在壹年中最後的時間裏,來揚州放個假。

到了揚州,不可不去東關街。揚州的老街甚多,其中的東關街就是揚州老街中的“和氏之壁”,此街是最具有代表性的壹條歷史老街。遊覽完瘦西湖,我們也慕名來到了這條具有千年歷史的老街遊覽。

雖然這條老街也難逃商業化命運,但整片街區依然存在於百姓生活的市井文化中,還有原住居民居住。這裏不光可以瀏覽,還可以買到許多古玩或者各種揚州特色的產品和食品。可以這麽說,東關街既是壹條商業街,又是壹條古樸的巷子。

東關街,是中國十大歷史古街,它的興起跟東關渡口有很大的關聯。自大運河開通後,1200年間,這條外依運河、內連城區的通衢大道,逐步成為最活躍的商貿往來和文化交流集聚地。“腰纏十萬貫,騎鶴下揚州”,沿著大運河,鹽商進了揚州,壹座城市被商人和商業改變為消費城市。

關門外這尊雕塑名為“馬可?波羅在揚州”。在《馬可?波羅遊記》裏,關於揚州有這樣壹段記載:從泰州出發,向東南方向騎馬走壹天,就到達揚州。揚州城很大,它所屬的二十七座城市,都是美好的地方……

馬可?波羅曾奉大汗之命,在揚州城治理達三年之久……盡管,史學家對書中所謂“奉大汗之命”治理揚州城之說存疑,但馬可?波羅從泰州騎馬來到揚州,從當時的東門首入揚州城應該是可信的。

古時東關街城樓,有壹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它始建於宋,後經歷代翻建,如今是揚州古城內保存較好的古建築之壹。

穿過門洞,壹條狹長的街道,幽幽古風撲面而來,猶如壹卷揚州版的“清明上河圖”在眼前徐徐展開。

如果是叫街的話,壹般都很寬敞,如果是叫巷子的話,又會很狹長,但是能達到如此繁華程度的,恐怕也真的數不出幾個像東關這樣的街來。

站在巷子口,壹眼望去,我終於明白了獨特的東關街:原來巷子也可以這樣別致,也可以這樣繁華。

東關街的古樸首先體現在建築風格上,這裏還保存著古揚州的建築風格,再就是它的街道路面為長條板石鋪設,給古街更是增添了壹抹色彩,壹個個的店鋪並不似現代店鋪新潮般的感覺,卻是古色古香的“園林”感。

冬風凜冽,東關街外略有幾分蕭索。壹只紙鳶悠然飄蕩在城樓上,倒是很符合遊人的心境。

沿著古樸的街道緩緩前行,古風古韻隨處可見。雕花格窗木板門,青磚小瓦馬頭墻,檐下那逶迤而去的大紅燈籠……都足以令人產生時空交錯之感。

慢慢前行,老字號店鋪不時的出現在眼前,行當俱全,應有盡有。有很多都是百年老店,甚至還有壹些已經有二百多年的歷史了,如1817年的四美醬園、1830年的謝馥春香粉店、1862年的潘廣和五金店等。

四美醬園裏的醬菜、醬油、腐乳是揚州本地人最熟悉最揚州的味道,具有鮮、甜、脆、嫩四大特色,在蘇州也能買到。清代時,揚州醬菜被列為宮廷禦膳小菜,曾獲得際博覽會獎章、西湖博覽會金獎。

由東向西,不少建築上都可見“揚州香粉”的標誌。明清時代,揚州香粉已是世人公認的上等粉料,有“天下香粉,莫如揚州”之說,優質的揚州香粉更是成為朝廷皇家的貢品。

揚州古老的化妝品品牌“謝馥春”是中國第壹家化妝品企業,是中國化妝品業的始祖,其歷史可追溯到清道光10年(1830),曾被中國商務部授予“中華老字號”稱號,名列全國 300家重點保護品牌,於1915年榮獲巴拿馬萬博會大獎。

牛皮糖號稱“揚州壹絕”,具有金黃透明,有彈性、粘性,不發硬的特點,口味香甜,外層芝麻均勻,切面棕色光亮,呈半透明狀,富有彈性,味香,細嚼不粘牙,在海內外享有盛譽,早在清朝乾、嘉年間就已面市揚州。

揚州人悠閑的慢生活可以用“早上皮包水,晚上水包皮”來形容。“早上皮包水”指的是揚州人喜歡喝早茶、愛泡茶館,“晚上水包皮”就是晚上愛泡澡,搓澡,這是老揚州人的壹種生活享受。在揚州,最美的風景不是亭臺樓閣,而是“揚州慢”。慢時光,才是壹種奢侈。

揚州慢,壹種不壹樣的精致生活。婉轉的巷子,透著滿足和安逸,雕琢的匠人,傳遞著美好和精致。行走揚州,學著放慢腳步,尋覓壹份閑情,領悟壹份“閑世人之所忙”的智慧。

揚州慢,宋代時就已有的詞牌名。姜夔壹首《揚州慢》:“淮左名都,竹西佳處。”讓揚州進了多少人的夢?

這裏還有很多家明清風格的客棧,古色古香,既是酒店又是景點,如果時間充裕,最好住在這裏,晚上到街上走走,看看這裏的夜景,感受壹下江南小街的風情,享受壹次“早上皮包水,晚上水包皮”揚州人悠閑的慢生活。

揚州浸蘊著文化壹路走來,慢慢前行,將情韻藏在了糕點裏,鎖在了深巷裏,更烙在了壹代代揚州人的骨子裏。

東關街並非壹蕭條老街,名人故居、鹽商大宅、寺廟園林、古樹老井等重要歷史遺存,比比皆是。移步向前,依次可見逸圃、個園、曹起溍故居、胡仲涵故居等。

東關街兩側延伸出無數條巷子,走進去全都是尋常人家的生活。走進古巷,久立其中,別樣滋味,壹種靜謐、幽然的感覺隨之而來。

東關街是壹條正宗的美食街,名小吃從街頭到巷尾:有200多年歷史的建湖藕粉圓子、有茯苓糕、馬蹄片、牛皮糖、桂花釀、獅子頭……逛上壹圈下來,不要說是親口嘗嘗,就是從視覺上也會看飽的。

壹些傳統的手藝,恐怕是在有些地方也幾乎是失傳了,反而在東關街上我看到了那些耍手藝的老藝人:有弄糖人的,有刻版畫的,有刻玉章的,有有玩皮影的……看著老師傅們壹個個熟練的手法,各展才藝,其精堪的手藝,不得不為之深深折服。

揚州有“三把刀”聞名天下:菜刀、理發刀、修腳刀。“三把刀”彰顯了揚州人的勤勞與智慧,也是揚州精致優質生活的見證。揚州理發刀曾被乾隆皇帝“禦賜壹品刀”。揚州修腳刀也像壹張名片,叫響了揚州的沐浴文化。

如今,“揚州菜刀”已成為享譽世界的淮揚菜的代名詞。午飯時分,我們在東關街上的江南壹品淮揚菜傳承基地品嘗了淮揚菜套餐,四菜壹湯,雖非山珍海味,卻是細致精致,格調高雅,滋味醇和。

喜歡東關街的墻,那素凈的灰,寫著歲月,寫著歷史。不經意地經過,它寂靜無聲,卻有滿滿的往事。就這樣,慢慢地走,靜靜地看。慢慢地走進揚州的前世今生,靜靜地走進揚州人繽紛多彩的生活。

滄桑中蘊藏時尚,繁華而不失韻味,古城的歷史印記已經深深融入了這條老街,歷久彌新、回味悠長。

當大巴從揚州匆匆返回,疾駛在高速公路上時,看著車窗外,有些不舍,因為揚州還有許多美景還沒有遊賞,期待下壹次的揚州之行。

本文由 城外的陽光sun 創辦專題 精選好文 推薦

本文編輯: 木班小辛

主題主編: 城外的陽光sun

  • 上一篇:揭秘清代殘忍吃喝風:活燙駱駝生吸猴腦
  • 下一篇:萬文雞爪骨去皮前陰幹多久?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