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於遊泳是魚的另壹個重要特征。魚兒在海水中遊來遊去,輕松優雅,令人羨慕。人們想像魚壹樣生活在水裏。有些魚有像鳥壹樣的翅膀,可以在水面上飛行,滑翔數百米。如果妳有機會航行到中國的南沙群島,船頭會有成群的飛魚在兩邊飛,就像壹輛走在田野裏的馬車不斷哄騙成群的麻雀。有些魚會長出鮮艷的七色花紋,在海裏優雅地跳舞。有些魚能在黑暗中發光並照亮自己。
海魚的生活區域遍布各級海水。生活在海洋中上層的魚類是人類捕撈的主要對象。底棲魚以海底的淤泥為食,漁民的漁網不容易捕捉到它們。深海海底的魚必須能夠承受巨大的壓力、寒冷、黑暗、食物匱乏等惡劣環境。有些魚從出生到死亡分為海洋和內陸淡水區兩部分。鰻魚又細又長,像蛇壹樣,沒有鱗片。然而,鰻魚真的是魚類家族的壹員。雄性和雌性成年鰻魚在海裏交配產卵,然後雙雙死去。三文魚(三文魚)正好相反。它們在河流和湖泊的淡水中產卵並孵化幼魚,然後遊到海洋中生長。東北的黑龍江、松花江、圖們江、烏蘇裏江、興凱湖都是北太平洋三文魚的產卵場。
海洋魚類的繁殖(產卵和養育)、覓食和越冬需要追求適宜的海水溫度環境,有規律的長距離洄遊現象稱為“洄遊”。魚類洄遊的時間、路線、目的都是很有規律的。魚類成群遷徙,大量成魚聚集在壹起,便於捕魚獲得豐收,形成“漁季”。因此,掌握魚類的洄遊規律對漁業生產至關重要。
[第頁]
鯡魚
鯡魚又稱鯖魚,是壹種重要的經濟魚類;它的魚類密度和個體數量是無與倫比的。可以說是世界上最大的魚了。為什麽鯡魚能如此大量繁殖?原因是鯡魚善於調節光線,使魚能順利進入各種不同深度的水層捕捉食物。
鯡魚有兩種:壹種是生活在大西洋兩岸的大西洋鯡魚,另壹種是分布在太平洋北半部兩側的太平洋鯡魚。
鮮魚密集遊動,是壹個非常壯麗的場景。在鯡魚開始遷徙的2-3天前,幾個顏色鮮艷的大個體作為先鋒開路,緊接著密集的魚群出現在岸邊。漁民可以根據岸上的水的顏色、海水的運動、魚群出逃濺起的特殊水花以及天空中大群海鳥的盤旋和鳴叫,準確判斷大群魚群的到來。這時候就要馬上下網捕魚。
密集的鯡魚群在水深8米左右的海岸附近遊1-2天,然後帶著藻類進入淺水區繁殖。雌魚產卵,雄魚排卵。鯡魚的卵是粘卵,受精卵粘在海藻上,於是新的生命開始了。因為鯡魚產卵場的水深只有l米左右,因為魚太密集,上面魚的頭和背都會露出水面。雄魚排出的大量精液使海水呈白色膠狀。
為什麽鯡魚遷徙如此密集?這也是長期外部自然環境的結果。因為鯡魚群聚非常有利於它們繁殖和有效保護幼體,同時群聚是壹種集體行動,大家齊心協力方便覓食。此外,集群在防禦敵人傷害方面也有積極的作用。由於鯡魚密集地擠成壹大群快速移動的線條和閃爍不定的形狀,使敵人眼花繚亂,很難把註意力集中在某壹條魚上。即使敵人沖進魚群驅散密集的隊伍,也只有幾條魚被吃掉。因此,群體行動在鯡魚的生活中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第頁]
鱖魚
鱖魚又稱校魚、桂花魚、時令花魚、花縫魚、肥級。它很高,側面扁平,黃棕色,有許多不規則的黑色斑點,棕色斑塊和小斑點。它的肉很嫩,味道鮮美,作為壹種珍貴的魚,它壹直享有良好的聲譽。從長沙馬王堆壹號漢墓發現,隨葬品中有壹條鱖魚骨道。由此可知,早在2000年前的西漢末年,它就已經是主要的食用魚類了。
鱖魚營養豐富,每100g可食部分蛋白質含量為19.3%,超過鯉魚、鰱魚等魚類的蛋白質含量。鱖魚含有00.8%的脂肪、1.2% %的無機鹽和78.7%的水分,在我國常作為產婦和貧血患者的滋補品。喜歡吃魚的日本人對鱖魚特別感興趣,有“中國名鮮”、“淡水鱖魚”之稱。活鱖魚出口到香港、澳門、東南亞和日本,創造了非常高的匯率。
鱖魚在中國分布廣泛。南至廣東,北至黑龍江,幾乎所有的江河湖海都有分布,但多在長江中下遊。
特別需要指出的是,江南地區的鱖魚比同齡的江北地區的鱖魚長得快得多。鱖魚喜歡生活在靜水中或水流緩慢、雜草叢生的湖泊中。水溫降至7℃以下,活動能力下降,冬季常遊至河流深水區越冬。大鱖魚體長可達80厘米,體重10斤以上,但以0.5-1斤的最鮮美。[page]箭魚,遊泳最快的海洋動物。
生活在水中的動物由於種類和生活方式的不同,遊泳的速度也不同。1967年,蘇聯(現獨聯體)公布了壹份“海中動物速度對照表”。其中鯨類:鼠海豚55公裏/小時,長須鯨50公裏/小時,虎鯨65公裏/小時,抹香鯨22公裏/小時;Pinpoda:海豹354 Li/h,海象18-20k m/h;魚:箭魚130km/h,箭魚120km/h,飛魚65km/h,鯊魚40k m/h;頭足類:魷魚4l km/h,墨魚26 km/h,章魚15 km/h從這個統計表可以看出,箭魚遊的最快。
箭魚為什麽會有這麽高的遊泳速度?原來它有著非常典型的流線型身體,光滑的體表,又長又尖的上顎,強勁的尾柄可以產生巨大的推動力。當它快速向前遊動時,像長矛壹樣的長顎起著劈水的作用。箭魚以每小時130公裏的高速移動,它堅硬的上顎可以刺穿船底的厚層!
在英國倫敦博物館,有壹個被箭魚“長劍”刺穿的船底,船底的木板厚達50厘米。
箭魚又名箭魚,因其上下頜骨扁平,中間厚,兩邊薄,似利劍而得名。但又因其速度快,如離弦之箭,故稱箭魚。
箭魚快速遊動的形狀為飛機設計師提供了壹個活生生的藍圖。設計師模仿箭魚的形狀,在飛機前安裝了壹根長長的“針”。這根長“針”刺穿了高速前進中產生的“音障”,於是超音速飛機問世了。高速飛機的出現也是仿生學的壹大成功。
[第頁]
壹種長滿刺的魚——刺參
這個名字本身就反映了蠍子身上長滿了堅硬的刺。海蜇身上的這些刺是由鱗片進化而來的,也就是說海蜇的鱗片是可以活動的刺。當身體膨脹時,棘突可以直立,棘突相互連接形成連續的甲板。這些刺可以用來保護自己免受敵人的傷害。
通常這些刺緊貼體表,光滑平整。它壹遇到敵人傷害或受到幹擾,海水或空氣就被迅速吞噬,使身體迅速膨脹,使全身的棘刺豎起,形成壹個有毛刺的球。它肚子朝上,浮在水面上,順著水流漂流,敵人怎麽敢碰它!刺參正是依靠這種技能來抵禦兇猛的敵人。
當危險解除後,海蜇吞下的海水和空氣又會被吐出來,帶刺的球體很快就會收縮下來,恢復原狀。這時,可怕的刺也掉了下來,緊貼著身體,於是,刺魚又慢慢地向下遊去了。
壹種會思考的魚——鱗尾藻
在珊瑚眾多的南海珊瑚礁中,有壹些魚身體扁平,腹部退化,體長約20厘米,看起來像馬面魴(去皮的魚)。因為它們全身覆蓋著堅硬的板狀厚鱗,所以被稱為鱗魴。
鱗毛蕨的眼睛生於身體背部的中央,略向前。好像魚頭占了全身的1/2。身體背部第壹背鰭前有壹根非常粗的硬棘。這種粗硬的脊椎表面布滿顆粒狀突起,脊椎底部可以前後移動,就像手槍可以扣動的扳機壹樣,因此南海的漁民稱它們為“扳機魚”。
口中有堅硬鋒利的楔形牙齒,非常適合切割。此外,它全身覆蓋著堅硬的鱗片,有些種類的尾柄兩側有尖刺或倒刺。這些形態結構非常有利於烏賊在珊瑚礁中遊泳和捕食。
魷魚的食物是生活在珊瑚礁中的多刺海膽和海星。尤其是多刺海膽的肉,鮑魚最喜歡吃。多刺海膽全身布滿30多厘米長的刺,魷魚的眼睛生在離嘴很遠的頭部後面。可以說,這種巧妙的適應特征是長期自然選擇的結果。這種適應性可以防止魷魚捕食海膽時被海膽的刺刺傷。但是,大蔥要想吃掉這種全副武裝的“球刺猬”並不容易,需要有好的腦子和巧妙的取勝之道。
多刺海膽只不過嘴周圍沒有刺,嘴只是長在底部,可以算是“沒有防備”的區域。蔥白如果不想出絕妙的方法,用嘴啄是不可能的。於是,有頭腦的魚鱗魚先用嘴向海膽噴水,讓長刺海膽在水流的沖擊下翻了個身,讓海膽“沒有防備”的嘴暴露在魚鱗魚楔形牙齒的攻擊範圍內。[第頁]
鱈魚,壹種渾身是寶的魚。
背部有三片背鰭,嘴上有壹小撮胡須,是典型的鱈魚。在中國北方,鱈魚被稱為“大頭魚”和“大頭魚”,而在朝鮮,鱈魚被稱為“明太魚”。
鱈魚全身都是寶。除了肉類,眼球中可以提取維生素B,肝臟中可以提取魚肝油。魚肝油含有豐富的維生素A和維生素D,對肺結核有抑制作用,所以患有肺結核的人可以長期服用魚肝油。它的胰腺可以提取胰島素,脂肪可以用來做脂肪膠。鱈魚脂肪膠可以治療咯血。鱈魚骨烤後磨成粉,調成糊狀,治療腳氣。
這裏需要指出的是,鯉魚肝臟是制作魚肝油的重要原料之壹,所以有必要介紹壹下魚肝油的簡史。魚肝油作為壹種藥物,起源於古代因紐特人(愛斯基摩人)以及格陵蘭和挪威的居民。但其工業化生產卻晚至1847。最初制作魚肝油的方法是將鱈魚和鯨魚的肝臟放入水中,使魚肝油和水自動分離,然後撇去漂浮的魚肝油。1848年,挪威開始使用蒸汽加熱方法。1880年,日本采用煮沸法,開創了日本魚肝油的生產歷史。
鱈魚是壹種冷水洄遊性魚類,生活在海水下層,集群性很強,尤其是在大西洋,所以大西洋是“鱈魚的故鄉”。鱈魚給北歐國家帶來了巨大的財富,尤其是挪威和冰島。冰島人稱魚腥味為“錢的味道”,冰島每年向國外市場提供6%的魚。如今,每10個冰島人中就有1人從事漁業生產,僅他們的收入就可以養活7個冰島人。
金槍魚,壹種體溫高於水溫的魚。
金槍魚是壹種營養豐富的名貴魚類;在日本,歐美壹些國家很受歡迎。可以說金槍魚在這些國家是家喻戶曉的,就像我們老百姓熟悉大黃魚、小黃魚、帶魚壹樣。在歐美壹些國家,人們把金槍魚肉比作“海雞”或“小牛肉”。美國制造的油浸金槍魚罐頭風靡全球,是世界上最暢銷的食品之壹。
為什麽金槍魚的溫度比周圍的水溫高?原來它的身體兩側都有皮膚、肌肉和血管。經科學家仔細研究,金槍魚的體溫比周圍水溫高9℃。這種不知疲倦的快速遊泳者的肌肉收縮力量是他們體溫上升的主要原因。金槍魚脊椎兩側有力的肌肉和皮膚上大量的血管網表明這些部位的新陳代謝特別旺盛,所以金槍魚的魚肉就像牛肉壹樣,呈紫色。其中血紅蛋白含量高、低脂肪、高蛋白,因此具有很高的營養價值。
金槍魚遊得很快,時速可達20海裏。戈特教授曾說:“今天在美洲海岸發現的金槍魚可能是前壹天晚上繞過了好望角。”不壹定要* * *,但說明遊得快。
世界各地都有金槍魚,它們是世界海洋捕撈的目標。過去主要由美國和日本生產,前蘇聯也從1959開始積極研制。因為遍布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的金槍魚漁場都位於拉美、非洲、亞洲、澳洲、歐洲壹些中小國家的近海和近海,金槍魚捕撈越發達,越關系到許多第三世界國家的利益。拉美歷史上,對抗大國海上霸權的金槍魚戰爭,世人有目共睹。[第頁]
黑鯛魚
提起黑甲魚,人們可能並不熟悉,但只要壹說“黑甲魚”,沿海居民就是家喻戶曉。
這種魚體態優雅,顏色美麗,閃亮的體表有黑色條紋。黑鯛是壹種著名的海鮮魚類,肉質鮮美,營養豐富。它豐滿的睪丸有壹種特殊的鮮味和甜味,是中國南方壹個深受喜愛的名字。
嘉吉魚有兩種:嘉吉和黑嘉吉。紅色嘉吉的學名是真絲,黑色嘉吉是黑鯛魚。關於嘉吉這個名字的由來,有壹個有趣的故事。
相傳唐太宗遠征李世民,來到登州(今山東蓬萊)。有壹天,他在壹個吉祥的日子渡海去參觀海仙山(今長山島)。品嘗了島上美麗可口的魚後,他問隨行的文武百官,這種魚叫什麽名字?大臣們不敢亂說,都鞠躬答道:“名字是皇上起的。”唐太宗喜出望外,認為這是渡海的吉日,品嘗鮮魚為吉日增光添彩,故取名“嘉吉魚”。
黑鯛是淺海底棲魚類,喜生活在有沙、泥底或巖礁的淺海,分布於我國沿海。在青島附近的膠州灣,每年4-5月,黑鯛從外海遊入膠州灣進行生殖洄遊,產卵後的親魚遊向深水越冬。當年的黑鰓魚幼魚在膠州灣尋找餌料、育肥,直到深秋才移入深水越冬。所以每年春天,有經驗的漁民都會在膠州灣捕魚,捕撈黑鯛。
在黑鯛性腺發育過程中,存在性轉化現象。幼魚雌雄同體,經過壹次分化,到五歲左右就可以區分雌雄。壹般來說,幼魚多為雄性,老年魚多為雌性。黑鯛體長壹般為12-25厘米,最大可達40厘米。
黑鯛適應性強,存活水溫4-35℃,最適水溫18-22℃。同時,它們對海水的鹽度要求不高,不僅能在海水中生存,還能在鹹淡水中生存。
[第頁]
黃斑光線
背鰭13,臀鰭10,背鰭前鱗25,側線位於腹側。上顎和下顎有小的圓錐形牙齒,排列在狹窄的帶狀和髖骨上。有幾顆好牙。胸鰭很寬,胸鰭中間有L條寬的黃色斜帶。
溫水中上層魚類。他經常躍出水面,伸展寬闊的胸鰭在空中滑行壹段距離。
分布於印度洋和西太平洋的溫暖水域。我出生在南海和南海。
白邊鋸鰩
被子呈強烈的梳狀,側線鱗片30。前鰓蓋下角無長棘,頭頂骨脊光滑。奇鰭的鰭條和腹鰭前緣為乳白色,胸鰭鱗腋部有L個深紅色斑點。
溫水魚。棲息在珊瑚礁水域。
分布於印度洋和西太平洋的熱帶水域。我出生在南海。
叉形蝴蝶魚
側面又平又高。接吻時間更短。身體虛弱,側線不全。頭部有L型黑色橫條紋,沿體側有數條棕色縱條紋。條紋背面常分叉,背鰭和臀鰭邊緣呈黑色。
生活在珊瑚礁盤中。體長l 30 ~ 150 mm,比較常見。
廣泛分布於熱帶印度洋和太平洋的溫暖水域。中國位於南海。
口魚
車身很平。吻很長,呈管狀。小嘴,前位。顎的形狀像鑷子的末端,形成壹個直的口裂。背鰭棘高,12-13節。胸鰭長且呈鐮刀狀。尾鰭幾乎被截斷。
生活在珊瑚礁水域是很罕見的。車身長度l 30-170 mm。
分布於熱帶印度洋和太平洋的溫暖水域。中國位於南海。[第頁]
絲蝴蝶魚
身體呈卵圓形,非常扁平。吻長且呈圓錐形。背鰭的鰭內有絲狀細長條,其下有大於眼徑的1眼點。頭側有壹條L形橫帶穿過眼徑。體尺上部有7-8條對角線與腹側9-10條對角線呈直角相交。尾鰭後緣被截斷或略凸。
生活在珊瑚中的美麗小魚。體長65-145 mm。
分布於熱帶印度洋和太平洋的溫暖水域。中國位於南海。
鏡像蝴蝶魚
背鰭有14根粗細鰭刺,中間鰭刺最長。頭部有壹條比眼睛直徑略窄的橫帶。身體側線上有壹個橢圓形的黑點,黑點的三分之壹位於側線上方。尾鰭短而寬。
小型暖水珊瑚魚,壹般體長60-1.20毫米。中國海南島南岸常見的種類。
分布在西太平洋。我們的國家只出現在南海。
格子蝴蝶魚
側面平坦。吻尖,前端微微向前突出。身體呈弱梳狀。身體側面的鱗片邊緣有暗紋,相互連接成網狀。頭上有1條黑色橫帶,背鰭上有1條黑色豎帶,尾鰭上有1條黑色橫帶。
生活在珊瑚中的美麗觀賞魚之壹。長約50 mm,罕見。
分布於熱帶太平洋的溫暖水域。中國只存在於南海。
斜條紋蝴蝶魚
身體的側面是扁平的橢圓形。身體大,側線不全。頭部帶1黑色橫帶。身體前後深色斜紋對角線不壹致,前斜上斜,後斜下斜,背鰭根部黑色縱帶與尾柄帶相連。尾鰭也有兩條黑色橫帶。
美麗的小魚在珊瑚礁。體長80-120mm,比較少見。
分布於熱帶印度洋和太平洋的溫暖水域。中國位於南海。
[第頁]
菩提魚
身體是長方形的。下頜有1排,前面有兩對大犬齒,嘴角有1犬齒。體表布滿圓形鱗片,頭部僅頰部和鰓蓋有鱗片,前鰓蓋邊緣無鱗片。背鰭和臀鰭基部都有鱗片和鞘。側線完成。背節12多節棘。背鰭l ~ 4。鰭棘之間和背鰭基部末端有1深藍色斑點。
它是溫暖的水和美麗的顏色之壹。
分布於印度洋、非洲東海岸和太平洋中部。中國位於南海。
野口魚
身體結實,側面扁平。嘴可以向前拉長成管狀,下頜骨可以向後拉長,延伸到鰓蓋後面。體表布滿大圓形鱗片,頰鱗2排3排,背鰭和臀鰭的基部鱗片形成發育良好的鱗片鞘。腹結第二指延長。側線中斷。這種魚常有體色變異。
它是生活在珊瑚礁水域的熱帶魚之壹。車身長度約為150 mm。
分布於印度洋和太平洋。我出生在南海。
白條雙鋸魚
在背側支前方,有壹條乳白色的寬帶圍繞著狹窄的黑邊斜向下延伸,穿過眼後緣,到達鰓蓋後部。暖水小魚,生活在珊瑚礁水域,與海葵共生,以小型後生脊椎動物為食,壹般體長33 ~ 94毫米。分布於印度洋和太平洋的熱帶水域。中國位於南海。
狐貍籃子魚
前半個頭的上下側輪廓明顯凹陷。吻部長且呈管狀。從背鰭前部穿過眼睛到吻部有1條黑色寬帶。胸部為黑色,其余為黃色。
小型暖水近岸魚類經常成群棲息在巖石和珊瑚中。體長160-190 mm,每條鰭棘都有毒腺,被刺傷後會產生劇烈疼痛。分布在熱帶太平洋中部的淺水區。中國位於南海。
鐮魚
身體非常平且高,幾乎呈圓形。頭部短而尖。吻突出且呈管狀。牙齒薄而尖,呈剛毛狀。眼睛的前部和上部兩側有L骨棘。背部有7根鰭刺。第三個鰭刺是細長的絲狀。尾柄兩側的尖刺或骨板。
溫暖水域中的小魚,通常棲息在礁盤的淺水中。體長100 ~ 300mm,比較少見。分布於熱帶印度洋和太平洋中部淺海。中國位於南海。
帶狀棘魚
牙齒不能動了。尾柄兩側有1個前棘。背鰭有9鰭,棘25-28鰭,臀鰭有3鰭,棘26-27鰭。身體是淡黃色的,眼睛有許多藍灰色的條紋。尾鰭後半部的水平帶與體帶顏色相同。
典型的珊瑚魚通常棲息在礁盤附近的淺水中。體長160—190 mm,比較少見。分布於熱帶印度洋和中西太平洋。中國位於南海。
[第頁]
劇毒
小眼睛,背部位置,眼睛下方有很深的凹陷。犁骨和牙齒。背鰭棘被厚皮覆蓋,基部有毒囊。胸鰭以下沒有遊離鰭。
暖水底層魚經常潛伏在海岸珊瑚礁和巖石暗礁之間。體長壹般為95 ~ 224毫米。分布於印度洋和太平洋的熱帶水域。中國位於南海。
美坤
尾巴上有6排打結的刺。喙部軟骨的愈合部分比分離部分短。有40多個下顎。體盤正面呈斜方形,在接吻側和眼後外側邊緣呈凹形。
它是底部的小鰓,壹般長約300毫米。棲息在淺海的沙質海底。常與孔少混種,區別在於該物種有1排尾刺,上下頜牙齒比乳多。分布在北太平洋西部。中國位於黃海和東海。
眼魚
身體非常扁平,形狀像透鏡。腹部邊緣非常凸薄而尖銳。嘴很小,幾乎垂直。臀路基長,魚幼時有2刺,38 ~ 33鰭。魚大了,刺就沒了,大部分鰭都包在皮下,只露出末端。腹部薄,有條紋。
溫水魚。體長壹般在900 ~ 200mm。是廣東沿海地區的常見物種。
分布於印度洋和太平洋。我出生在南海和中國東海。
鳳蝶
小嘴,突出的吻。背鰭有很強的鰭棘ll報告,第四鰭棘最長。有3份報告稱臀鰭上有強刺。背鰭條的前部和下部有壹個大的圓形藍點,帶白邊。邊上有四條帶藍色邊緣的黃色水平帶。
棲息在近海珊瑚礁或巖石中。小魚,壹般身長50 ~ 90毫米。
分布廣泛,數量豐富,是我國沿海地區最常見的蝴蝶魚種。分布在北太平洋西部。我出生在南海和中國東海。
尖頭魚龍
身體側面有許多環形帶,肩部有藍色的小環。背鰭上有12個尖刺。鰓蓋邊緣呈鋸齒狀,角部有結實的棘突。腹結和臀鰭都有很強的刺。
溫水珊瑚魚。體長壹般在300 mm左右,是體型較大的蝴蝶魚。在中國海南島的南海岸可以捕捉到。
分布在北回歸線與印度洋南部和西太平洋之間的海域。我出生在南海。[第頁]
鯽魚
頭背部第壹背鰭形成的吸盤較長,有22 ~ 26對側軟骨板。第二背節與臀鰭基部等長,有35 ~ 40個鰭。幼魚尾鰭尖,成魚逐漸變成凹叉狀。
壹般體長220 ~ 450 mm,最大不超過900 mm,雖然遊泳能力較差,但分布於世界各地。主要吸附在遊泳能力強的大鯊魚或海洋動物的腹部,有時也會吸附在船底。它不需要自己遊泳,而是被帶到世界的海洋中。當它到達餌料豐富的海域時,就離開宿主,進食。然後會吸附在新的宿主上,繼續向另壹個海域移動。
廣泛分布於世界熱帶、亞熱帶和溫帶水域。中國沿海都有產。
鰈
兩只眼睛都在頭的左側。眼睛壹側呈深褐色,有梳狀線;袁的眼側是白色的,長滿了圓形的鱗片。口大,兩邊裂縫長短相等。上下頜骨有1排大牙。
近海水域中的暖水底層魚。仔魚眼睛對稱,發育過程中變形,右眼轉向左眼。變態完成後,沈入海底,經常側躺,潛伏在沈積物中。體長壹般250 ~ 500 mm,最大的700 mm左右,根據季節進行短途跟團遊。在黃海和渤海產量更高。分布在北太平洋西部。中國沿海都有產。
木葉比目魚
兩只眼睛都在頭的右側。有褐色眼睛,有黑斑;袁眼側白。身體兩側布滿小圓鱗。口小,兩邊裂縫長短不等。眼側兩頜無齒,眼側有2 ~ 3排細尖牙。眼間距窄,成脊狀,前後有小刺。前鰓蓋邊緣隱藏在皮膚下,不遊離。
溫暖水域中的海底魚。壹般體長110 ~ 220mm。仔魚的眼睛是對稱的,變態後左眼向右移動,轉向海底生活。分布在北太平洋西部。中國沿海都有產。[第頁]
駝背三角魴
身體被多邊形板鱗合成的骨殼覆蓋。身體的橫截面大致呈三角形。背脊中部的鱗片向上突出,形成壹個峰。
暖水遠洋小魚,壹般體長100-120毫米。遊得慢,借骨甲防身。
分布於印度洋和西太平洋。中國只存在於南海。
毛壁魚
身體側面平坦,腹部突出。有細毛的短毛。大頭。鰓孔很小,位於手臂胸鰭基部下方。背鰭第壹鰭棘頂端為球形尖刺,形成接吻觸手;第二鰭棘後額頭有壹個酒窩。有7條臀鰭條。身體和鰭有不規則的深色斜紋。
暖水底層魚。體長壹般在110毫米以下,棲息深度可達900米。以觸須頂端的球形尖刺為食來誘捕小魚。
分布於印度洋和太平洋。中國只存在於南海。
處女魚
女孩魚。嘴唇厚,微微上翹。鰭棘比鰭條短,最後鰭棘比第壹鰭條略短。頭部和身體側面有4條棕色水平帶。它有20厘米長。地理分布:南海、臺灣省海域、西太平洋、澳大利亞北部海域。
四樂隊馬夫
四樂隊新郎。俗名:華冠刀。背鰭第四鰭棘顯著延長,呈鞭狀。頭身側面有四色橫帶。背鰭和尾鰭是橙色的。體長25厘米。地理分布:南海、臺灣省和日本海域。
[第頁]
雙色假鯡
雙色魚犁骨和顎骨有牙齒。側線中斷,上側線靠近身體背側邊緣,下側線延伸至尾側基部。身體前半部分是紫色,後半部分是黃色。它有5厘米長。地理分布:西太平洋熱帶水域。
白星石斑魚
白星石斑魚身體為深褐色,背鰭邊緣為白色。白斑散在體側、背鰭、臀鰭、尾鰭,但體側白斑連成不規則的波浪狀條紋。它有50厘米長。地理分布:南海、臺灣海峽、紅海、印度洋及太平洋熱帶水域。
觸手蠑螈
長著觸須大嘴的鯉魚。胸鰭和背鰭的刺很長,鰭膜裂開很深。胸鰭膜呈扇形,有褐色斑點。橫條紋,尾柄無縱條紋。它有20厘米長。地理分布:印度洋中西部和太平洋的熱帶水域。
攪打蝴蝶魚
鞭蝶魚俗名:黑腰蝶。背鰭第四鰭呈絲狀,細長。在身體的背部和上部有壹個橢圓形的藍黑色斑點,斑點的下邊緣寬而白,後邊緣為橙色。側面有6-7條藍色縱帶。它有20厘米長。地理分布:西沙群島、南沙群島、臺灣省海、熱帶印度洋和太平洋。
[第頁]
藍點蝴蝶魚
藍點蝴蝶魚俗名:藍印度蝴蝶。身體是黃色的,頭上有壹條橫帶穿過眼睛。體側有約20條褐色縱線,側線附近縱線間有藍色斑塊,隨生長而出現,尾柄有藍色墨斑,體長12 cm。地理分布:南海、臺灣沿海、印度洋和太平洋的熱帶水域。
黑斑刺鱸
黑斑鰓海鱸。俗名:黑白鰓鱸。胸鰭數量多為17。背鰭和臀鰭的末端呈圓形,幼魚的頭部和側面有6個黑色的橫斑。成蟲為褐色,帶有細小的藍色斑點。體長15 cm。地理分布:南海和西太平洋的熱帶水域。
黑鼻海鰻
黑鼻海鰻。俗名:馬彩鰻。幼魚的前鼻呈管狀,管壁隨著生長呈膜狀。上頜和下頜末端必須分支和延伸。幼魚體色為黑色,雄魚為天藍色;雌性是黃色的。體長1.2米。地理分布:南海、臺灣省沿海和西太平洋。圖為珊瑚礁中的黑鼻海鰻(頭尾)。
白邊鋸鰩
白邊鋸鰩害怕鱗片。鰓蓋骨後上緣有壹條紅黑相間的窄帶,胸鰭腋部有紫紅色斑點。後背鰭、臀鰭、腹鰭、尾鰭的前緣為乳白色。體長15 cm。地理分布:南沙、西沙群島和臺灣省,東非和中美洲。
[第頁]
喇叭形魴
牛角盒鯿魚俗稱:牛角。頭部和防彈衣呈五邊形,有壹對眶前棘和壹對腰椎。尾鰭有紫藍色斑點。防彈衣是黃綠色體長56厘米。地理分布:南海、東海、黃海、紅海、東非和夏威夷。
尖頭魚龍
有肩環的鱷魚皮。俗名:白尾藍紋仙女。肩膀上有壹個藍色的環。體側有6條藍色斜帶,多條幼魚有環紋。它有30厘米長。地理分布:南海、臺灣省沿海、印度洋和熱帶西太平洋。
黑鰓棘魚
黑鰓棘魚。尾柄兩邊各有壹個尖尖的刺。幼魚呈紫黃色,成魚呈深褐色。眼眶前後都有橘黃色的斑點。密密麻麻的橙色暗波紋在身邊。從鰓孔上端穿過鰓蓋後緣到臉頰有壹條黑色的帶。它有20厘米長。地理分布:印度洋熱帶水域和中西太平洋熱帶水域。
整理魚
整理魚的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