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黃道吉日 - 中國是不是七代同堂?

中國是不是七代同堂?

在泌陽縣陽冊鎮西南、社國公路以東,有壹個600多人的大村莊——磚李泰。在這個村子裏,有超過壹半的人屬於魏氏家族,他們的“七世同堂”牌匾帶來了很多傳奇的演繹,讓李偉在轉臺的姓氏在村裏小有名氣。

按照人口比例,魏姓在中國數百個姓氏中排名第44位。魏姓來源於市名和國名,是的後裔。發源於山西、陜西,先在山西、河南、山東等省發展繁殖,後傳播到湖北、湖南、廣東、福建、江蘇、臺灣省、河北、江西等地;明清以後,部分魏姓遷徙到加拿大、美國、巴西、印度尼西亞等國。

-磚臺李偉是河南珙縣武羅村人。清朝雍正年間,珙縣鬧饑荒。魏姓祖先來到泌陽陽冊古村尹莊村,租地種菜。第二年,大蔥賣的不錯,第三年,他入駐了立春,壹個轉盤。通過挖石頭開荒,種糧種菜,努力創業,勤儉持家,我逐漸站穩了腳跟,家裏的財富也逐漸增加。後來,他在陸地上建造房屋,逐漸成為當地壹個富裕的家庭。但我們壹直堅持住在同壹個屋檐下,不離不棄,維護宗族團結,增強生存能力。到了清朝光緒年間,魏家在磚臺李村七世同堂,壹家近百人。他們被稱為魏家大家族,成為貴族家庭。

——清光緒二年(1876),南陽知府下鄉體察民情,路過磚村。正巧魏家在吃飯,很意外。經打聽,深為其德所折服,遂賜“七世同堂”金匾壹面,作為表彰。牌匾長2.19m,寬1.11m,厚0.05m,漆成黑色。牌匾中間,從右至左,書法用印刷體鐫刻著“七世同堂”四個字。右側題“秦賈雲師為使道,特頒南陽府正堂、五級記十次為先生之師”。左側第壹豎書法為“清光緒三年顧歡丹,並向親友鞠躬”。分析壹下右邊的話,意思是:送匾的人為皇帝任命負責運糧的官員,級別是補缺的平臺,實際被授予南陽府正堂,並有* * *升五級十等功的記錄。在古代,官員被稱為大人,被禁止提及姓名,所以他們的名字是隱藏的。左邊的字意思是:清光緒三年九月初壹吉祥。“壹家七代”的牌匾是上級官員給的,掛在大廳裏。衛的家人進入大廳時,必須鞠躬,這是對親友點頭的意思。

——磚瓦臺魏姓始祖李傕從“壹肩挑”上升到“七世同堂”,大約用了150年。這種翻天覆地的變化,傾註了魏姓先人很多心血和汗水,但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在於魏氏家族在管理家族方面開拓創新的理念和才能。首先是選擇好的家庭。“壹家千人,壹人主持”,對壹個家庭的興衰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在封建社會,魏家壹反常態。隨著人口的增加,他們敢於打破長子主持的刻板印象,推舉精明的六老魏天成為主人,使魏家達到鼎盛時期,說明壹家之主沒有做錯。其次是治家嚴謹,發揮才能。“六代同堂”的時候,每個人都要有工作,每個家庭都不能有閑人。有人做生意,有人種花園,有人照顧大家,有人照顧磨面,有人照顧教學,有人搞牛場。魏家娶的媳婦三天後就要下地幹活了。幹農活的時候,誰要是說什麽上班遲到的閑話都會被訓斥。家庭飯堂由女人輪流做飯,誰也不敢怠慢。魏淑玉醫術好,善於交友。當他是家屬時,他被允許開壹家“魏安貞堂”藥店,他的收入必須每年上繳公家。魏六老還按照當時建房用竹椽的普通用途,耕種了幾十畝竹椽,吸引了周圍幾十個竹商。他知道如何勤儉持家。他不是把油鹽放在大鍋裏,而是把油鹽分給各家各戶,自己掌握,超支不補。三是重教促學。為了不讓後代失明,魏家聘請教師辦私塾。孩子到了學齡必須上學,長大了可以繼續培養。那些不能雕刻的人被允許在田裏工作。三門曾祖父魏國祥勤奮好學,在清末“鄉試”中得了狀元。後來他家有了老師,不僅自己辦學校培養孩子,還對外開放,面向社會招收農民子弟。三門的二、四爺爺都是私塾的老師,所以“二君子”、“三書生”、“四學生”的名聲還在周邊農村流傳。四是家族式民主。日常家務由壹家之主操持,重大問題,如子女收養、房產處置、經濟交易等。,需要每家每戶指定,家庭討論後才能確定。

——清光緒十五年底,由於人口太多,開始醞釀分家。經濟合作家庭經過討論,首先解決了魏安貞堂藥店的問題,用100串錢換來了戶主的兒子魏淑玉,其收入在八個家庭之間平分。光緒十六年正月,家裏無力維持,經濟合作家庭公開討論。按照八老兄弟的說法,分為八門,其財產由八門平分,各門立字據。自光緒三年賜金匾,十六年分家,“七世同堂”又延續了13年,實在不易。

——歲月變遷,往事如煙。“七世同堂”的老房子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壹棟棟散發著現代生活氣息的紅磚小樓;當年的魏姓竹園是祖祖輩輩耕種養育的,如今更加郁郁蔥蔥,象征著魏姓子孫的繁榮昌盛。尤其是“七世同堂”的金匾,盡管歷經多災多難,依然光彩照人。300多年來,磚臺李偉姓氏延續了12代,後人有300多人。除了《角樓臺》中的李外,他們還散居在北京、上海、鄭州、銀川等地,他們和先輩們壹樣,在各條戰線的不同崗位上默默無聞地為社會做出著積極的貢獻。從政近20人,其中縣處級幹部2人,科級幹部5人。20多人是老師,還有科研人員、記者、商人、留學生。他們中的壹些人已經開始自己創業,成為百萬富翁。

  • 上一篇:讀《詩經》有感
  • 下一篇:從佩吉到大峽谷南峽的自駕路線怎麽走?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