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陽融金,雲見墻,人在何處?染柳煙,吹梅笛,多少春意知,元宵無風雨,和煦氣象,第二回?快來問候寶馬,感謝他的酒友和詩詞。
中州風華正茂,閨房多閑情。記得重點三到五。鋪綠冠,撚金雪柳,簇帶爭楚。現在綠了,風大霧大,晚上不敢出門。還不如低頭謝幕,聽人笑。"
細長的美人燭奴上插著壹對金漆龍鳳和幸福的蠟燭,它的火焰歡快地跳躍著。房間正中掛著兩盞八角薄紗紅宮燈,金色流蘇,將洞房的墻壁映襯成深紅色。夫妻倆靜靜地坐在梳妝臺前,刺繡的紅色蓋頭把她和周圍的壹切隔開,眼前只有壹片神秘的紅色陰霾。新娘名叫李清照,是禮部尚書李的女兒。即將成為妻子,她不禁想起,十八年平靜的閨房生活,令人眼花繚亂地過去了。我還坐在父親膝蓋上的時候,幾百首古詩朗朗上口。我少女時代寫過書,出過詩,更是口若懸河,風流倜儻。她壹天天長大,給她優雅的舉止增添了壹層真誠樸實的書生氣。她從王獻之的字帖裏學書,她用鐵筆和銀鉤寫出漂亮的小字;她酷愛和王維的金碧輝煌和水墨畫兩大畫派,常研究朱,並作了幾幅羽毛畫。她知道旋律,早在童年就學會了彈鋼琴;她爸經常跟她媽感嘆:“我清兒要是個有男人的男人,恐怕連把芹菜摘到鍋裏都沒那麽容易!”現在她將成為吏部侍郎趙挺之的兒媳婦,年輕大學生趙明誠的妻子。她情不自禁地感覺到了。那是冬天,壹個丫鬟專門送了壹朵梅花,拜了天地,喝了壹杯。她和趙明誠進了洞房。
趙明誠很酷,擅長金石學。在研究經典和歷史的同時,他經常刻意尋找彜族瓷器、書法和繪畫。經過壹年眼花繚亂的婚姻,李清照也對金石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並幫助丈夫進行考證和鑒定。夫妻之間的感情越來越深。趙明誠在讀大學,每個月只能請假。雖然身處壹座汴京城,但李清照還是覺得半個月見壹次面也算是壹年壹度的七夕。那天是上元節,正好是趙明誠回家的日子。正當趙明誠在書房坐定,丫鬟來報說,有個大學裏的小男孩求見。兒子走進書房,只見他身穿繡花儒巾,湖棉袍,粉底緞靴,眉清目秀,風度翩翩。趙明誠連忙坐起來,質問自己的名字。秀才神態瀟灑,壹鞠躬後答道:“我和哥哥壹向是同學。半個月沒見了。為什麽我哥哥這麽健忘?”趙明誠回來了,笑著,壹把抓住女扮男裝的妻子。午飯後,男裝女子李清照帶著丫環,跟著趙明誠穿過大街小巷,來到市中心的索國寺。遊過大索國寺,蟄進廚房外的壹家小吃店,趙明誠挑了些街上的人常吃但李清照從沒見過的小吃,讓李清照嘗了壹點,然後買了些小泥人之類的玩物放在流浪藝人的擔子上。出身良好的李清照第壹次走上街頭。自然,她特別新奇和快樂。
歲月就這樣無憂無慮地過去了。
不料和李都因得罪權臣蔡京而被罷官,在曲折的政治鬥爭中死去,趙的父親被打敗,心如刀絞。趙明誠和李清照離開汴京,回到趙明誠的故鄉青州。
趙明誠無動於衷,在村裏安頓下來後,便潛心研究石頭書畫。除了溫飽,家裏原本的積蓄幾乎都用來搜古代書畫了。幾年前,趙明誠剛做官的時候,對李清照說:“我寧願簡簡單單的吃壹頓飯,穿壹件衣服,但我寧願做壹個窮人,天下的事我都做。”李清照深刻理解丈夫的興趣所在,把他的愛好比作杜預的《左傳》癮和王維的《字畫》癮。李清照千方百計減少衣食開支,用繡花裙代替珍珠玉。每當她得到壹部難得的古籍、名畫或丁毅金石學,夫妻倆就共同整理、鑒賞、簽名全集,批評她的休閑缺陷。
有時候情侶也會聊詩詞。有壹天,趙明誠說:“我喜歡妳那些‘我開了壹灘鷗來渡蜜月’,‘我起初心情很好’,‘我怕梨花難禁’之類的句子”,好像不是故意的,只是我努力想了想,卻始終沒有想到,想不通。若刻意鑿,則弄巧成拙。”李清照說:“我小時候常聽父親說,‘誠不可寫,工不可作。況且晉人能寫的也不少,從劉煉的《酒賦》到陶淵明的《送別辭》,其詞如肝肺,所以在晉人之上,是真誠的。“正如古人所說,言出必行。樂府詩是駢文,講究文字的隨機分布和情景的交融。唱歌或者唱歌能讓人動情。若刻意雕琢,則味同嚼蠟。”
然後又談到了那個朝代的詩人柳永、蘇軾、王安石。李清照認為柳永詞的缺點是:寫浪子和詞多。蘇軾的詞是:只能叫詩,不能叫詞,不能念,不能唱。王安石和曾鞏的詩更難讀。
時光飛逝。在壹個秋風蕭瑟、桂香馥郁的日子裏,趙明誠收到了朋友劉的壹封信跋,請他去泰山壹遊。李清照不能和他壹起去泰山,所以他幫張峰收拾行李,準備食物,為她的丈夫準備壹個告別宴會。席間,李清照在壹條錦帕上為趙明誠寫了壹封告別信。
“紅藕香殘玉長秋。輕解羅尚,獨占藍舟。
誰送雲錦書,詞雁歸來,月滿西樓。
花開花落,流水潺潺。壹種相思,兩處閑情。
沒有什麽辦法可以消除這種情況,只能皺眉,只能介意。"
趙明誠讀到這個詞,就減去了壹半登泰山、遊古跡的念頭。雖然人離家越來越遠,但心卻越來越近。在他們到達泰山之前,他們的心已經在計算他們的歸期了。
趙明誠和李清照結婚二十六年了。在過去的二十六年裏,政局壹直處於急劇的變化和動蕩之中。宋徽宗是壹個有藝術天賦的皇帝。除了信奉道教外,他還擅長讀書、繪畫、音樂、舞蹈,喜歡酒和美女。精神上的奢侈必須以物質上的奢侈為後盾,所以蔡京特地派人收集名花、奇石、美樹,運到京都供他觀賞。運送這些花石樹的舟船稱為“花石班”。“花石崗”經過的地方,民夫雲集,錢谷空無壹人。惠宗還在首都修建了祭祀用的“唐明”,並為九鼎修建了“九成宮”,為遊覽觀光修建了“延福宮”。它極其奢華,激起了當地的起義。金軍南下,北宋滅亡,宋朝南渡。趙成為南宋第壹個皇帝,國號“建言”。
劍顏去世已經三年了。趙明誠被朝廷免去江寧知府。夫妻倆決定坐船留在洪州,壹路上聊著國家的興亡。李清照說:“中國的皇帝,自古英雄多。這麽說吧,我們大宋,這幾年來,誕生了多少忠臣!李剛和李書祥都是文官兼軍務,奉命臨危;宗留下壹人守著,奄奄壹息地喊著過河;以年輕的太學陳東為例。他以秀才的身份去國難,寫過幾次信,最後被朝廷斬首。單鑫是血性的、英雄的。”趙明誠續道:“古蜀皇帝盼其退位,日夜思鄉,化為哭訓。現在,二帝塵埃落定,中國搖搖欲墜。誰會想念我們風雨飄搖的故國?”
船隊已經進入河州境內,李清照指著壹股從北岸向西流去的水流對趙明誠說:“那就是霸王自殺的烏江!妳剛剛說得很好。希望皇上懷念故國,把它變成訓導,痛哭哀號。就連漫山遍野的杜鵑也成了他的滿血!楚霸王敗於鹿,無臉見江東父老。他寧願死來感謝這個世界。這比那些拋棄世人,茍且偷生,茍且偷生的人道德多了!”說罷,情不自禁地敲打著船的桅桿,大聲吟道:
生是英雄,死是鬼;
還是懷念項羽,不肯過江東!
同年,去建康任職的趙明誠死於新任命的太守府。李清照趕到建康,葬在趙明誠營。最後她支持不住,突然病倒了。趙明誠死了,李清照的愛和希望也死了。她是多麽渴望追到墳墓裏的趙明誠,可她還是要活下去。她把悲傷而茫然的目光投向床頭的書籍,壹個想法在我腦海裏越來越鮮明地升起,把他寫的關於為趙明誠研究石頭和石器的文章整理出來,因為這些石頭和石器是這對夫婦二十九年來共同歡樂的源泉。
五年後,李清照帶著夫婦二人僅存的字畫、金石、拓片和趙明誠的部分手稿,走遍天下,先後到了越州、臺州、溫州、衢州,最後到了杭州。
兩年了,最後壹天是上元節。隔壁院子裏傳來笛聲,夾雜著荷花的歌聲和江南水鄉漁民的歌聲。李清照掀開窗簾,走進房間。只見桌上壹個古瓶裏插著幾朵梅花,地上的火盆裏盛滿了炭火。這些讓李清照突然想起30多年前的洞房花燭夜,也是火紅的炭火,芬芳的梅花。隔壁的笛聲停了,有幾個女生有說有笑。李清照來到窗前,向那邊望去。只見三四個十六七歲的少女,頭戴珠飾,頭戴小冠,化著紅妝站在殘雪的院子裏,準備看上元花燈。30多年前,在中州的鼎盛時期,在汴京的大街上,在她們這個年紀,她也換了壹身男裝,和丈夫壹起去觀燈夜遊。李清照驚呆了。李清照轉過身,默默地從書架上取下趙明誠的手稿,放在書案上,深情地撫摸著趙明誠自己抄寫的手稿,閉上眼睛,流下兩行清淚。城市的遠處,隱約傳來鞭炮聲和孩子們的笑聲。夜已經很深了。李清照拿出壹張白紙,反復默念吟誦,寫下:“元宵”。
“斜陽融金,雲見墻,人在何處?染柳煙,吹梅笛,多少春意知,元宵無風雨,和煦氣象,第二回?快來問候寶馬,感謝他的酒友和詩詞。
中州風華正茂,閨房多閑情。記得重點三到五。鋪綠冠,撚金雪柳,簇帶爭楚。現在綠了,風大霧大,晚上不敢出門。還不如低頭謝幕,聽人笑。"
秋風颯颯,秋雨綿綿,又是八月。經過幾年的努力,李清照對趙明誠的金石學手稿逐壹進行了校正和抄錄,並做了壹些補充。全文以精玄公開轉錄,全部完成。這天下午,李清照在素綢的封面上親筆寫道:
《金石錄》(30卷)
宋代秘閣撰,吳棟趙明誠撰。
寫完後,叫丫環把酒和菜端上來,文房四寶會準備好,放在院子裏的菊床裏。李清照穿上外套,用鎮紙壓好素紙,拿起酒杯,既往不咎,頓時上升到心頭。她端起三杯酒,潑在地上,道:“明成,我們夫妻經營石頭字畫幾十年了。壹旦被戰爭摧毀,就被土匪摧毀。現在已經所剩無幾。以後我會和這些書畫過壹天,妳放心!或許,那些被毀的書畫,妳在黑暗中知道它,珍惜它,不肯讓它留在人間!那樣的話,我會心安理得……”然後回屋寫《進士錄後記》,她在其中最後寫道:
“唉!我做了兩年的魯基,當我去蘧瑗辨別是非的時候,我才兩歲。三十四年之間,我得了多少,失了多少!但是,自然是要有所為,要有所聚。人死,人得,滿腳!”
寫完這篇後記,已是黃昏,她獨自倚窗,恰見壹群歸雁掠過天際:壹只孤雁,遠遠在後。不壹會兒,又下起了雨,無限的孤獨、悲傷、痛苦和沮喪從我的心裏湧上來。她急忙跑到箱子前面,寫道: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苦不堪言。乍暖還寒的時候是最難休息的時候。三杯兩盞酒,妳怎麽打得過他?來晚了很急。郭艷很難過,但這是壹個老熟人。
黃花堆得滿地都是,枯槁殘損。現在誰能挑他們?看著窗外,怎麽能壹個人黑?梧桐更是細雨蒙蒙,黃昏時分,淅淅瀝瀝。這壹次,多麽悲傷的壹句話!"
李清照死於何時,無從得知。她的代表作是《漱玉詞》,基本屬於婉約派。因為她的人生經歷比顏、秦觀更為艱辛曲折,也因為她的藝術專精和在文學藝術上的種種才華,她的詞有了超越,後期的詞也豪放不羈。她的詩《思念項羽》和《南有王導,北有劉混》。她的詩反映了她憂國憂民的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