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海迪多年來也做了很多社會工作。她用她的演講和歌曲激勵了無數青少年取得進步。她還經常去福利院、特殊教育學校、殘疾人家庭,看望孤寡老人和殘疾兒童,給他們送去禮物和溫暖。近年來,她為農村建了壹所小學,幫助貧困殘疾兒童治病讀書,為災區和孩子們捐款6萬多元。她還積極參加殘疾人事業的各項工作和活動,號召全社會支持殘疾人事業,關心和幫助殘疾人,鼓勵他們自立自強,為殘疾人事業的工作和活動,為殘疾人事業的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
張海迪先後三次應邀出訪日本、韓國舉辦講座、音樂會,她自強不息的奮鬥歷程也激勵著不同國籍的人們。65438年至0995年,她作為中國政府代表團成員參加了第四次世界婦女大會。1997被日本NHK電視臺評為世界五大傑出殘疾人。
1983年5月中共中央發出向張海迪同誌學習的決定。鄧小平、葉劍英、李先念等八位老壹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為張海迪題詞,表彰她勇於進取、無私奉獻的精神。
海迪在崗位和社會工作中不斷自強,以飽滿的熱情和高尚的品格服務社會,奉獻人民。他在廣大人民群眾中有很高的聲譽和威望,是經得起時間考驗的好榜樣。她是中國壹代年輕人的驕傲,是中國殘疾人的傑出代表。
張海迪,壹個身殘誌堅、銳意進取的女青年。
她身患殘疾,卻完成了許多健康人做不到的事情,因此成為中國壹代年輕人的楷模,被譽為“中國的保羅”。
張海迪:女。1955出生在濟南,成長在莘縣。中共黨員。碩士學位。現為山東省作家協會文學創作室壹級作家,第九屆、第十屆政協委員,山東省作家協會副主席,中國殘疾人協會主席。
5歲時,他因脊髓病胸部以下癱瘓。從此,張海迪開始了她獨特的人生歷程。無法上學的她在家自學高中課程,大學英語、日語、德語、世界語,翻譯了1.6萬字的外文著作和資料。此外,還自學了十幾本醫學書籍和壹些醫學院校的教材,請教了經驗豐富的醫生,學習了針灸等醫術。為了給社會做點貢獻,她曾經在農村給孩子當老師,用自己的醫學知識和針灸技術給群眾治病10000余次。她還利用所學的無線電技術,在山東莘縣廣播局當了壹名無線電修理工。
1981 65438+2月,人民日報第壹次報道了張海迪的事跡。2月1983,1日,中國青年報發表了她的長篇自述《做流星,就要把光留給世界》,並配以社論《讓理想之光照亮人生之路》。3月7日,1983,共青團中央召開“優秀共青團員”張海迪命名表彰大會,宣傳了她身殘誌堅、自強不息的感人事跡。1983年5月,中共中央號召全國人民特別是青少年向張海迪學習,鄧小平、葉劍英等老壹輩革命家為張海迪題詞。從此,張海迪的名字傳遍了全國,成為中國改革開放後的第壹個全國楷模。
張海迪是* * *同誌在紀念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成立80周年大會上表彰的青年英雄之壹。
輪椅上的夢
張海迪的老家是文登縣。她出生的時候剛好九斤,媽媽高興地說:這真是個“九斤老太婆”。大人們看到她健康、聰明、乖巧,就叫她“玲玲”。玲玲的父母當時都是文藝工作者,對大女兒寄予了厚望。雖然女兒出生在泉城,但他們畢竟更愛大海。在20世紀50年代,有壹部著名的電影叫《白夜》,還有壹首著名的歌曲叫《尼羅河之聲》。母親說,莫斯科的“白夜”和尼羅河的歌聲很迷人;祖國渤海之濱的笛聲,應該也是迷人的。我們叫女兒“海迪”吧。
張海迪有壹個快樂的童年,和很多孩子壹樣有自己的幻想。她快樂活潑,整天蹦蹦跳跳,連下樓梯都不老實。人們看到她蹦蹦跳跳,有說有笑,就脫口而出,叫她玲玲。當人們看著她專心工作,問了壹系列關於奇妙世界的問題時,人們恰如其分地稱她為“海蒂”。玲玲家裏還有壹張20多年前的照片,是玲玲上幼兒園的時候拍的。白色的連衣裙讓她格外精神;兩條小腿站得筆直,膝蓋下的肉窩清晰可見。這張照片現在特別珍貴。只有它記錄了海蒂曾經擁有和常人壹樣健康的雙腿!
玲玲五歲時,壹場災難性的疾病降臨到她身上。壹天,玲玲正在幼兒園排練節目。她又唱又跳。突然她覺得眼前壹黑,她摔倒了。平時她摔倒了,總是悄悄爬起來。這壹次,她用盡全身力氣,還是站不起來。她急了:“阿姨,我的腿呢?”她父母帶她去醫院,醫生反復會診。醫生拿著診斷書,惋惜地說:“孩子得了脊椎血管瘤,我怕以後……”
據說這種疾病的起因是偶然的。運動中,脊柱壹根細血管突然爆裂。也許只是壹滴血,變成了血塊,堵塞了脊髓的通道。由於它的擠壓,脊髓的搏動減弱,甚至完全阻塞。當時無數醫生都希望能拿出自己最好的技術,讓這個活潑可愛的小女孩站起來。然而,就像人類在征服自然的過程中遇到很多難題壹樣——他們並沒有放棄努力,但目前只能束手無策。
在濟南工作的父母背著她逛了濟南的幾家大醫院,之後又去武漢和北京就醫了幾次。醫生已經給她做了四次大手術,摘除了六塊脊柱板,但結果都沒有效果。她不僅不能行走,而且從第二胸椎以下身體基本失去知覺,也就是說身體的三分之二失去了部分意識和功能。她必須靠在輪椅的扶手上,用胳膊支撐著才能坐著不動。爸爸媽媽的心和分量壹樣重,擔心孩子以後能否經受更大的考驗。難,以後的生活!玲玲在哪裏邁出了這艱難的第壹步?
爸爸給她買了壹臺收音機,她媽媽訂閱了《兒童》雜誌,鄭雪的姐姐壹步壹步地陪伴著她。很多叔叔阿姨都舍不得花錢給孩子買玩具,但是去看望玲玲的時候,總是想盡辦法給她帶新奇的禮物。玲玲數不清有多少人關心、幫助、照顧她。
雖然人們用無限的關懷溫暖著她的心,但這遠不能彌補麻痹帶來的痛苦。看著夥伴們開心地壹起跳橡皮筋,開心地壹起背著書包去上學,玲玲幼小而脆弱的心被痛苦壓垮了。玲玲從窗口聽到,“我怎麽忘記帶傘了?唉,我怎麽會忘了我的書包!”我覺得很難過。她很想感受和他們壹起上學的快樂,在雨中奔跑的清涼。然而,這壹切都是夢。對於玲玲來說,只能是輪椅夢。有壹天,玲玲終於按捺不住自己的欲望,對媽媽說:“媽媽,我要去上學!””話剛說完,就看到媽媽背過身去,用手摸臉。玲玲想她媽媽壹定哭了。媽媽說:“孩子,爸爸媽媽會讓妳學習知識的!" "看到玲玲如此渴望上學和學習知識,她媽媽決定盡力滿足她的願望。玲玲不能去上學,所以她請老師教她。但是家裏請不起專職老師,爸爸媽媽只能在工作之余親自教她。
玲玲自從七歲以來已經報名上學四次了。前三次,老師看到她癱瘓的雙腿,難過的搖了搖頭。她每天只能躺在窗臺上,羨慕地看著別人去上學。10歲那年,父親帶著她第四次去濟南市吳京路小學報名上學。老師看她確實是個聰明上進的孩子,破例允許她報考。是時候公布名單了。壹大早,父親背著她來到學校門口,海蒂急切地在密密麻麻的紅名單中尋找自己的名字。“張海迪”,當她發現自己的名字時,拍手喊道:“我去上學,我去上學。”他讓父親帶著她在校園裏逛。這是教室,那是操場。海迪指指點點,別提有多開心了。回家後,爸爸給她買了壹個小書包,媽媽給她買了壹雙新鞋。然而,我萬萬沒想到,第二天,她的病又犯了。在別的孩子高高興興上學的時候,媽媽背著她上了北上的火車,去北京治療。
如果海蒂去上學,學校大門只對她開放半天!
學校進不去,海蒂就把課本攤在床上。平時她躺在床上腰腿僵硬,腳背挺直。如果控制肌肉的神經可以放松,下肢可以稍微屈伸,她就可以坐起來了。在爸爸媽媽的幫助下,她每天敲打腿部肌肉,用力活動下肢。手臂每用力壹次,肋間神經就像心臟壹樣疼。她吞下了兩倍的止痛藥,但她只是咬緊牙關,按著,摸著,打著。有時候叫媽媽幫忙。媽媽舍不得推,她不開心;媽媽努力了,給媽媽的是壹張帶著汗水的笑臉。僵硬的腿腳終於軟化了。當她能靠著被子坐壹會兒,或者掙紮著用胳膊趴在桌子上的時候,她是無比驚訝的。當殘疾退壹分的時候,玲玲就會向前邁壹大步。“別人可以,我就可以。”有時,她的朋友問她,“玲玲,妳長大後想做什麽?”她回答說:“我要當醫生,讓每壹個不會走路的孩子都站起來!”"
玲玲很愛學習,但手術帶來的肋間神經痛總是折磨著她嬌小的身體。有時,她真的很累,甚至無法完成作業,所以她對媽媽說:“我明天可以做這些作業嗎?”媽媽鄭重地對玲玲說:“今天能做的事,今天還沒做完!”"聽了媽媽的話,玲玲明白了,學習是自己的事,絕對不能耽誤。她在心裏告訴自己,“我要像在學校的孩子壹樣,每天完成作業!" "
雖然玲玲很堅決,但是她的條件很無情。每當病魔折磨她時,堅強的玲玲沒有流淚。當疼痛真的很厲害的時候,為了分散註意力,她使勁拉著自己的辮子,打算用壹種疼痛代替另壹種疼痛。漸漸地,她拔的頭發可以編成辮子了。她忍受了多麽大的痛苦啊!
對玲玲來說,家是壹所特殊的學校。在這所學校,聰明好學的玲玲學到了很多知識。在所有的課中,玲玲最喜歡學語文。在10歲的時候,她可以看小說了。雖然她學習很努力,但她並不氣餒。她非常喜歡讀《丹娘和蘇拉的故事》,但她得到的是用老方法排版的書,裏面的漢字大部分是繁體字,而且是豎排格式。10歲的孩子閱讀特別困難。遇到不認識的繁體字,她憑經驗猜測。有壹次,她在書上讀到“媽媽帶我去了楊樹林”這句話時,猜到了其他幾個繁體字的意思,卻不知道“楊樹林”是什麽意思。
玲玲認為,從“森林”這個詞來看,“楊樹”應該是樹的壹種,所以“樹”這個詞應該是“樹”的另壹種寫法;楊樹是什麽樹?那壹定是壹棵很普通的樹。於是,她開始在腦子裏念各種她知道的樹名。當她默讀《白楊》時,心中壹亮:“楊”的寫法不是很像“楊”字嗎?看來“白楊”就是“白楊”!當玲玲想到這些時,她非常高興。就這樣,在猜字的過程中,玲玲早早就認識了很多漢字,掌握了相關知識。
10歲的時候,媽媽送給玲玲壹本紅色漆皮的日記本。媽媽說:“玲玲,妳應該每天寫日記!”“那時候,玲玲不知道怎麽寫日記。壹開始,她寫道:“今天看了XXX本書,今天吃了藥。“這些日記文字單調,沒有感情。經過媽媽的開導,玲玲終於明白了寫日記的秘密,那就是把每天重要的事情和感受都寫出來。後來玲玲開始把親情友情的溫暖全部寫進日記,很好的鍛煉了自己的寫作能力。長大後,每當回憶起這段經歷,張海迪都會想,如果當初不寫日記,以後也不可能長大成為作家。
除了語文,玲玲對其他課也很專心,壹點也不浪費時間。整個童年,她以頑強的意誌努力學習,始終用心對待每壹個字、每壹句話,自學了中小學的所有課程,實現了“坐在輪椅上的夢想”。用玲玲自己的話說,她並不為自己的童年或那些美好的時光感到羞恥。
在那個刷著紅漆的三層小樓裏,張海迪度過了15年。爸爸媽媽和朋友朋友的愛也讓張海迪更有信心面對未來。如果他不寫日記,他以後就不能成長為壹名作家。
除了語文,玲玲對其他課也很專心,壹點也不浪費時間。整個童年,她以頑強的意誌努力學習,始終用心對待每壹個字、每壹句話,自學了中小學的所有課程,實現了“坐在輪椅上的夢想”。用玲玲自己的話說,她並不為自己的童年或那些美好的時光感到羞恥。
在那個刷著紅漆的三層小樓裏,張海迪度過了15年,父母朋友的愛也讓張海迪更有信心面對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