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教只是庸俗的真理,而佛教是神聖的真理,是無形的道。有沒有切實可行的方法?妳們看著對方嗎?妳貪婪、憤怒、愚蠢嗎?
那些對無相、十二因緣、四諦、涅槃、無明壹無所知的人,學完了還回來跟我談佛法。
妳知道什麽是功德嗎?修身是壹種美德,修身是壹種美德。妳怎麽能偷竊和欺騙?真的很血腥,最後的魔鬼,但也僅此而已。
如果妳不知道什麽是無為,妳就根本不知道什麽是真正的功德。那才是永恒之道,超出了妳們普通人對金錢和蠅頭小利的貪念。
佛祖釋迦牟尼在獅鷲山法會上,在幾百萬人面前壹言不發,只是輕輕碰了壹朵花,壹般給大家看。大家都不明白他的意思,只有摩訶迦葉大弟子展顏笑了笑,於是釋迦牟尼向大眾宣布:“我有正眼,有妙心,無實相,精微修行,無言語,無言語。”禪宗從此起步,葉佳為印度禪宗第壹代創始人,阿南為第二代創始人,達摩為第二十八代創始人。
公元527年,達摩的創始人來到中國,當消息傳到梁武帝時,梁武帝恭敬地向達摩求教,以開闊眼界,學到很多東西。會後,梁武帝雙手合十行禮,向達摩法師問道:“請問大師,我蕭炎(梁武帝的名字),勵精圖治修建佛寺,廣抄經文,供養僧人,帶頭齋戒念佛,三次舍命同泰寺,披上袈裟,傳講光輝般若經。
達摩聽了問題,不屑地說:“妳這樣做沒有功德。”
梁武帝大惑不解,出了大事故。他忍不住問:“我這麽恭敬虔誠,壹心壹意拜佛。不知大師為何認為沒有功德?”
佛法壹問,他深思開導,說:“妳做的這些事,都只是壹點小事,有漏的理由。說到底還是普通人做的那壹套,就像影子跟著身體走壹樣。好像真的有好的事業,但是壹點現實都沒有。”
梁武帝壹聽,覺得真是聞所未聞,就問:“那麽,請教大師真正的功德是什麽呢?”
達摩開導曰:“清凈元神明凈妙,性空。這種凈智妙德,是世間所不能得的。”
聽了達摩的回答,梁武帝壹頭霧水,我不知道他在說什麽。然而,梁武帝很有耐心,又問了壹個問題:“那麽,大師,神聖真理的第壹個含義是什麽?”
達摩漸漸意識到梁武帝並沒有自己想的那麽刻意拯救,於是幹脆刪減語言,從胡須裏吐出四個音色豐富的大字:“輪廓不聖。”佛法的意思是:宇宙空無壹物,寂靜無聲,哪裏有不聖潔的佛?但是,回答完這個問題,梁武帝更加不解,還有點不禮貌:“我在和誰打交道呢?”
達摩見話不投機,冷冷道:“不知道。”
梁武帝聽了達摩的回答,所以他很惱火和生氣。他實在想不明白葫蘆裏賣的是什麽藥,就拉長了臉,變了臉色,不說話了。達摩本來是關心他的,但是經過壹次交談,我心裏明白多了。原來梁武帝雖然長得好看,但是他的心被堵住了,走不出來。現在突然看到他臉色變了,沈默不語,知道很難勉強他。結果過了幾天,達摩就走了。
默默做好事是壹種美德(如果說起來,連這種美德都沒有了)。這是福報,能讓妳有福報,但不是功德。福特與優點不同。福德是在行善積德,培養福報。相比功德,“功德生,福在天下。”如果妳只知道在世界上做好事,妳最終可能還是會迷失,盡管妳做了很多善事,做了很多好事。因為這和妳的開悟無關。積德行善並不能讓妳變得更聰明,所以最終也無法引導妳正確行善。所以,做好事不是功德。達摩神父說梁武帝沒有優點,因為梁武帝在性方面沒有意識到,他仍然著迷。達摩祖師想告訴梁武帝的是,他所做的只是壹種祝福,而不是功德。但是達摩祖師並沒有說這種運勢是錯的。
功德的積累要靠自己的苦心修行。“悟即功德,行即德行”。功德是自我實現,積累功德。這個“悟”包括證據。壹個人如果開悟了,如果開悟了,證明了,這就是“功德”。修道的目的不是為了著迷,不是為了功德著迷,也不是為了德行著迷。
特別需要註意的是,如果壹個人連最基本的道德都沒有,怎麽可能修佛?所以修道要重視自身的道德基礎。
意識不到自己本性的人,做好事往往有壹個世俗的目的,可能是為了贊美,也可能是為了得到什麽回報。換句話說,有自私的動機,所以陷入貪婪。如何戒掉「貪嗔癡」?梁武帝學佛是為了自己成佛,所以他陷入了貪圖成佛的迷宮。
如何實現?應該從修道的角度去理解。比如眾生怎麽了,他們在那個撲朔迷離,顛倒的境界裏怎麽了,等等。我不能迷上眾生。我要清醒,不然怎麽喊?道,就是讓妳有智慧,有眼光。只有當我清醒時,我才能看到妳的痛苦,妳的神秘和妳的過錯。然後我會施舍然後我會做事。然後需要明白,如果壹個人不願意去修德,這意味著他不願意修行。這個世界是壹個命運的世界,妳有什麽命運。“修德的價值在於自我參與”,換句話說,這叫批評與自我批評。不了解自己的本性,就無法相處,也無法修煉。但是怎麽做,妳得有自己的標準。
事情沒做好,不要怨天尤人,多想想自己,從自己的腦子裏找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