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古生物學家卡爾賓斯基是第壹個發現螺旋齒鯊魚化石的專家。他於1899年在烏拉爾山上收集了壹枚漂亮的螺旋牙化石。當時,他想知道螺旋齒應該長在魚的什麽地方——上顎。下巴上?上下頜都有?還是在尾部?在背鰭上?還是後背中央?壹年後,美國古生物學家伊斯曼提出了關於螺旋齒起源和位置的兩個主要猜想:壹是螺旋齒起源於鯊魚或鰩魚的下顎;第二,螺旋齒位於背鰭背部和前部的中央。
使用
1952年,俄羅斯古魚類學家奧貝裏切夫提出,如果螺旋齒位於下頜,只能阻礙鯊魚進食,而應該長在上頜,起到保護作用,就像動物頭部的減震器壹樣。65438-0995年,澳大利亞珀斯脊椎動物古生物學館館長出版了《魚類的崛起:五億年的進化》壹書。書中有壹個假設的插圖,描繪的是螺旋齒鯊的下顎向下卷曲成螺旋狀,上面長著密密麻麻的牙齒。想象壹下,壹條螺旋齒鯊魚可以解開它的下顎,用它作為鞭子抽打獵物,把獵物鉤在突出的牙齒上。他還認為,螺旋齒鯊魚旋轉下顎是為了模仿壹種叫做菊石(當時數量豐富)的古代貝類,以便引誘和捕獲獵物。
關於螺旋齒的生長,美國壹位泥盆紀鯊魚專家曾提出過兩種理論:壹種理論認為,螺旋齒的基部在生長過程中緊密相連,新舊牙齒向外推擠,就像指甲長在肉裏壹樣,可以防止牙齒脫落。另壹種理論認為,螺旋齒的大小與支撐它的下顎成正比,只有當魚足夠長時,螺旋齒才能出現。
後來隨著與頜骨相連的標本的發現,確定了螺旋牙長在鯊魚的左右下頜骨或左右上頜骨的連接處,終於為關於螺旋牙位置和用途的爭論畫上了句號。1962年,中國浙江省長興縣首次發現牙形石鯊魚化石,被中國古魚類學家命名為中國長興牙形石鯊魚,為壹新屬種。1975年春天,在海拔4600米的珠穆朗瑪峰上又發現了壹具珍貴的螺旋齒鯊化石。其螺旋齒呈弧形,位於三疊紀地層中,被命名為中國螺旋齒鯊珠峰種。鯊魚是軟骨魚類,其骨骼壹般無法石化形成化石。只有在某些特殊情況下,軟骨才會鈣化,這使得壹些骨骼的形狀和結構得以保留。所以要看到螺旋齒鯊的完整結構,就像大海撈針壹樣困難。幸運的是,珠穆朗瑪峰上的螺旋齒鯊標本很好地保存了頭骨的眶前部分,因此專家們推測了它的大致形象:嘴很長,下頜骨中間生長著美麗的弧形齒列,齒列兩側有滾動的側齒。從這些側齒的性質來看,它很可能以吃有硬殼的無脊椎動物為生,下顎的齒列是用來切斷較大的食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