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運動員們被捧上 「 神壇 」 ,大眾就會把他們當作 「 神 」 壹般的存在。 換句話說,就是 「 再也不把運動員 當人看 」 。
只能贏,不能輸,便成了理所當然。
文/ 付能量
東京奧運會的10米氣步槍預賽中,王璐瑤遺憾離場,壹條自拍微博被網友罵上熱搜。即使楊倩代表了中國隊奪得奧運首金,質疑聲也同樣出現。
壹直以來,我們的 社會 沒有給予運動員們足夠的包容,甚至是把運動員當做奪金的「機器」,當作競技 體育 流水線上的「產品」。 他們不能有七情六欲,不能有個人愛好,他們只能贏,不能輸......
可換位思考,運動員也是普通人。
為了取得優異成績,他們放棄其他的路,選擇了競技 體育 這座獨木橋。如果最終沒能登上領獎臺,他們退役後,可能過得還不如「普通人」。
所以,請不要把運動員捧上「神壇」。
01
贏的不是榮譽,而是免死金牌?
在東京奧運會女子10米氣步槍項目上,98年的溫州姑娘王璐瑤未能發揮出正常水平,最終止步於資格賽。
比賽結束之後,王璐瑤發布了壹條微博「各位抱歉,很遺憾,我承認我慫了,三年後再見吧~」並配上了壹張自己的照片。
站在運動員的角度,這個「慫」字,本身是壹種自嘲,而不是真正的怯懦。雖然使用的措辭和照片欠考慮,但倘若站在包容的角度來看,這更偏向於壹種發揮失常之後的自我保護。
我們也可以理解為:「我是有實力的,只是出現了壹些小狀況,三年之後我還會回來的。」
但在網絡大環境中,這種自我調侃往往被誤解。
年僅23歲的王璐瑤,沒有收到大家的安慰,迎來得卻是無數的網絡暴力。最終,她被迫刪掉了微博,並進行了道歉。
沒有人會在意王璐瑤在國家射擊隊選拔賽中,是以第二名的優異成績拿到東京奧運會入場券的。
與此同時,很多人替楊倩慶幸,多虧小姑娘為中國隊摘下了金牌。這塊獎牌,除了榮譽的象征,更是她在網絡上的「免死金牌」。
不然在鏡頭前「染色的指甲」,微博裏發的「鞋子收藏」,每壹個「不良」行為,都將成為她死罪中的「呈堂證供」。
即使奪得了金牌,「貴族女孩」「她明明可以把XX燒了,然後發微博表明愛國心,可她沒有,真的很讓人失望」這樣的言論也同樣出現。
古往今來,對運動員們近乎冷酷無情的要求,壹直都存在。即使像「體操王子」李寧、「飛人」劉翔這種級別的運動員,也沒能躲過網絡暴力。
1988年漢城奧運會,李寧由於發揮失誤,從鞍馬上摔了下來。在回國的班機上,機場工作人員冷嘲熱諷,說「哪裏不好摔,跑到那兒摔去了。」回國後,李寧還收到了刀片和上吊繩。
2008年北京奧運會,劉翔因為跟腱斷裂遺憾退賽,2012年倫敦奧運會,劉翔在上第壹個欄時摔倒在地,質疑聲和咒罵聲如同潮水壹般湧來。沒有人會在意,劉翔當年取得了怎樣的成就。
「跳水皇後」高敏,9歲開始接觸遊泳,12歲拿下全國冠軍,職業生涯***計獲得70余枚國際金牌。而高敏選擇退役的那壹年,僅僅22歲。
1992年巴塞羅那奧運會前,高敏遭遇了傷病,內心變得極其脆弱。她害怕失敗,壹度想要通過服毒的方式進行自我了斷。
後來,跳水皇後高敏因為不想重蹈李寧的覆轍,選擇在巔峰時期退役。
被捧上「神壇」的運動員,受到了來自外部輿論與內心鬥爭的雙重擠壓,最終落得草草收場。
好在近兩年這種現象逐漸得到改善。隨著國家的日益強盛,大眾不需要再通過金牌來換取民族自信,也能夠設身處地的為運動員著想:「只要能夠站在奧運的賽場,他們就是好樣的。」
02
退役、迷茫、缺失的安全感
有人說「運動員的壹生會面臨兩次死亡,壹次是自然死亡,另壹次就是退役。」
在中國,平均每年有超過1萬名專業運動員會面臨退役。退役前,運動員們的生活相對簡單,只需要聽從訓練隊的安排。他們盼望著有朝壹日能夠代表國家出戰奧運的賽場,爭奪最高的榮譽。
而在所有的運動員當中,能夠取得優異成績,被大家所熟知的也是極少數。
大多數運動員的職業生涯,就如同壹顆無法完全綻放的煙花,有光亮,但轉瞬間便黯然失色,不會被世人所記住。自己燃燒殆盡,甚至也留下滿身傷病。
如果運動項目被取消,那運動員更是需要面對新的挑戰。2024年巴黎奧運會帆板被取消,那本次東京奧運會取得金牌的盧雲秀,也將選擇從RS:X級帆板,轉型到iQFoil水翼帆板。
退役後,運動員的文化課、社交能力和 社會 關系,相比於運動成就都相對滯後,同時還要面臨長達40年的職場道路。
同時我們也能看到,壹些運動員退役之後,選擇重新回到賽場。除了出於個人奮鬥和國家榮譽的角度,也許會是因為家庭方面的經濟壓力。
能夠成為教練員,或者在運動隊的其他崗位任職,對於運動員來說是相對圓滿的結果。這裏面,除了責任和熱愛,也會有些許的無奈:
因為除了這些,絕大多數運動員都不知道應該如何轉型。自己面對繁雜而多變的 社會 ,究竟還能夠做什麽。
和普通人壹樣,他們也會不安,也會迷茫。
在賽後的采訪中,全紅嬋懂事得讓人心疼:
「我的媽媽生病了,我不知道她得了什麽病,我只想賺錢給她治病。」
賽場上叱咤風雲的運動員也需要安全感,讓他們在賽場上沒有任何顧慮的參賽。這種安全感,既來自於國家、 社會 ,也來自於運動員自己。
同時,國家也需要給運動員們提供足夠的 社會 保障與職業保障,幫助他們做好退役後的轉型工作。甚至可以在退役前的幾年時間裏,提前幫助他們做好準備,做好職業發展的規劃。
隨著 體育 教融合的不斷深入,相信在未來, 體育 僅僅是運動員們的其中壹條發展方向,除了運動技能本身,他們還會具備其他領域的專業知識,真正實現「進可攻賽場,退可守專業。」
而這條路,任重而道遠......
03
真實的運動員,應該長什麽樣?
他們會期盼著甜甜的戀愛,他們有自己的興趣愛好,他們會通過哭泣釋放自己的壓力,偶爾也會耍點小性子,發點小脾氣。
采訪運動員時,某位運動員曾向張斌坦露自己得了抑郁癥,在壹段時間甚至有過自殺的念頭。
當問到運動員們當下最想做的事兒是什麽,很多人都回答說——談壹場戀愛。這讓我們感覺到如今的運動員們更加敢於表達自己對愛情的渴望。
「像壹個天使來到了人間,來到了這位運動員的身旁。」壹段 情感 的出現,讓這位抑郁的運動員得到了釋放,壓力得到了緩解。如今也成立了自己的家庭,幸福美滿。
愛與被愛,其實也是運動員們對於安全感的壹種追求。 因此,我們需要去聆聽運動員們的內心世界。去引導他們克服轉型中的恐懼,走出迷茫。
我們應該鼓勵運動員們表達自己,甚至是鼓勵運動員去追逐自己的愛情。 誰能保證戀愛和婚姻會影響訓練,不能成為比賽時力量的額外加成呢?
37歲的老將呂小軍,在比賽結束之後最想做的事情就是陪伴家人,陪伴孩子。相信家人的支持,也是「軍神」征戰賽場的堅實後盾之壹。
賽場上,運動員們能夠盡自己所能為國爭光。在場下,他們也有自己平凡的生活。
中國的運動員們被壓抑的太久,個人特點也被「磨平」。他們的顧慮太多,因此,所有的苦澀就只能自己壹個人來承擔。
這壹次,王璐瑤敢於在公開場合「認慫」,不是她的懦弱,反而是她的勇敢。敢於表達自己的真實想法,敢於表達自己的喜怒哀樂。
今年的東京奧運會,更多具有鮮明特點的運動員被大家所熟知。
愛笑的乒乓球運動員孫穎莎,因為長著肉嘟嘟的臉蛋,經常被隊友和教練捏。2004年出生的張家齊,贏得比賽之後,最想要的是芭比娃娃。
對於東京奧運第壹金楊倩,網友評價是「指甲越粉、端槍越穩」。運動員的內心很強大,但同樣也需要外部的精神寄托。她頭上的發卡和頭繩,也許都是她比賽的「幸運符」。
他們和普通人壹樣,也有自己喜歡的明星。
馬龍見到偶像蔡依林,唱歌的時候也會害羞;楊倩在學習訓練之余,也會去看白敬亭,想要和他同框;張雨霏用兩金兩銀召喚郭麒麟,雙方微博互關;比賽結束之後,李雯雯連線秦霄賢,在鏡頭前可愛比心......
所以,真實的運動員應該長什麽樣?
答:和妳我壹樣,普通人模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