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鎮位於江西省東北部,碧波蕩漾的長江邊上,風景秀麗,山清水秀。
瓷器是中國的發明,中國是“瓷器之國”,中國瓷器在世界上壹直享有盛譽。景德鎮瓷器“白如玉,明如鏡,薄如紙,響如石”,更是難能可貴。千年瓷都景德鎮是中國瓷器生產重鎮和歷史文化名城。
城鎮名稱的由來
景德鎮曾經是壹個“範”的地方,隸屬於龔宇九州的揚州。春秋時屬,秦屬九江縣範縣,漢代名鄱陽。東晉建立新平鎮,唐天寶三年改浮梁縣。位於長江以南,又叫昌南鎮,歷史悠久。曾與湖北漢口、廣東佛山、河南朱仙鎮並列中國“四大名鎮”。
景德鎮附近的瓷土資源極其豐富,為瓷器生產的發展提供了原料基礎。景德鎮在漢代就有瓷器生產。東晉時,地方官趙慈得知新平鎮“水土適宜”,棄官前來。當時陶窯出了事,人們忙著祭神,認為是“窯神不幫忙”,窯主急得投河自盡。趙慈研究了土窯的結構,發現是通風不好造成的,於是拔劍通風,很快就燒出了純藍的陶器。他在這裏定居,並從制陶發展到生產瓷器。人們視他為“道之神”,祭祀日久。到了唐代,這裏生產的瓷器精美絕倫,暢銷全國各地,並遠銷國外。據蘭璞《清代景德鎮陸濤及浮梁縣誌》記載,初唐老藝術家陶禹曾將自己的瓷器運到關中,進貢高祖李淵。他的瓷器潔白如玉,晶瑩潤澤,當時被稱為“假玉”。
宋代景德鎮瓷窯眾多,集中了眾多能工巧匠,制瓷業生產極為繁榮。知名產品英塞拉頓器細膩潤雅,造型優美,紋飾豐富,瓷質上乘,為群窯中之極品。這個時候生產青瓷的窯很多,產量也高。其影響超越了長江流域,到達了黃河流域和遼河流域。景德鎮元年(1004),由於宋真宗特別賞識這裏的瓷器,朝廷在這裏設鎮,派官員監督瓷器的制作,作為貢品,並命令制瓷工人在瓷器上標明“景德鎮年制”字樣。人們特別喜歡這些“景德鎮瓷器”,逐漸稱之為景德鎮。
南宋嘉定十六年(1223),日本“陶祖”加藤四郎在景德鎮湖田窯求學六年。回國後在瀨戶建窯燒瓷器,是日本瓷器的始祖。1867年,瀨戶人為他立了壹座“陶祖碑”。所以日本人把景德鎮當成日本瓷器的發源地。
天夏瑤索琪居
到了元代,設立了景德鎮唯壹管理制瓷的機構——浮梁瓷業局,改變了監督鎮官在鎮上收稅,也是奉命主管制瓷。當時政府有了禦窯,私窯數量也大大增加。明朝時,為禦所用,建立了壹個大的禦窯廠,由官員監管。
明代景德鎮瓷器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以前主要是生產素瓷。自明代以來,青花瓷有了很大的發展,創造了完整的釉上彩工藝。如銅紅釉——季紅(又名大紅、紅祭、醉紅),比寶石更美。成化弘治年間,藝人陳壽貴制作了壹件色彩鮮艷的“五彩蓮花碗”。程存恭做了壹個青花瓷裹蓮耳瓶,口沿外左側有題詞:“江西饒州府浮梁縣裏仁渡程家巷弟子程標,贈我三個* * *花瓶作香爐,送北京順天府,永保王官廟,保壹家幸福昌盛。弘治九年(1496),信眾弟子程存恭於五月十日造之。”五百年前的明代,瓷器作為藝術品被精心制作,藝術家為碑文留名,進壹步強化了藝術創作的自覺意識。明代,景德鎮陶瓷生產蓬勃發展。宋·應星在《天工》中說:“天下窯聚...千杵之聲大,燭火燃,夜未眠。”
清代是景德鎮瓷業的鼎盛時期。在歷代名瓷的基礎上,創造了“古彩”、“粉彩”、“青花玲瓏”、“天青”、“郎窯紅”、“美人醉”等珍貴的彩釉,壹些畫家也參與了瓷器繪畫。比如山水畫家吳憲就曾為吳基寧作畫。程門,安徽人,光緒年間在景德鎮畫瓷器,以山水花卉見長。他的作品非常美麗和珍貴。王炳榮是現代著名的雕塑家,擅長雕刻風景和人物。他喜歡模仿竹、木、象牙、漆器,精神上很像。景德鎮瓷器出口到40多個國家。制瓷技術也傳到了韓國、日本和其他國家。1986荷蘭探險家赫施在南海發現壹艘沈船,從船上打撈出數萬件乾隆時期的景德鎮瓷器,在阿姆斯特丹拍賣,吸引了世界各地的古董商和收藏家。這批瓷器雖然在海水中浸泡了200多年,但依然光亮如新,被譽為人間奇跡。因此,幾萬件準備運往歐洲的清代景德鎮瓷器很快被壹搶而空。雖然價格高,但壹個青花茶壺要壹萬兩千塊,而且很難“搶”。
水上水下陶瓷館
如今,景德鎮的制瓷業有了很大的發展。除瓷廠外,還建立了完整的地質勘探和粘土開采、陶瓷機械、化工和陶瓷的科研和教育體系。古陶瓷遺址得到了妥善保護,主要包括黃泥頭、白虎灣、劉家灣、石楠街、高嶺山、湖田等古瓷窯、礦洞和文物堆積地。這裏可以看到瓷器的發展史。
景德鎮郊區有很多古瓷窯遺址,綿延數十裏,有的高達十幾米甚至幾十米。唐、五代、宋、元、明、清時期遺留下來的瓷片和窯具在山野隨處堆積。雖然這些瓷磚已經風化了幾千年,但仍然光亮如新。千百年來,人們壹直將窯渣、廢瓷傾倒入河,在長江上鋪下壹層厚厚的瓷底。乘船順長江而下,水底可見許多青花瓷片,閃閃發光,上面的人物、花鳥清晰可見。長江成了水下陶瓷博物館,真是世界奇跡。
除了古瓷遺址,老城區還有唐代的六角七層紅塔,蘇東坡、黃庭堅、佛印寫詩的荷塘(佛印湖)。市中心的“竹山”據說是秦朝前君主吳銳立即站立的地方,最初被稱為“利馬山”。山南有壹座規模較大的禦窯廠。這座山形似壹條玩珍珠的龍,唐代改名為珠山。山頂原有的龍珠閣是朝廷命官時的行轅,現已重修。嶽飛曾在市區長江沿岸的伏伏山和伏伏城駐軍。碑文寫道:“機關不顯雲,垂地;我沒有時間在天上。”景德鎮周邊風景秀麗,古人有詩:“青繞煙山綠繞川,新水平可畫可傳。”山的壹角種著竹子,水村附近總有壹條船。"
在1981的文物普查中,在三閭寺等景德鎮城鄉發現了100多處明清時期的古建築和世俗建築,這在中國是罕見的。市內的“景德鎮陶瓷博物館”已有30多年的歷史,規模很大。1979年,在長河以西四公裏的盤龍崗,建起了壹個露天的“陶瓷歷史博覽區”,有明清時期的建築,有宋元時期的古瓷作坊,再現了古代瓷器制作的工藝流程,讓瓷器更加輝煌。
到處是廢墟
漢代至清代經久不衰的陶瓷生產為景德鎮留下了許多古窯址和大面積的古瓷片、古窯具堆積層。這些珍貴的陶瓷文化遺存就像壹份活的檔案,記錄著中國古代陶瓷生產的發展歷史。
湖田古瓷窯遺址。作為全國重點保護文物,它是中國最大的古瓷窯遺址。在東郊占地40萬平方米,從五代到明朝萬歷年間,歷時700余年。以此為中心,東面有楊梅亭古瓷窯,西南面有銀坑塢古瓷窯遺址,形成古窯區。五代遺物堆在村東,宋代遺物在村南。窯具和瓷片以劉家塢和琵琶山最為豐富,中心厚達數十米,保存完好。五代的白釉瓷非常精細,宋代則以刻花、印花瓷為主。元代有很多黑黃官瓷,青花瓷已經產生。在古窯址的南側,新建了“湖田古瓷窯博物館”,有壹個數百平方米的展廳,陳列著歷代的陶瓷文物和相關文獻。
胡翔街古瓷窯遺址。城東12km處,現存五代至宋代瓷窯遺址和器物,可能早於湖田窯。這裏經濟發達,在宋代曾被稱為胡翔。以此為中心,與塘廈、白虎灣、黃泥頭古瓷窯遺址形成古窯區。
白虎灣古窯區。位於胡翔五裏路,高速公路北側,有壹個大型窯址。相傳五代兩宋有32個瓷窯。村後紅土山溝附近有五代至宋初的堆積物,西面有北宋遺物,南面有南宋遺物。這裏的窯址質量高、繁榮昌盛、礦藏豐富、保存完好,是國內外陶瓷專家考察的重點地區。
塘廈古瓷窯遺址。位於城東9公裏處,古代的塘廈城有9處古窯址。保存較好的遺址有鐘家坪“天香雕”遺址、下彭家“上窯墩”遺址和魚枷“於闖洞”遺址。據說宋代的壹位皇帝下令在這裏燒瓷器造玉床,但沒有燒制。這個地方是宋初的古窯,產品是很多碗的民間瓷器,但也有青花雕花瓷和宋中期的雕花瓷。是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黃泥頭古瓷窯遺址。城東7.5公裏,堆積物高達十幾米,分為東、西兩部分。西堆以五代遺物為主,有灰胎、青釉、釘疊碗、燈,壺為瓜錠。北宋遺物不要堆太多,采取壹器壹盒燒的方法。文物豐富集中,是景德鎮早期最具代表性的古窯址。
瑤裏古瓷窯遺址。位於該市以東55公裏處。元明時期窯業興盛,堆積點30余處,占地26000平方米,可分為南南、瑤裏、昌明、南坡四個區域。這裏的瓷器造型簡單,只有碗、盤、高足杯等。,又多畫了青花、荷花、桃點。
石楠街古瓷窯遺址。距市區23公裏,連接劉家灣、月山峽等地,為古窯區。五代至元初遺物。堆積層豐富,分四塊,占地數萬平方米。產品細膩光滑,多刻花紋或印泥,如青瓷、青瓷、青花瓷等。胎薄釉面,內白外綠,雕工精細,質量上乘。裝填和擊發形式有多種,如支釘疊發、匣缽背發和支環復發等。這個網站僅次於湖田。
高陵古礦遺址。城東北50公裏處,原名玉嶺,是著名的高嶺土之鄉。這座山脊高300米,長3200米,寬約2200米。瓷胎的原料由高嶺土和瓷石制成,可以大大提高瓷胎的耐久性,使其不易變形,質量也大大提高。這種“二元配方”自元代應用以來,給陶瓷生產帶來了巨大的變化。高良山,宋在《天工開物·桃叢》中介紹的“糯米土”,指的就是高陵山。1712法國神父Antrekall將這裏的制瓷原料介紹到國外,使高陵名揚天下。世人將瓷土命名為“高嶺土”,即它是景德鎮瓷器的原產地。
古礦點分布在高陵山、水口亭和不動街:高陵山不僅有大量的土礦洞和淘洗坑,還有許多尾礦堆積。水口亭上有“雲嶺王峰”二字,亭內有幾塊明代萬歷年間、清代雍正年間的石碑。不動街有高嶺土水運碼頭和清代石碑,村裏的清代街至今保存完好。現已被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除景德鎮外,還有臨川縣白虎渡的“白虎窯”、吉安市何勇鎮的吉州窯、贛州市東七鎮的贛南唐窯、豐城市曲江的羅湖窯、鷹潭市大塘村的焦山商代窯。此外,在清江縣三錢吳城商代遺址、大沽山朱偉城遺址和新幹縣六棱牛頭城遺址中也發現了原始瓷器。這些都說明江西的瓷器生產歷史悠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