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獻之是著名書法家王羲之的第七子。受父親影響,他從小熱愛書法。他看到父親的字寫得很好,所有的人都在抄他的字,真是羨慕。不知道什麽時候才能成為壹個像我父親壹樣受人尊敬的書法家。
有壹次,他忍不住問爸爸:“爸爸,妳為什麽寫得這麽好?”王羲之笑著說:“如果妳想知道秘密,明天早上到院子裏來吧。”第二天,王獻之早早來到院子裏,發現父親已經在那裏練字了。王羲之見兒子來了,指著院子裏的十八缸水說:“書法沒有秘訣。只要妳寫完這十八缸水,字自然就寫好了。”
深受啟發,王獻之日夜練習書法。轉眼間,壹年又壹年,當他寫完《十八缸水》時,好事多磨終於成了壹位大書法家。
2.茅以升決心建壹座橋。
茅以升十壹歲時,在南京秦淮河上舉行了壹場熱鬧的龍舟賽。他和朋友約好,壹起去河邊玩得很開心。但不幸的是,前壹天晚上,他突然生病了,不得不呆在家裏。端陽節那天,茅以升躺在床上,心卻飛到了秦淮河。他多麽羨慕他的小朋友啊!
晚上,朋友們回來了,無精打采,淚流滿面。茅以升很奇怪,壹問才知道,原來秦淮河上出了事。因為看龍舟的人太多,壹座叫文德橋的古拱橋坍塌了,很多人掉進河裏淹死了。可惜,茅以升在等待中直勾勾地看著天花板,過了好壹會兒,他才說出壹句話:“等我長大了,我壹定要學會造橋,為大家建造最堅固的橋梁!”
從此茅以升的心思幾乎都被橋占據了。每當他出門看橋的時候,總是小心翼翼地上下打量;當妳讀到這座橋時,妳會立即把它抄在妳的筆記本上。他收集的各種橋梁的圖片和照片更是數不勝數。也因為這個,他也得了個“小橋迷”的外號!
3.蘇軾立誌要讀盡人間的書。
蘇軾七歲識書,十歲會寫字。他經常像詩壹樣說話。很多上了年紀的人來到蘇家,向小蘇師求教。漸漸地,蘇的名聲傳開了,他也變得驕傲起來。他覺得自己對先秦百家到漢唐的詩歌都很精通,可以說是“博學”了。他驕傲地在書房裏掛了壹副自己寫的對聯:識盡天下之言,讀盡天下之書。
正當史沾沾自喜的時候,這樣的事情發生了。壹天,壹位白發蒼蒼的老人拿著壹本書前來求教。他對石說:“我問過許多學者,但他們都不認識這本書上的字。聽說妳學識淵博,大家都叫妳神童。妳壹定認識他,所以我走了很多路來找妳,希望得到妳的幫助。”
蘇軾理直氣壯地接過老人手裏的書,心想:“不就是壹個字嗎?”我肯定能!”但他打開書,看了壹會兒。他不僅從未讀過它,甚至從未聽說過它的名字,而且他根本不認識裏面的許多單詞。這壹刻,他明白了別人話裏的意思。面對老人充滿希望的目光,他只好羞愧地搖搖頭。
通過這件事,蘇軾醒悟過來,覺得自己還有很多知識要學。以前那麽驕傲真的不對。他想起了自己做的那副緋紅對聯,於是蘇軾趕緊回到書房把它撕下來。但在開始工作的壹瞬間,他突然停了下來,才發現自己只是想了想,拿起筆墨,在上下聯前加了兩個字,然後研究起來,心滿意足地攤開書本,埋頭工作去了。
這壹切都被站在窗外的媽媽看得清清楚楚。於是她來到書房,才發現對聯變成了:我立誌要讀遍天下的書。母親微笑著點點頭。蘇軾從小就這樣。他在學習上嚴格要求自己。如果有什麽不合適的地方,他壹定會提出來。即使對方是老師,他也會直言不諱。正是這種從小養成的認真對待學習的好習慣,成就了他在文壇的地位,讓他終身受益。
4.華佗的徒弟
華佗從小喜歡讀書,富有研究精神,對醫學感興趣。在母親的教育下,小華佗決定不去謀求官職,而是做壹名好醫生,去拯救人民和世界。後來我媽得了怪病,忽冷忽熱,全身疼痛,皮膚腫脹。華佗請了名醫來治病,但是沒有效果。
母親臨死前對華佗說:“兒子,妳要記住,妳的父母是被這種怪病折磨死的。希望妳早日學會醫術,讓人民少受疾病之苦!”母親的去世,激發了華佗學醫造福眾生的決心。當他來到這個城市時,他想向父親的好朋友蔡醫生學醫。
起初,蔡博士並不想收華佗為徒,但壹想,華佗的父親是他的老朋友。朋友去世,瞬間不認人,太不厚道了。所以他要考華佗,如果是博士的料,他就收下;不,不要接受。蔡醫生已經下定決心了。
看到幾個弟子在院子裏摘桑葉,他對華佗說:“妳能不能試試摘最高的桑葉?”華佗道:“是。”他叫人拿來壹根繩子,在上面綁壹塊小石頭。他扔的時候繩子從樹枝上穿過,樹枝被壓下去,桑葉被摘了。
蔡醫生看到兩只山羊又打架了,眼睛紅紅的。有人把他們拉開說:“華佗,妳能把這兩只山羊拉開嗎?”華佗又道:“是。”我看見他拔了兩把新鮮的草放在羊旁邊。桶裏的羊已經餓了很久了。他們看到了新鮮的草,忙著搶草吃,自然就散了,不打了。蔡博士見華佗如此聰明,就收他為徒。後來華佗跟隨師父刻苦學習,註重修行,終於成為壹代名醫。
5.哥白尼從小就決心研究氣象學。
哥白尼從小接受良好的學校教育,喜歡觀察天象。他經常獨自仰望繁星點點的夜空。有壹次,哥哥莫名其妙地問哥白尼:“妳整夜守在窗前,望著天空發呆,是對上帝的孝敬嗎?”
哥白尼回答說:“不,我要壹輩子研究天氣,讓人們不怕看天。我想讓星空與人交朋友,讓它修正船只的航向,指引水手。