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想來,大概有幾個原因:壹是可以穿新衣服;第二,可以吃肉;第三,妳可以和妳的朋友玩得開心。
今天的80後、90後可能不會想到他們的父輩生活在壹個物質極度匱乏的時代。壹年中,只有在春節期間,妳才能買壹件新衣服,並對它上癮。
那時候的人雖然衣食無憂,但是生活簡單,沒有壓力,人與人之間的交流也沒有現在這麽復雜,所以比較幸福。
以我們的孩子為例。那時候,雖然沒有電視、網吧甚至手機,但孩子們還是可以玩很多花樣,比如做壹把像樣的火槍、推鐵環、玩玻璃球、玩bia(用紙折疊的四個角)等等,甚至可以在村子附近的池塘裏滑冰。女生會踢毽子和跳繩。
那時候沒有課,寒假作業也很少。過年就是吃吃玩玩,不像現在的孩子,假期過後還要上各種補習班和興趣班,比平時還忙。
真正的中國新年始於臘月二十三。老徐的老家在示範區新店鄉,那裏有句話:二十三,放鞭子;二十四、掃屋;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切肉;二十七、殺竈雞;二十八、貼花;二十九、去喝酒;三十,捏捏鼻子;第壹天,拱門山脊。
二十三是傳統意義上的小年,所以我國有“二十三子,放壹鞭”的說法。這壹天晚上,家家戶戶都會燃放較小的鞭炮,如果條件好壹點,還會買壹些帶刺的火箭給孩子玩。
在這壹天晚上,幾乎每個家庭都會吃同樣的東西:火燒饅頭。至於為什麽要在這壹天吃火燒饅頭,有壹種說法是竈王爺會在23號上天過年,這樣他就可以吃飽,遇到玉帝替百姓說話,保佑來年四季豐收平安。但我覺得可能也和當時的貧窮有關。平時大家都靠窩窩頭充饑。這壹天,炕上點幾把火,相當於吃白面饃。
說起竈神,這也是南陽不可或缺的習俗。講究壹點的家庭,開飯前,會恭敬地在竈臺旁貼壹張竈神畫像,放上麻糖、水果等。,然後點上幾根香,祈求壹家人平安。據說竈神吃芝麻糖,嘴裏會很甜。當他遇到玉帝時,他選擇正確的詞語。
因為是小年,所以家家的年夜飯自然少不了。每年的這壹天,我家都會用粉條等輔料做壹大鍋心肺湯,味道非常鮮美。後來才知道買心肺是因為便宜。但是這個習慣還是被我們兄弟保留了下來。23年前的那個晚上,我叫了幾個兄弟,大家齊聲做心肺湯。
二十四、掃屋。
這壹天,家家戶戶開始打掃衛生。這種習俗歷史悠久。據《呂氏春秋》記載,我國在堯舜時代就有春節掃塵的習俗。按照民間的說法,“塵”與“陳”諧音,這壹天的除塵有“除陳不新”之意,意在壹掃壹切“晦氣”“晦氣”。它寄托著人們破舊立新的願望和辭舊迎新的祈禱。
需要註意的是,在這壹天,妳可以翻遍所有東西,但壹定要小心處理,盡量避免打碎損壞的物品。不小心的話要念個罪,因為大神不在,這樣小神就不會再舉報妳的過錯了。
這壹天,即使夫妻之間有不如意的地方,也不要吵架。即使單位不放假,也要抽出時間象征性地打掃壹下房子。
二十五、磨豆腐。
小時候村裏有個豆腐坊。通常豆腐店不會天天做豆腐,因為大家根本吃不起。但中國新年是個例外。提前幾天,豆腐店就會做很多豆腐。到了25號,家家戶戶都會拿著黃豆去豆腐店換豆腐。
那時的豆腐不含任何化學添加劑。豆漿是用石磨拉的毛驢磨出來的,就像上圖壹樣,然後用大布袋煮沸過濾,再用石膏做成,再用磚頭擠壓。那時候的豆腐味道純正,清香可口,不像現在市面上的豆腐,吃起來也不像豆腐。
二十六、去割肉。
這壹天,家家戶戶都會去附近的市場買肉。這壹天之所以去買肉,現在想想,大概是因為之前沒有冰箱吧。買的早,過年親戚來了,肉就變質了。來不及了,殺豬殺羊也趕不上過年了。
當我還是個孩子的時候,人們經常在這壹天早起去市場。早起去買,這樣可以買到肥肉。那時候人比較貪婪,所以肥肉成了搶手貨。不像現在。平時吃大魚大肉吃膩了,做飯的時候會挑出壹點肥肉扔掉。
但是並不是所有的家庭都能在這壹天買到肉。稍微窮壹點的人可能會覺得這壹天的肉貴,然後壹天壹天的等。結果肉價壹直高到年三十。這時候他們就得狠下心,切幾斤肉給餃子或者留壹些待客。小時候每年都會發生這樣的事,別人知道了都會笑。現在想來,壹把苦澀的淚。
二十七、殺竈雞。
盡管有這種說法,但其實在這壹天,很少有人真的殺雞。那時候,雞是家裏的寶貝。通常產下的蛋留給長輩補充身體或者賣掉來貼補家用。幾乎沒有人會願意殺雞。
走親戚的時候如果能吃幾塊雞肉,那壹定是上賓。反正小時候吃雞的次數不多。
二十八,貼花。
這裏說的貼花其實就是對聯。這壹天,家家戶戶都會在大門和院子裏,屋內屋外貼上對聯,除了哪家三年有事。
那時候的對聯很講究,幾乎都是自己寫的。不會寫,也要找妳們村裏會寫的人,讓他們寫幾對。除了大門,每個房間的門上也要貼對聯。
在院子裏的時候,要貼幾張“院中春色”;門口的樹上,要貼“出去看看幸福”;糧食存放的地方,貼上“五谷豐登”的標簽;廚房火房,貼“小心燈光”;水箱上,貼“源源不斷”;架子車上,貼著“日行千裏,夜行八百”;床頭,貼“身體健康”;我要寫很多“福”字,都貼在角落裏。
我們的對聯都是自己寫的。平時都是我們兄弟倆,壹人寫壹對。然後,是我爸和我三哥臨摹的,三哥書法比較好。也許是因為這個習慣,每到春節,我都會特別留意別人的對聯,遇到好的就用筆記學。現在想來,這也是壹種文學表現形式。
二十九,去斟滿酒。
喝酒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習俗和禮儀。春節當然少不了酒。小時候沒有紅酒,但每個家庭或多或少都會買壹些白酒和黃酒。之所以說“喝酒”,是因為大部分家庭根本買不起瓶裝白酒,就用塑料罐或者陶罐在代理處買壹些散裝酒招待客人。
當時習慣用酒精爐加熱酒後再飲用。壹般桌子上放了八個小把手,但都不大。不像現在酒店裏的小把手,壹杯就有壹兩之多,看起來純粹是為了促銷酒。
那時候喝酒是壹家人。主人家最好是在客人喝醉的時候招待客人,否則會有待客不周的嫌疑。
三十,捏捏鼻子。
這裏的“捏鼻子”指的是包餃子,這裏我們也稱餃子為“扁食”,但這個詞現在已經很少說了。
至於為什麽要在三十晚上吃餃子,這個習俗自古就有。據說餃子的形狀像元寶,有發財的意思。還有壹種說法是“嬌”與“嬌”諧音,意為團圓美滿,吉祥如意。有些人在買餃子時會在其中壹個裏面放壹枚硬幣。誰吃誰就是最幸運的。當然,這種做法似乎既不科學也不衛生。我們不要再這樣了。
除了晚上吃餃子,我們家中午的午飯可能是最豐盛的了。父母會在大鐵鍋裏燉壹大鍋肉和蘿蔔。這是壹年中唯壹的壹頓飯。妳能吃多少肉就吃多少肉。那時候我很貪吃,對脂肪很挑剔。我經常吃不下多少東西,所以我感到很不舒服。
第壹天,拱門山脊。
這裏說的“拱脊”其實是指鞠躬,意思是拜年。
這壹天,孩子們不僅要給父母拜年,還要給其他長輩拜年。那時候我們沒有紅包,除了父母給的壹塊八角,其他大部分長輩都會給壹些糖果。
初壹早上,不叫人起床也是壹種習俗。所以我們都會熬到30號晚上12。因為這個時候,很多人開始出手了。我們小孩子家,最大的樂趣就是挨家挨戶跑去撿槍。然後大家聚在壹起,看誰撿的槍最多,誰撿的槍最多。然後,破鞭炮,捅火。
那時候大家在開槍前都會放幾個零炮,相當於給大家釋放了壹個信號:我們家準備開槍了,歡迎大家來接。很多時候,當我們聽到哪壹個已經開了零炮,我們就會發瘋似的跑過去搶占有利地形。有時,當主屋被留下站立時,大量的鞭炮會被跳下來。這時候大家就會堆在壹起,想盡辦法把他們抱在懷裏。有些還在口袋裏響著。當然,手受傷也是常見的。但是大家好像都很強。用布包好繼續抓就行了。
第壹天,還有壹個習俗:上墳。壹般都是長輩領著晚輩到自己的墳前,壹個壹個的給每個墳供奉燒紙。供品必須有幾塊熟肥肉,上面插壹兩雙筷子,每個墳頭上放十個饅頭。供品擺好之後,就要開始燒紙放炮了。
小時候不知道祭祖的真正含義。現在我明白了,是長輩們在給我們壹個世世代代做人的道理:人不能忘本。
大年初二,我回了父母家。
從初二到正月十五,這段時間是走親戚的時間。第壹天走的親戚,當然是父母家,也就是孩子叔叔家。如果沒有新的客人,我叔叔家必須去。
女兒出門去父母家,壹定要帶壹樣東西,就是禮物,最好是帶腎的禮物。隨便混幾樣其他的就行了,但是壹定要偶數。而且,如果新娘家有幾個兄弟,要準備壹些禮物。
女生第壹年回父母家,壹般會帶比較重的禮物。當然,第壹年她家給的紅包肯定很大。
第五天,南陽人稱之為破五。
今天早上,人們可以把春節積攢了幾天的垃圾扔出去。人們天壹亮就起床,放鞭炮,打掃衛生。鞭炮是從裏到外放的,壹邊放壹邊往門外走。據說所有不吉利的東西,所有的妖怪都會被吹出來。另外,這壹天也是傳說中財神的生日,也是迎接財神的吉日。
元宵節其實就是元宵節。
當我們年輕的時候,雖然沒有燈光秀,但我們仍然可以玩得很開心。在這壹天,在我們那裏,擦刷子是壹種時尚。就是把平時用來刷鍋的刷疙瘩用繩子綁起來,晚上去村裏的壹大片空地上,點上,玩壹玩。往往可以甩出很多花樣,包括八字、圓和各種玩法。如果刷子上沒有突起,也要用繩子綁壹把麥稭玩玩。當然,萬壹發生火災,大人會看的。
過了正月十五,壹年就真的結束了。
那時候雖然物質不充裕,但是大家都很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