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裏宣揚的是共同布施:有人布施給少數眾生或某壹區域的眾生;時間是壹年壹次,壹個月壹次或者選擇壹些吉日,時間很短;物品也很普通,比如壹些舊衣服,普通的食物,物品。通常情況下,我們會把沒用過的衣服捐出去,卻舍不得把自己喜歡的或者新買的衣服捐出去。這是普通捐贈者的心態。菩薩的心態是把自己所珍惜的東西送出去——壹方面滿足對方的願望,另壹方面也是為了傷透自己小氣的心,所以菩薩會故意把自己所愛的東西送出去。
壹般來說,普通人給予的態度是極其不尊重的,因為普通人不認為對方值得尊重,認為對方是受益者,所以淩駕於自己之上;普通人的布施行為和語言也很隨意。這不是純粹的付出。乞丐也是有尊嚴的人,不能隨便侮辱。但是大多數人不註意,很容易犯這樣的錯誤。
可見,普通的給予所帶來的好處只是滿足對方半天的需求,接受者所能得到的好處少之又少。甚至壹件衣服只能穿幾年,破了就沒辦法繼續穿了。
【這樣的舉動至今還被人們尊為善舉,更何況環境中有無數眾生,時間是無窮無盡的,連續不斷的,給予的也是善終的無上幸福,行的利益也是滿足壹切願望,行為也是恭敬的給予。〗
普通慈善的恩人都還叫善人,何況菩薩這種踐行廣大純粹慈善的恩人。所以菩薩應該算是高人——菩薩對壹切眾生布施菩提心,布施也是無限深情。
上師在談到修菩提心時表示,雖然只是對壹個眾生布施,但應該是以這種方式來利益壹切眾生,給壹些眾生布施金錢、食物等善行,也能充分利益壹切眾生的善根,這樣善行就完成了壹切功德。我們要明白,壹小部分眾生也可以利益壹切眾生,因為我們做善事是為了利益壹切眾生,是為了關愛壹切眾生。所以我們做每壹件小小的善事,用菩提心持之,就能利益壹切眾生。
“時間無止境,連續不斷”:時間的邊界有多長?菩薩的興趣沒有時間限制。佛經上說,空無止境,眾生無止境,故欲利眾生無止境。【《菩薩願》“連空界盡,眾生業盡。如果壹切都是無盡的,我願無盡。”]
“布施的也是無上的往生快樂”:菩薩暫時布施給眾生的,是珍貴的,是奇妙的,布施給眾生的,是無上的佛果。
“做的好處也是滿足壹切願望”:菩薩能暫時滿足壹切眾生的壹切願望,是否能使壹切眾生成佛,就壹定能滿足壹切眾生的壹切願望。
“行為也是以恭敬的方式布施”:因為菩薩不驕不躁,視對方為利益自己的恩人,布施時必須恭敬。
《釋迦牟尼佛傳》中有壹個月光王賜頭的案例:當時有個惡人要月光王的頭,國王欣然答應。壞人擔心國王會食言,提出把國王綁在樹上。月光王也答應了他的請求,把自己綁在了壹棵樹上。準備斬首的時候,月光王說:“斬的時候請把妳的頭放在我手裏,我用雙手給妳。”【《白蓮花布施月光王頭論》:國王把自己的頭綁在樹上,對兇狠的婆羅門說:“砍下我的頭後,壹定要給我,我親自給妳。願眾生以我功德得最全菩提果。”雙手呈獻東西是壹種非常恭敬的方式,月光王應該雙手恭敬地把頭讓給對方。
我們應該經常閱讀菩薩的傳記,學習他們的行為。如果壹下子做不到也沒關系,可以慢慢接近,通過長期的模仿,最終可以成為標準的菩薩。學習入行理論等經典,確實對我們的思維和行為有很大的改變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