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耳熟能詳的“諧音雙關語”。例如:
●過年的時候,把“春”和“福”倒過來,表示“春在此”、“福在此”。
●除夕吃“魚”,表示“年年有余暇”。
吃“年糕”象征著“步步高升”。
●吃“蘿蔔”象征“好氣色”。
●吃“長年菜”是寄希望於“長壽”。
●吃“柑橘”代表“好運”。
吃“蘋果”象征著“和平”。
婚宴上吃“棗”和“桂圓”,是希望新人“早點生孩子”。
在考試季節,為了能順利通過考試,壹些家長會帶壹些東西去文昌廟祭拜,比如:
●“芹菜”,希望考生“好好學習”。
●“蒜”,希望考生能“算”。
●“洋蔥”,希望考生“聰明”。
●“蛋糕,粽子”,希望能考“高中”。
●“菠蘿”意為“好運”。
還有很多“諧音借義”形式的“歇後語”,比如:
低禿子傘——不能(發)無法無天。
●賣布沒尺——故意壞(量)。
廚師回家了,不會跟妳吵。
●外甥打燈籠——老規矩(舅舅)。
廁所撐桿跳——太多了(狗屎)。
因為“諧音”,送禮時有壹些禁忌,比如:
送禮不要送傘,因為“傘”和“散”諧音。
●朋友生日或新房竣工不能送鐘,因為“送鐘”和“送完”是諧音。
●親戚朋友不要分梨,因為“分梨”預示著“分離”。
壹個賭徒害怕得到書,因為他害怕輸。
許多廣告使用雙關語,例如:
●打開“話匣子”,說個不停——零食。
●飲食健康,“鹽”有道理——食物。
●心裏有個紅薯——快餐店。
●邁出“鮮”的壹步——味精。
●今生的“金飾”只為妳——金飾。
●蜜月,“韓國”親情“泰國”浪漫-旅遊。
●“e”瀕臨爆炸,互聯網快——電腦。
現在越來越多的招牌也用上了“諧音”的幽默,比如:
●阿梅祖-襪子店。
臺灣雞店-炸雞店。
●興奮的頭發——發廊。
●煎茶院-茶館。
●聞機而舞——手機通訊線。
●壹元起步財富銀行。
熱愛生活-鐘表店。
●太平天堂——泰國美食餐廳。
●什麽都做——面館。
電視、報紙上有壹些新聞標題或節目標題,也運用了“諧音”的手法。例如:
●“食”的交集——綜藝。
●烏龍“烹飪”的意思——烹飪節目。
笑談"澳門"江湖--旅遊廣告的標題。
●“讀書”不如“讀書”好玩——推廣讀書的新聞標題。
●為“水”而努力,為“水”而忙碌——社會新聞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