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麽說這個“大哥”天生身價高?
因為他是道光帝的曾孫,他的母親是慈禧太後的侄女。他是喬治·迪普。
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震驚中外的“戊戌變法”失敗。同時,除了改革派,還有溥儀。光緒皇帝被禁後,慈禧太後順利掌權,她和心腹大臣榮祿想了很久,決定幫助端君15歲的兒子王在義登上皇位。
第二年,在慈禧太後的授意下,溥儀被封為“老大哥”,即等待繼位的皇太子。可惜這個“大哥”來自於他的父親,意想不到的麻煩也來自於他的父親。
原本慈禧太後打算在庚子年(光緒二十六年,1900)為溥儀舉行盛大的“光緒皇帝禪禮”,順便將年號改為“寶卿”。但她的想法並不討人喜歡,支持的人少,反對的人多。當時榮祿等人特別認為這件事應該立即停止。
不久,民間烽煙的味道燒進了紫禁城,義和團運動開始了。
溥儀之父載灃有自己的判斷,堅信義和團不是“亂民”。那智,這位意誌堅定的紮伊剛剛接任首相的國家事務大臣,他的後腳就趕上了日本大使館秘書和德國駐華大使被刺死的“噩耗”。義和團還借機圍攻東交民巷大使館——妳不是說他們是造反派嗎?怎麽會?打臉?——再壹開始受到來自四面八方政敵的質疑。
更令人痛苦的是,八國聯軍隨後向北京挺進。內憂未解,外患更甚。來不及多想,慈禧太後忙著帶著光緒皇帝等人離開北京,去救她壹命,載灃和溥儀也隨她逃往西方。慈禧太後逃到山西大同時,突然讓載灃做了軍部尚書。漲得高落得狠,歲末年初,皇族的委屈怨氣都撒在了被認為是這起事件“罪魁禍首”的載灃身上。
慈禧太後等人避過風頭,回到北京。途中,再壹因縱容義和團而受到懲罰。如果父親被判有罪,兒子就會遭殃。溥儀因為載灃被降職,被認為不適合做大壹統的接班人,所以取消了“老大哥”的稱號(見《大清稿》。傳記8》)。分裂還不夠,清政府明確表示,把他們父子流放到新疆,好嘗嘗邊疆的苦。而紮伊父子在路上見機行事,卻逃到了蒙古,去了阿拉善旗的羅王府,也就是紮伊的妻子和叔叔的家。她死後,溥儀娶了羅王的女兒,壹時間得意忘形,仿佛忘記了過去。
辛亥革命很快沖走了歷史格局,溥儀退位。帶著妻子回到北京的溥儀,開始了“啃故都”、抽大煙、捧歌星、揮霍無度的醉生夢死的“新”生活。很快,隨著新社會的到來,他沒有辦法靠皇室血統吃喝玩樂了。在依靠親戚的同時,迪普繼續墮落,失去了家庭。最後,再也沒有親人願意為他付出了。
1942年,帶著遺憾和不甘,這位壹貧如洗的皇權繼承人離開了人世,被匆匆埋葬在壹座寺廟後院的空地上。
令人欣慰的是,他寧願這樣,也不願當漢奸,投降日本人,去偽滿洲國。
其實少年的溥儀並沒有像後來那樣沈淪墮落,甚至接受了清朝最好的教育。他的兩個天才學者,受過良好教育的學者崇啟和大學生徐彤是他的老師。
如果他真的繼承了皇位,也許歷史就是另壹番景象了。
應該比2歲的溥儀佑君繼位要好。
畢竟亂世要立長君,比溥儀更有骨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